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冬新
[摘 要] 針對我國中小學生閱讀中還普遍存在“讀書數量少、讀書質量差、讀書供給缺和讀書效率低”的弊端,提出必須將青少年閱讀教育上升到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高度進行系統性思考和推動,建立“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中小學閱讀課程體系是促使中國青少年閱讀做到“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有效讀”的關鍵。全文從中小學閱讀課程體系研究的時代背景、閱讀課程體系構建要素、“互聯網+”背景下的線上線下一體化閱讀課程服務體系等方面系統闡述了如何構建“互聯網+中小學閱讀課程體系”問題。
[關鍵詞] 互聯網+ 中小學 閱讀課程 體系構建
[中圖分類號] G2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8) 02-0005-04
[Abstract] Constructing the reading-course system for Chinese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Internet plus” era, is the key to promote Chinese teenagers to read more, such reading, reading good books and reading effectively, in consideration of Chinese primary and middle students small-quantity, poor-quality and low-efficiency reading, including the short age of book source. We should raise the issue of teenagers reading education to the height of the basic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order to deliberate it systematically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This article puts forw ard the issue that how to construct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reading-course system in Internet plus era” from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the era background, elements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online to offline service system for reading-course.
[Key words] Internet plus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Reading-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
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以及李克強總理在2014、2015、2016、2017年連續四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都特別提出倡導和推動全民閱讀活動,全民閱讀已上升為國家戰略。青少年閱讀是全民閱讀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民閱讀的“最先一公里”。2016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出臺了《關于開展2016年全民閱讀活動的通知》,《通知》中把“大力開展少兒閱讀,著力保障特殊群體、困難群體的基本閱讀需求”作為重中之重。提出要通過倡導家庭閱讀、親子閱讀、階梯閱讀等形式,充分利用少年宮、兒童活動中心、農家書屋等開展少兒閱讀推廣活動,積極利用各種繪本館和民間少兒閱讀推廣機構,著力保障農村留守兒童、城市流動兒童的基本閱讀需求。可以說,全民閱讀在國家層面推進力度非常大,但從青少年閱讀角度看,如何根據青少年身心發育特點和學校教學要求,從青少年閱讀的專業化角度,進行整體思考和推動,特別是從基礎教育課程角度來推進閱讀工作,還遠遠不夠。這導致中小學閱讀工作在實施上因缺乏課程保障,而無法在中小學校落地生根,因此我國青少年閱讀的專業化推進還處于初步階段,亟需在學校層面提高閱讀課程的系統性研究與整體推進力度。
