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凱亞
【摘要】現代網絡環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傳統教學模式受到挑戰,高校教育者應努力克服網絡對教學的負面影響,結合實際情況,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建立一種網絡資源與理論教學緊密相連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思政教育所帶來的積極意義。筆者結合自身長期教學中得來的感悟,對如何在網絡環境下進行有效的高校思政教學工作進行了初步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網絡環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方法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0-0072-02
在網絡化時代的引領下,各種網絡資源涌入學生們的視野,網絡中魚龍混雜的言論對他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行為模式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各大高校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務,對其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鑒于此,高校思政教師應擺正教學觀念,從實際情況出發,利用網絡中具有積極意義的資源為學生帶來新型教學模式,在提高教學效果的同時幫助他們成為具有卓越思政能力的優秀人才。
一、利用網絡資源拓展思政教學工作視野
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開多依賴于“教師講,學生聽”這種毫無新意的教學模式,嚴重抑制著他們學習積極性的提升。針對這一現狀,教師應及時改進教學方式,通過換位思考來引進一些學生所喜愛的教學模式,促使教學工作可以更順利的開展。在這盛行信息技術與教學相結合的時代,教師可搜集大量網絡資源,通過這些具有教育意義的素材為學生帶來針對性的教學內容,如此來拓展他們的知識面,同時為思政教學工作開辟了新徑。比如,教師可先深入探究教材內容,再從網絡中搜羅大量與教材知識相吻合的案例,利用這種實事素材和教學內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細致的知識點講解,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還能讓他們體味思政教育的意義。許多學生在學習《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時總是認為其中都是理論化的文字,無法提起學習興趣,于是筆者便從網絡中搜集了許多關于毛澤東的小故事,通過這些小故事為大家普及這些思想理論是在何時何地、出于何種緣由才被提出的,以此來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從而保障思政課可以順利開展,進而實現了思政教育的有效性。由此可見,教師在教學時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可以有效避免傳統課堂中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尷尬狀態,而是以網絡環境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著實開拓了思政教學工作的新視野。
二、整合網絡知識優化高效思政教學內容
網絡作為新型傳播媒介和工具。然而目前網絡環境中充斥的各種魚龍混雜的言論,使得學生在混亂的網絡信息中產生不穩定的思想,嚴重影響著其心智的健康發展。眾所周知,網絡是把“雙刃劍”,因此,教師在利用網絡知識進行教學時應將其進行整合,選取具有積極意義的資源為學生滲透思政教育,充分利用網絡知識的優勢來優化教學內容,以達到為其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的目的。例如:在教學法律基礎時,筆者為了給學生普及刑法規定的犯罪種類,便搜集了各種新聞中報道過的實際案例,一一讓他們判斷這些視頻中的犯罪者究竟違反了哪些刑法,其中還要讓他們學會區分許多相似的刑法,比如危害國家安全罪和危害公共安全罪這兩種有何種區別,其懲治方式又有什么不同。通過實例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更清晰地辨別相似的知識點,還能讓他們對這一節教學內容產生更深刻的印象,從而使教學效果得以保障。又如在教學思想道德修養時,筆者同樣利用網絡中具有教育意義的實際素材為學生展示道德修養在生活中的體現,并呼吁他們向這些“雷鋒人物”學習,促進教學效果和學生素質的雙重提升,從而使得思政教育的本質意義得以升華。
三、利用網絡平臺提升學生辨別信息能力
在互聯網盛行的時代中,幾乎每個大學生都會接觸和關注到各種網絡信息,然而這些信息或真或假、或是或非,這便需要他們擁有出色的信息辨別能力才能正視這些良莠不齊的網絡信息。由此出發,思政教師可布置課下作業,讓學生從微博、校園網、百度貼吧等網絡平臺搜集一些富有爭議的熱門話題,思考這些話題的是非對錯,以及對社會產生的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并在課堂中加以交流討論,分析出這些網絡信息中有哪些方面與思政知識密切相關,然后從教材中找出解決這些問題的相關知識點加以探究,促使大家都能成為具備優秀信息辨別能力的人才。以最近熱門的“十九大”為例,筆者便讓學生探討十九大的召開對中國的進步發展起到了怎樣的推動作用,并對其中提出的一些新政策加以分析,思考這些政策對國家哪方面的發展帶來了便利,以及作為大學生應當如何在學習和生活中貫徹這些新政策,從而切實推動國家和自身的進步發展。
總而言之,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教育事業與網絡資源相連接已經是大勢所趨,將網絡資源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必要之舉。
參考文獻:
[1]王峰.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政教學中“網絡空間”的拓展[J].學理論,2015
[2]陳齊.信息時代高校思政教學模式的改革[J].現代經濟信息,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