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暉
摘 要:為擺脫中國汽車產業“市場換技術”帶來的創新缺失的窘境,實現彎道超車。在新能源汽車發展的起步階段就確立了“三縱三橫”的研發格局。本文就武漢2017年武漢新能源汽車政策,提出了自己對新政策的解讀和思考。
關鍵詞:武漢新能源汽車 政策 思考
中圖分類號:F426.4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8)01(a)-0109-02
舊的新能源政策于2016年6月30日到期,但新的能源政策沒有無縫對接上,新的新能源政策于2017年8月底發布并正式實施。新政策有如下特點。
1 政策具有較強的連續性
從新的政策上看,繼續實行保持一定數量的的政府采購;繼續差別化的交通管理措施;繼續推行稅費減免和購買補貼政策;充電基礎設施的用地政策保障等,無一不是2014年政策的延續,這給目前已經前期投入的企業吃了顆定心丸。
2 以軸距為補貼的創新
這次最大的亮點和創新點就是對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軸距大于2.2m的,按照中央財政單車補貼額的50%確定;補貼標準小于或等于2.2m的,按照中央財政單車補貼額的20%確定補貼標準。大幅縮小了地方上對純電動車、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的補貼(見表1),充分說明以上兩種車已經在市場站住了腳跟和自我生存的市場。但創新地按軸距補貼的背后看出了武漢市市場上家用中大型轎車市場發展較慢的事實,政府想通過政策的傾斜調整,鼓勵企業對中大型新能源轎車的投入和轉型,進而將新能源市場由做大走向做強的道路。
3 細化工作方案,發力應用與產業化
此次,武漢市政府牽頭,明確提出了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產值在全市汽車產業中占比達到5%以上,明確提出了新增新能源車和充電樁的數量(詳情見表2)。并將各個具體任務劃分到各個部門,助力推動新能源汽車應用與產業化。
4 提出充電樁用電指導性政策
較之2014年政策,本次提出要落實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用扶持性電價政策,實行充電服務費政府指導價管理,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執行峰谷分時電價政策。電動汽車的使用離不開基礎設施的配套完善。我國電網企業在推動充換電基礎設施方面具有體制優勢與網絡優勢。電網公司積極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將其納入電網發展整體規劃,作為智能電網建設的重點加以快速推進,其強大的資源優化配置和體制優勢將為我國電動汽車的發展注入強心劑[1]。
5 政策重心發生轉移
政策從“制定明確的電動汽車發展規劃、完善政策支持和激勵機制措施、加大政府科研經費的投入及項目推廣力度;從產業規模化”轉向“產業宏觀調控并加強監督管理,逐步減少產業扶持政策,構建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上。武漢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看出:(1)補貼力度大幅降低(見表1);(2)取消新能源汽車免費在指定公共充電設施場所充電優惠政策;(3)具體要求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建立市場監測、充電設施監測、數據采集分析、應用服務一體的第三方檢測平臺;督促新能源企業建立企業監控平臺并及時對接政府新能源汽車平臺。
從政策層面上看,可以看到武漢市政府由“起步實施”向“推廣”的政策轉變,但在此加快推廣新能源政策中,仍存在的不足。
5.1 燃料電池汽車發展速度緩慢,政策扶植仍無突破
新政策提出燃料電池汽車按照中央財政單車補貼額1∶1的比例確定地方性補貼。政策并沒有發生任何變化。就目前市場上看,并沒有能叫得出品牌的燃料電池車。政策扶植力度依舊且依然停留在購買補貼上。雖說國家在《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實施以電動汽車為主的新能源汽車戰略,但從長遠看,氫燃料電池終將是能源戰略最終基礎方向,適度超前地扶植該技術領域,如政策應集中于公共服務領域,例如對氫的運輸、制造、儲存,對加氫基礎設施的開發與建設等方面進行研究[2],這樣才能為氫燃料電池車發展尋找突破。
5.2 新能源汽車關鍵部件、核心技術支持政策不明朗
武漢已經成為一個以汽車產業為支柱產業的城市,汽車產量大但仍然在動力電池技術研發,成為高端鋰離子電池技術等關鍵部件、核心技術領域不占有優勢。一旦這些技術落入到日本、美國等其他國家手里,新能源產業又會走回傳統汽車產業“大而不強”的老路[2]。在武漢新的新能源汽車政策仍然是要求市經濟和信息化委、科技局等部門制定推廣應用和財政配套補貼細則或是組織開展新能源關鍵技術產業研究和知識產權產業化研究,并沒有具體措施相應出臺。
5.3 忽略對電池回收的政策支持
據預測,到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累計報廢量將達到12萬~17萬t的規模[3]。一塊20g的廢電池可使1km2土地污染50年左右,面對10萬t這個數量級的廢電池如若處理不好,我們將走向“先發展再治理”的老路上去。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領域呈現無統一的動力電池技術標準、無回收利用立法、無動力電池回收標準[3]“三無”狀態。國家層面上,在2015年工信部局等五部委聯合下發《電動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技術政策》,要求企業合理開展電動汽車動力蓄電池的回收利用工作,建立上下游聯動的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體系,建立動力電池編碼制度,建立可追溯體系。這仍然沒有形成電池回收體系,國家和武漢市地方政策上并沒有相應的補貼政策,“唯利是圖”的企業本性決定了企業積極投入性并不高,這將會為新能源汽車發展埋下禍根。
6 結語
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是一個系統性問題,作為新能源試點城市的武漢需要從能源獲取的角度考慮電能的供給與污染問題;從電動汽車的發展方面考慮材料獲取、技術研發、產品生產、市場推廣、標準建設等相關舉措;從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思考電動汽車充換電基礎設施的建設與運營模式;從后續維護角度考慮電動汽車及電池保養與廢舊電池處理等系列問題等。
參考文獻
[1] 楊方,張義斌,葛旭波.中美日電動汽車發展趨勢及特點分析[J].能源技術經濟,2011,23(7):40-44.
[2] 曾耀明,史忠良.中外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對比分析[J]. 企業經濟,2011(2):107-109.
[3] 劉彥.建立和完善新能源汽車電池回收利用體系迫在眉睫[J].前進論壇,2017(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