孫麗娜
摘 要:對于時代發展而言,創新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因素,它既能夠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還能讓時代不斷進步并取得相當可觀的成效。同樣,教育也是如此,唯有本著創新的理念,才能卓有成效。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當中,引用適當的方式來實現創新教育,不管是對學生的素質提升還是創新思維能力培養都有良好作用。立足于小學美術教學,淺談了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以便小學美術教研組進行參考。
關鍵詞:小學美術;創新思維;培養
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促進了創新理念的衍進,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當中,教師采取一些有效的方式將創新教育落實到位,不僅能夠取得一定的成果,而且對于課堂教學方式也有極大的突破。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不斷推進與人才強國戰略的貫徹落實,小學教學質量的好壞已經成為當今教育界火熱的問題,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美術作為小學教育中的一門必修課,它對學生的思想、理念以及價值觀培養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夠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因此,將創新理念植入小學美術當中,有目的性地培養學生的這種創新思維能力,對于小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極大意義。
一、小學美術教育當中的創新思維內涵
(一)有利于小學生形成一定的邏輯思維
邏輯思維作為小學美術教育當中創新思維里的重要一項,它發揮的作用不容忽視。不管是小學還是中學,無論是美術還是其他科目,邏輯性都顯得無比重要。尤其在小學美術教育中,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著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在不斷創新的推動下促進小學生對美術具有更深層次的認識,且邏輯性更強。面對課本內容能夠做到思維縝密,井然有序地進行學習,培養自我一定的邏輯思維,從而促進創新思維的開拓。
(二)能夠卓有成效地培養小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小學美術教育當中的創新思維不僅包括邏輯思維,還包含發散性思維。其主要作用在于能夠拓展小學生視野,讓小學生在面對問題時可以做到從不同觀點出發,全方位地去看待。這就大大解放了天性,束縛式的教學得以改進,讓小學生能夠從一個點出發進行發散式思考與學習,從而形成許多新的意識與思想。另外,發散性思維還是創新思維的根本要求,是創造力提升的重要標志。因此,創新思維教學能夠大力提高小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三)致力于培養小學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力在小學美術教育創新思維中同樣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對小學生的思維有著啟迪與激發作用,同時也是新課標下小學美術教學中的具體要求。想象力是創造力的基本前提,在小學美術教育中,創新理念受到了越來越高的重視,為了提升小學美術課堂的教學質量,培養小學生的想象能力變得勢在必行。它不僅能夠開發小學生的思維,還能提升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自我想象能力提高的同時促進美術教學的發展。
二、小學美術教學中創新思維的培養方式
(一)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
在以往的小學美術教育中,由于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較為嚴重,所以教師在課堂上依然使用固定、死板的授課方式,讓小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激發,嚴重阻礙了小學生在美術這門科目上的發展。而創新理念就要一改這種弊端,利用創設情境的方式來帶動課堂氛圍,使小學生能夠在一個有趣而又活躍的氣氛中學習知識,避免了老師一味地講解書面內容,而是以生動形象的方法帶領小學生去探索知識的奧妙,使其在具體實踐中感受美術的魅力。
(二)保護兒童天性,激發小學生求知欲望
兒童的天真與無知是與生俱來的,一顆純潔的心對小學生來講不可缺失。由于小學生的認知能力不足,所以他們對美術也沒有一個深度的認識,這就導致他們在繪畫時極容易根據自己的意愿去完成,所有畫面都是小學生在潛意識中去進行的,對于最后的效果與質量都不曾考慮。即便如此,教師也不要對其做出批評,而是應該給予積極的鼓勵,讓他們從中找到自信與樂趣,一旦進行限制,就會有反作用。所以要盡全力去保護小學生天性,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最終提高小學美術的教學質量。
(三)注重開放式探究性學習方式的培養
新課標對教育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的是不被社會發展的腳步所淘汰,其中學習方式就是重要的一項。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要一改傳統的教育理念,讓小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展示,擺正教師與學生的位置。同時還要鼓勵小學生積極發言,能夠做到及時表達自我的觀念,努力消除小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隔閡,從而營造一個輕松、自由的學習氛圍,讓小學生能夠在一個開放的環境里提高學習效率。
綜上所述,創新教育對于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雖然這一模式尚未健全,但已受到高度重視。它能夠有效改善美術教學中的不足,使老師的教學理念緊跟時代的步伐,通過科學方式來提升小學生的學習效率以及創新思維能力,最終實現小學美術課堂教學在創新教育中的良好發展。
參考文獻:
[1]馬星.分析羅恩菲德的兒童中心主義對我國小學美術教育的影響[J].啟迪與智慧(教育),2016(9).
[2]曾雪媚.小學美術教育如何培養學生的自由創造力[J].基礎教育研究,2016(11).
[3]宗宏崗.小學美術教育新的課堂教學模式探索:對“個性化”教學的實施[J].集美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2).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