從課程角度講,“互聯網+”背景下中小學閱讀課程體系研究不僅是對語文教材內容的補充、重組、拓展,更是對中小學生全學科閱讀課程的研究和成果的推廣。它將借助互聯網技術構筑線上與線下中小學閱讀課程系統,充分發揮教師、家長參與課程的積極性,使教師和家長共同成為課程的建構者、踐行者、創造者,有效推動閱讀課程在中小學落地,從而提高我國青少年閱讀的質量與效率。
1 構建中小學閱讀課程體系的時代背景
1.1 青少年閱讀是全民閱讀的“最先一公里”
青少年時期是人生閱讀的黃金期、饑餓期。0—15歲青少年閱讀是全民閱讀的基石,是全民閱讀的“最先一公里”,其中小學四、五年級(9—10歲)到初中二、三年級(13—14歲)之間,是一個人進入自由流暢閱讀、初步建立閱讀興趣的時期,也是一個人奠定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知識基礎的“黃金閱讀期”。第12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選擇了青少年的三個年齡段作為比較標準,調查結果表明,我國青少年正是在9—13歲年齡段內達到了最高95.4%的閱讀率水平。第14次全民閱讀調查報告表明,未成年人閱讀量也在逐年上升。
國際閱讀測試項目也說明了這個問題。如國際學生評價項目(PISA)選擇14—15歲青少年作為調查對象,這一年齡段的孩子所具有的閱讀素養是他們進入社會的重要的基本素養之一。國際閱讀素養進展研究項目(PIRLS)選擇9—10歲的兒童作為閱讀素養的研究對象,認為這個年齡段是孩子閱讀發展非常重要的轉折點。
閱讀習慣需要從小培養,如果錯過了上述“黃金閱讀期”,以后各個人生階段的閱讀興趣和能力就很難彌補,將直接導致成人閱讀的數量少、質量低。有專業機構對中美兩國著名大學的學生借閱圖書情況進行調研,調研報告顯示,2015年學生借閱情況是:美國排名前十的學生借閱量排在前四位的是柏拉圖的《理想國》、托馬斯霍·布斯的《利維坦》、尼科羅·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塞繆爾·亨廷頓的《文明的沖突》;中國排名前十的學生借閱書目依次是《平凡的世界》《三體》《盜墓筆記》《天龍八部》《明朝那些事兒》[1]。中國大學生不讀經典也讀不懂經典的問題十分突出。大學生閱讀力低根子在中小學閱讀教育欠缺:中國中小學教育不是以閱讀為基礎而是以知識掌握和應試能力為基礎的,在教學與閱讀脫節的教育體制下,校園閱讀也未得到應有的重視。
雖然國家層面提出全民閱讀行動,但青少年閱讀教育方面我們還缺乏系統性的思考和推動,我國中小學生閱讀還普遍存在“讀書數量少、讀書質量差、讀書供給缺和讀書效率低”的弊端。如何抓住“黃金閱讀期”對青少年進行有針對性的專業化閱讀教育,使青少年閱讀做到“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有效讀”,是人生閱讀中能否走好“最先一公里”的關鍵。
1.2 設立閱讀課程是引導青少年閱讀走向“科學化”“專業化”的必經之路
國外經驗值得借鑒。如美國有“早期閱讀優先計劃”、英國有“閱讀起跑線計劃”、澳大利亞有“州長閱讀挑戰”活動等,都是從國家層面推動青少年閱讀工作,包括制定閱讀分級標準、規定閱讀數量標準、推動閱讀課程設置與實施等。
我國青少年閱讀專業化研究現狀不容樂觀。在青少年閱讀研究方面,國內出版界和教育界部分專家、學者,在兒童閱讀的不同領域和不同范圍內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青少年閱讀分類分級的研究上,還沒有上升到整體閱讀課程研究上;即使研究閱讀課程,也是停留在關注問題多解決問題少、單一推進活動多系統性整體推進少、各自為政多與教科書關聯少、閱讀活動展示多課程研發少的狀況;更沒有研究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如何利用數字化技術搭建閱讀服務平臺,針對性解決城鄉兒童閱讀差距問題等。研究的滯后,導致中小學閱讀課程實施上缺乏保障,從而無法在中小學校落地生根,因此我國青少年閱讀的專業化推進還處于初步階段,亟需在學校層面提高閱讀課程的系統性研究與整體推進力度。
1.3 互聯網+時代為青少年提供了新媒體閱讀選擇
隨著人類社會進入信息社會,數字化閱讀正逐漸融入人們的生活,成為適應未來社會生存的一種基本能力。人們閱讀的習慣在逐漸發生改變,閱讀方式也日益多元化:除紙媒閱讀外,在線閱讀、智能手機等多終端閱讀等新媒體閱讀方式呈現蓬勃發展之勢。新媒體閱讀具有信息量大、內容豐富多樣、更新速度快、音視頻并茂、個性化強、互動性強等顯著特征,新媒體閱讀也越來越受到青少年的歡迎。我們正朝著一個全新的多媒介新媒體閱讀時代邁進,這種閱讀方式帶來青少年閱讀內涵的變革,這也成為今天我們研究中小學閱讀課程體系必須關注的時代背景之一。
1.4 跨學科大閱讀是培育中小學生核心素養的精神保健操
中小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除了有賴學校教育的改革外,更需要學生個人長期的甚至是一輩子的修煉。持續有效地讓核心素養保持熱度和能量,需要一項能追隨人生一輩子的保健操。能勝任人生精神保健操的,無疑就是閱讀。從閱讀課程開始引導青少年閱讀工作,是把最美好的東西給最美麗的童年的最好的禮物,將成為陪伴其一生成長的精神食糧。因此,對于培育核心素養而言,我們應該對閱讀課程的價值進行重新定義,將其提升至基礎教育課程中“第一課程”的地位,是學生學習其他課程和科學人文精神成長的基礎。
