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也是從古至今人們都十分關注的話題。《周易》作為我國古代群經之首,其內容博大精深,其中就包含著豐富的教育思想,研究其中的教育思想對我國現今的教育事業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就《周易》中的教育專卦——“蒙卦”來進行簡要的分析,從中總結出一些對現代教育有意義的觀點。
關鍵詞:蒙卦;教育思想;現代教育
蒙卦中的“蒙”是蒙昧、幼稚的意思,也有啟蒙、教育的含義。“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萬物初始,一切都處于蒙昧、稚嫩的狀態,教育就變得尤為重要。蒙卦中皆是談論啟蒙教育的微言大義,以下就此卦來分析其中的教育思想,并從中找到對現代教育的啟發。
一、重視教育
在《周易》六十四卦中,蒙卦處于第四卦,這個位置不是隨意或者偶然的,《周易·序卦傳》中曾解釋道,六十四卦是按照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排列的。六十四卦的排列順序為,乾坤兩卦為首,屯蒙兩卦緊隨其后。乾為天,坤為地,屯為萬物初生,蒙即為初生的萬物所需的教育。《周易·序卦傳》云:“有天地然后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在事物發展的初期階段,多處于蒙昧的狀態,開發民智便是首要工作,這就是啟蒙運動。”[1]《周易》將教育擺在天地萬物初生后的第一位,可見其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古往今來,人們在學習生活中的知識經驗都是以教育的方式傳遞的,教育將我們人類的智慧不斷傳承。從一定意義上說,沒有教育就沒有我們的人類文明和文化,社會就不會進步發展,所以教育是極其重要的。
蒙卦對教育重要性的闡述,在我國教育歷史上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學記》云:“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句話的意思是,古代君王在治理建設國家的時候,教育應該是最為重要的事情。《管子》則說:“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教育是十分重要的終身大事,百年大計,教育之后的益處也是無法估量的。孟子也十分重視教育,《孟子·滕文公上》云:“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人類若是吃飽穿暖就安于現狀,心滿意足,不接受教育,就和禽獸沒什么兩樣。時至今日,科教興國已經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國家對教育事業也是高度重視。只有教育事業做好了,才能給國家輸送大量的優秀人才,而人才是國家創新、進步的助推劑。所以,教育的任何時候都是重中之重,一刻都不能懈怠。
二、德育為教育的首要任務
《蒙卦·象傳》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這句的意思是高山下涌出泉水,這便是蒙卦的形象。君子應該行動果斷,培育美好的品德。蒙卦的上卦“艮”,象征山;下卦“坎”,象征水。山下流出泉水,猶如幼童啟蒙的過程,開始是潺潺細流,最后成為滔滔江水,并且以此來滋潤萬事萬物。“這種自然現象蘊含著人文的啟示,象征人之初生,雖然幼稚無知,蒙昧未發,但卻具有內在的明德,如果進行啟蒙開導,就會沛然而莫之能御,如同涓涓細流的泉水匯成長江大河。”[2]人的智慧首先應表現在品德修養上,因此,君子觀測此卦象,應當效法這一卦的精神,行動之果決必行要像泉水之流,一往無前;修德之不止不息要如泉水之出,滔滔不絕。道德教育是一個人的內在修養的教育,決定著人一生的發展軌跡,所以在教育活動中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道德教育也不可忽視。
重視德育這個觀點在《蒙卦·彖傳》中也有所體現:“蒙以養正,圣功業。”啟蒙教育是為了培養君子的中正之道,修養高尚的德行。縱觀《周易》六十四卦,其中包含不少道德教育的內容,例如,“自強不息”的剛正之氣,“厚德載物”的坤勢胸懷;“謙謙君子”的虛懷若谷;“孚乃化邦”的誠信中正等等。教育之所以要首先重視道德教育是因為,只有先學會如何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才能學會如何去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如果一個人毫無德育的灌溉,沒有很高的道德修養,即便有再引人矚目的才華都不會成為棟梁之才人。現今我國的教育方針中也指出要全面發展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各個方面,德的教育放在第一位,也可以看出即使在今天道德教育依然占有重要的位置。
