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夢云 張雅妮 鄭震宇
【摘要】本文基于農安縣村小生源流失的“大趨勢”與生源“小節奏”回流的現實狀況,深入分析引起生源流失的多重推拉力量和生源流失帶來的影響,在考量農安縣“溫馨村小”創建行動的基礎上,探求促使生源“小節奏”回流的整體性思路。
【關鍵詞】農村小學 生源流失 溫馨村小
【基金項目】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710200005)。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1-0023-01
2016年國務院印發《關于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顧名思義就是要求縮小城鄉義務教育差距。多年來,農安縣農村小學學生數量遠少于農村戶籍小學適齡兒童數量,不足50人的村小占到村小半數以上,甚至出現“空巢村小”,生源流失狀況嚴重。
一、多重力量推拉下的村小生源流失
在城鎮化大背景下,村小像面對著無形的抽水機,受多重力量的牽拉影響,致使不管是農村小學生源還是師資都主動或被動地流向城鎮。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和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村小家長生活水準提升從而具有負擔更高教育成本的能力,“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想法促使其對優質教育有迫切需求;而政府宏觀政策的偏向性在城鄉之間搭建了兩只無形的推拉手,一方面村小教育資源匱乏和村小教師顯隱性流失給予村小學生外流的推力,另一方面城鎮優質教育軟硬件資源具有極強的吸引力和拉力。由此家長想方設法克服農村學生進城入學的各種阻力,不惜以經濟負擔和精神壓力為代價。這些作用力綜合凝聚成村小生源流失的合力,形成城鎮化大熔爐下農村小學生源流失的“大趨勢”。
二、牽“村小生源流失”之發而引動全身
村小生源流失愈演愈烈,不僅對流出生源本身也對流出地學校各要素和流入地造成了不良影響,成為制約農村義務教育發展的瓶頸。一方面生源流失對流出地學校各要素造成了多重負面沖擊。其一,沖擊了村小的設置。由于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經費是按照學生人頭數撥發的,而農村小學猶如麻雀,雖小卻需五臟俱全,有些公共用品的費用在“空巢村小”只有幾個學生分攤,由此剩余經費就寥寥無幾,更談不上開展多彩的特色活動。其二,沖擊了村小教師教學的信心。生源流失會使教師獲得感、認可感、幸福感不高,打擊教師工作積極性。其三,沖擊了留在本地走不了的學生。當前在校生數量即生源多寡是決定村小存留與否的關鍵性因素。生源流失直至教學點撤并消亡,社會底層承擔代價。
另一方面流出的生源到底能否適應城鎮學習環境是具有不確定性的,生源身份歧視會給學生以落差感,會強化原本的鄉愁,如果缺少監管,極易成為邊緣化學生或問題學生;而且生源流動給流入地學校也造成了大班額、寄宿制等一系列問題,安全隱患猛增。由此可見,生源流失牽一發而動全身,造成了城鄉義務教育發展中強者愈強、弱者更弱的“馬太效應”。
三、村小生源“小節奏”回流的整體性思路
城鎮化并不意味著拋棄農村,城鎮要發展,新農村建設也要發展,統籌發展才能相得益彰。2016年,農安縣實施“溫馨村小”創建行動,以解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最后一公里”的難題,村小兩年來生源回流715名。城鎮化背景下農村小學生源流失的“大趨勢”在短時間內無法逆轉,但農安“溫馨村小”的個案證明在政府精準扶持下是可以使“小節奏”回流出現的。政府要在城鄉教育統籌發展中起到主導作用,要有對村小的傾向性政策,設立專項資金精準扶持,允許部分村小先行試點。要牢牢牽住師資這個“牛鼻子”,其一,城里要帶動農村反哺農村的教育,縣城老師定期去農村支援;其二,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基礎上,對于作為教師群體中相對“最不利者”予以一定的再分配補償,維系其身份認同;其三,大學生支教可也為村小帶來新鮮的血液,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門可將大學生支教規范為定期化機制化的行為。
面對村小生源流失問題應當在適應城鎮化大趨勢下,遵循差異基礎上的補償原則,要把握整體節奏動態調整綜合治理,而不應采取強制性措施飲鴆止渴。要充分重視村小本身的基礎性作用,打出“小而精、小而溫馨”的特色牌,構建“親情化”管理模式。同時要發揮社會力量的支持作用,如馬云鄉村教師獎的確在整個教師職業序列中提升了鄉村教師的地位,對生源回流起到激勵作用。無論如何,農安縣的“溫馨村小”創建行動是解決生源流失問題時邁出的一大步。
參考文獻:
[1]鄔志輝.中國農村學校布局調整標準問題探討[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5):141-149.
作者簡介:
楊夢云(1997-),女,漢族,山東臨沂人,東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