2 互聯網+中小學閱讀課程體系構建
2.1 閱讀課程觀
隨著科技的發展,學科在高度分化的同時出現了相互交叉、綜合的趨勢,從而對人才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學教育是基礎教育,中學教育必須順應這個歷史潮流,改變長期以來分科教學形成的知識、能力相互割裂的局面,一要幫助學生掌握各門學科的基本結構,二要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他們綜合地、創造性地運用不同學科的知識去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此,必須密切各學科之間本已存在的聯系,使知識、技能、能力綜合化。語文是信息的載體。語文教學的內容廣泛涉及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各個方面。因此語文既是各學科的匯集點,又是各學科的交叉點。語文是學好其他各門學科的基礎工具,不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知識,不具備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是難以獲得任何其他學科的有關知識的。另者,語文以外的各門學科也完全可能多角度、全方位地反作用于語文教學,為學生學好語文提供十分廣闊的天地。基于基礎教育改革和語文學科教學改革需求,我們將閱讀課程提升到脫離語文課程的獨立課程。
我們所指的“閱讀課程”,在形態上,不同于以學科為中心的分科課程(如語文中的閱讀課程),而是一種活動(體驗)課程,即杜威所說的“活動即課程”;在課程資源呈現形式上,要充分發揮網絡和新媒體閱讀優勢,構建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閱讀課程服務支撐平臺;在課程開發主體上,也不是國家課程(如語文課),而是由學校主導下教師編制、實施和評價的校本課程,鼓勵跨地區聯盟的校本課程資源開發。
閱讀課程作為校本課程,有這樣的特點:一是相對獨立性,不能淪為應試教育下語文學科的“補課”。二是鼓勵跨學科跨校際聯盟,閱讀課程要打破語文學科閱讀,鼓勵各學科閱讀、圍繞主題學習的跨學科閱讀;鼓勵校際之間、地區之間學校教師合作編制和實施課程。三是爭取得到地方教育行政部門認可,成為地方課程。
總之,互聯網+閱讀課程,不是“語文課程+閱讀教學”,它既是“全民閱讀”在中小學校的落實,也是課程改革對語文學科和各學科閱讀的統整。讓教育回歸初心,讓閱讀回歸奠基——這就是我們的課程觀。
2.2 互聯網+閱讀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是在特定的課程觀指導下的課程目標、課程資源、課程方案。互聯網+閱讀課程體系,是在將閱讀課程定位于由學校為主體編制的校本活動課程基礎上的跨學科的綜合性閱讀課程觀指導下,構建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閱讀課程服務支撐體系。
(1)課程目標。基于國際上關于中小學生閱讀研究成果,結合我國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中小學生閱讀要求的基礎上,根據青少年成長中閱讀的長遠影響來確定互聯網+閱讀課程的實施目標。
國際上有經合組織(OECD)發布的國際學生評價項目(PISA)和國際教育成就評價協會(IEA)主持的國際閱讀素養進展研究項目(PIRLS)兩個閱讀測試項目。這兩個測試項目關于閱讀有一個共同的理念:閱讀素養(或閱讀能力)是學習的基礎(立足于“為學習而閱讀”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而非“學會閱讀所需的技能”),把培養學生閱讀能力作為終極目標。
雖然有學者認為我國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閱讀目標語焉不詳,低估了兒童的文學閱讀水平,違反了文學的整體性原則,但綜合分析看,我國的《語文新課標》也是偏重于“為學習而閱讀”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的。《語文新課標》關于語文學習總目標涉及閱讀的部分表述為:“7.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進一步關注了文學的整體性原則、學生閱讀能力的整體提升、新媒體閱讀等問題,首次提出讀整本書的任務:“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關注學生通過多種媒介的閱讀,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優秀的閱讀材料。”[2]