三、尊師重道不可忽視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師說》)“一日之師,終身為父。”(《太公家教》)這些古文名言都顯示了老師地位的重要性。在《周易》中也不例外,老師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蒙卦》)是蒙昧者向老師請教不懂得問題,而不是老師主動去問學生。這里不僅強調了老師的地位,還告誡求學者要掌握主動性,對于自己不懂的東西要積極主動的去學習。初次“筮告”,說明求學者有好學之心和誠意,老師可以教導他;若是求學者一而再再而三的要求“筮告”,則說明他沒有真正的求學之心,褻瀆老師的教導,這種情況就不適合再給學生一味的灌輸知識。“向先生請教,要像占筮一樣抱著至誠之心。如果抱著不信任的態度,對已經答復過的同一問題再三發問,實際上等于不要先生指教,那就可以不必再回答。”[3]所以在求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對老師持有尊重、敬仰之心。
四、倡導啟發式學習
“啟發”一詞出自《論語·述論》:“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學生若是沒有經過苦思冥想,老師就不要去開導他,若是學生不能將所學的知識舉一反三就不要再進行接下來的教學活動。這就是啟發式的教學原則,主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舉一反三的能力;反對“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做法,只“授之以魚”而不“授之以漁”。在《周易》中也有啟發式教學原則的體現,“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再三瀆”說明同樣的問題學生在詢問過老師之后還是沒有亨通,不會自主的進行舉一反三的推理,這樣老師就不要再去生硬的教導學生,一定要讓學生發揮能動性,掌握學習的方法。
不僅在中國倡導啟發式的學習,在歐洲也同樣倡導這樣的學習方法,“產婆術”就是其中之一。蘇格拉底的“產婆術”是通過不斷提問的形式讓對方回答,從而幫助對方在自己的回答中得到啟發,最后得出想要的結論,這種方法有助于激發和推動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就是為了避免“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更多的激發學生的主動性,所以我國大力倡導素質教育,希望學生全面發展。
五、實施“小懲大誡”機制
“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這是蒙卦的初六爻。“初六爻處于蒙卦之初,是一個蒙昧未發、幼稚無知的童子,如果不及早進行發蒙開導的教育,將會走入歧途,不利于健康成長。”[4]所以在學生發展的過程中,如果學生有不良行為或習慣的時候,一定要引起重視,第一時間進行教導,如果教導不起作用,就要考慮“利用刑人”,嚴加管教,必要時采取懲戒機制。當然,這里的懲戒機制并不等同于現今教育中所說的“體罰”,而是秉承著“小懲而大誡”的原則對學生的行為進行合理的約束。正所謂“玉不琢不成器”,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犯下小的錯誤時,就應該給予小的懲戒,及時起到警醒作用,使其受到教訓而不致犯大的錯誤。同時,如果學生在取得進步和成功時,也不要忘了對其進行嘉獎,以鼓勵其在今后的學習中繼續努力。
《周易》蒙卦中有著很多與教育思想有關的內容,也蘊藏著不少教育方法,對我們現今的教育事業管理有很大的啟發。首先,教育永遠是一個國家、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教育事業不能有絲毫松懈,是國家事業的重中之重;其次,教育事業的發展要從道德教育開始,不成人就不能成才;最后,在教育的過程中老師發揮著巨大的作用,要注重尊師重道;在教育的過程中要遵守啟發式原則,挖掘學生的主動性,讓其在學習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總之,我們應該努力發揚《周易》中適用于現代教育的思想和原則,這對我們現在的教育事業具有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余敦康.周易現代解讀[M].華夏出版社.2006.
[2]孫映逵,楊亦鳴.六十四卦中的人生哲理與策略[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3]朱熹.周易本義[M].中華書局.2009.
[4]馮友蘭.中國哲學史[M].重慶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盧田秀子(1993—),女,漢族,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倫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