為此,互聯網+閱讀課程的課程目標是:圍繞培養中小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而提升學生閱讀能力,構建線上線下一體化跨學科多媒介的大閱讀課程服務支撐體系。
(2)課程資源。課程資源包括學生閱讀資源(紙媒+新媒體閱讀)、教師閱讀教學資源(教師培訓資源+書目推薦+導讀+閱讀評價)。學生閱讀資源,以研制適合中國中小學生閱讀需求的分級分類標準、分級分類閱讀推薦書目、與國際接軌的閱讀數量標準為前提,建立以“分級閱讀分級達標”為基礎的“中國中小學生推薦閱讀書目資源庫”,在書目資源庫基礎上,通過教師引導推薦學生選擇書目,并在統一研制的分級測試平臺上完成教學評價。教師教學資源主要是閱讀課程實施中如何打通課內外、打通學科等的課程實施指導上,以及具體書目閱讀的導讀上。
所有的課程資源統一呈現在“互聯網+閱讀課程”服務平臺上。
(3)課程方案。以“中國中小學生推薦閱讀書目資源庫”為共同課程資源,以合作共讀(校內跨學科或校際聯盟)與校本閱讀活動相結合的方式,兼顧學生的泛讀類閱讀需求與精讀類閱讀需求,兼顧閱讀數量與閱讀質量目標的達成,制定三種課程實施方案。
共讀課。統一研制并由學校統一實施“分層閱讀分級達標”的合作共讀課程。以閱讀書目資源庫為基礎,按照書目選擇、書目推薦、圖書(紙媒為主)供給、閱讀測試、達標晉級為實施流程。達標晉級結果記錄在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袋中,作為中考、高考錄取參考依據之一。
專讀課。統一研制但學校可選擇實施的專題閱讀課程。這類閱讀課程根據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結合教育部有關政策,適時研制并推廣。如“研學旅行+閱讀”課程、自然教育閱讀課程、傳統文化閱讀課程、鄉土閱讀課程等。
精讀課。由學校分別研制并實施的校本閱讀課程。可在共讀資源基礎上,選擇某一個學段或某一個年級參與實施的閱讀課程,以體現學校閱讀文化特色。
(4)教學設計。對教學過程進行整體安排,包括整體框架、閱讀指導、重點把握、內容綜合。
整體框架:概述教學過程,根據具體書目的內容、體裁、篇幅等設計不同的教學流程。閱讀指導:指導、引領學生完成高質量的自主閱讀活動,分章節閱讀范圍、閱讀任務、閱讀重點等。重點把握:選取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內容,以教學設計的形式呈現。內容綜合:是學生在完成整本書閱讀后的綜合實踐活動,在閱讀活動真正完成后才能進行。
(5)課堂教學。閱讀課的基本課型包括書目推薦課、閱讀引導課和閱讀分享課。
書目推薦的功能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幫助學生做好閱讀計劃;閱讀引導的功能是解決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提出的問題,用多種策略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并借助師生交流化解沖突;閱讀分享是通過展示閱讀過程中學生的感悟發現,以實現學生閱讀能力的進階發展。
2.3 “互聯網+”背景下的線上線下一體化閱讀課程服務體系
搭建互聯網+閱讀課程服務支撐平臺,研制基于分級閱讀書目推薦的閱讀課程資源、課程實施方案,形成學生以紙媒閱讀為主、教師以課堂指導以及網絡導讀為主、閱讀測試以網絡交互為主的線上線下一體化閱讀課程服務體系,即構建閱讀云平臺+分級閱讀書目+ App導讀+閱讀課程+分級測試+閱讀素養檔案袋等線上線下一體化的中小學書香校園整體解決方案體系。
3 提高中小學生閱讀力的長效機制
從長遠而言,要切實解決中國中小學生在閱讀方面存在的“讀書數量少、讀書質量差、讀書供給缺、讀書效果差”的現狀,還必須把閱讀課程列入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層面加以重視,把閱讀課程上升到基礎教育課程的“第一課程”進行倡導。重視閱讀課程建設,借助完整的閱讀課程體系,有針對性地促進中小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有書讀、有效讀”,同時借助網絡把閱讀資源和閱讀活動推送到最需要幫助的貧困地區村小和教學點中去,切實縮小中國青少年閱讀方面的城鄉差距,達到整體提升中國中小學生閱讀能力的課程目標。因此,全民閱讀的持續化、長效化推進要從科學引領青少年閱讀、提升青少年閱讀力抓起。學校是青少年閱讀推進的主要陣地,推進青少年閱讀必須從學校閱讀課程教育抓起,要把閱讀教育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加以重視。
注 釋
[1]聶震寧.閱讀力[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6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3
(收稿日期:2017-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