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慶
摘 要: 公文是法定機關與組織在公務活動中使用的書面材料,是管理政務的重要工具,屬于應用文體類文章。正確運用修辭,能夠準確恰當地表達文章的主旨,增強公文語言的表達效果。
關鍵詞: 公文寫作 修辭 教學運用
公文是一種管理政務的工具,是各級各類機關普遍使用的工作手段,主要運用的修辭是消極修辭,然后用積極修辭作輔,重心放到字、詞上的打磨和斟酌,對于修辭的使用比較慎重。那么,如何更好地運用修辭服務于公文寫作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把握。
一、公文修辭的作用
王希杰在《修辭學通論》中指出:“修辭學是語言運動學或叫語言動力學中的一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修辭學研究的對象是運用中的語言和語言的運用問題。”①運用修辭的目的,是讓文章在不出現語誤、不損壞表達效果的同時,有效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由此可見,修辭在一篇文章中具有重要作用,決定了一篇公文的優劣。例如:領導講話稿,往往是對下屬提出工作要求,需要強烈的氣勢與下屬形成共振,提振精氣神。因此,在此類公文中,會采用排比的修辭形式,達到鼓舞人心的目的。又如,公文的語體風格雖然要求規范和莊重,但是并不意味著公文是枯燥、乏味、晦澀和難懂的。其實,公文更需要深入淺出,用恰當的比喻,形象生動地表明一個復雜的問題。由此可見,修辭對于公文寫作具有重要作用,在恰當的修辭手法下,可以更好地發揮語言文字意義,讓公文取得更好的表達效果。
二、公文修辭的原則
公文寫作講求莊重規范、準確鮮明,語言的風格務求簡潔、明了及得體。因此,正確使用修辭是在公文寫作的必修課之一。公文修辭原則是指使用修辭手段時需要注意交際場合、交際對象、交際內容。根據工作實際,對癥下藥,力圖強化表達效果,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公文修辭要符合主旨。
每一篇公文都有一個中心意思,這就是主旨。為了表達好中心意思,要精心構思整篇公文的結構,認真打磨一字一句,這個打磨的過程就是運用修辭手段的過程。采用什么樣的修辭手段進行文章打磨,首要的是完美契合公文主題,達到修辭與全文內容相呼應、相貼合的目的。陳望道在《修辭學發凡》一文中曾強調:“修辭以適應題旨情境為第一義……凡是成功的修辭必定能適合內容復雜的題旨。”②這段話表明了修辭應遵循的基本原則,論述了修辭適應于文章主旨,即衡量修辭的唯一標準,是看修辭的使用是否恰當,能否原原本本符合文章主旨,能否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下充分表達文章本來的意思。《修辭學發凡》指出:“語言文字的美丑是由題旨情境決定的,并非語言文字本身有什么美丑在。語言文字的美丑全在用得切當不切當,用得切當便是美,用得不切當便是丑。”公文修辭應該且必須遵守這條原則,特別的,對于公文來講,生動是其次,恰當才是關鍵,在恰當的前提下努力達到“信、達、雅”的要求,取得最佳表達效果。
例如:“改革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要在探索中‘排雷和清除‘荊棘。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李克強在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012.11.21)
文中將改革推進面臨的困難,比喻成“雷”“荊棘”,形象生動地表現了當前改革推進中的困難程度,更能讓人充分清醒地認識到,要推進改革,必須有更大的勇氣和毅力。文章主旨影響著修辭方式的選擇,修辭能否發揮效果,關鍵在于是否對準題意。
(二)公文修辭要切合語體。
公文語體屬于事務語體的其中之一,主要承擔了人們在公務活動中的語言任務。公文的實用性,決定了其平時、莊重的語體風格。因此,我們務必把重心放到準確表達意思及更好地交流上。另外,由于公文的莊重性,我們在運用修辭時必須更加慎重,確保其權威性。因此,公文力求做到實用性,不用刻意追求表達的幽默和意像的含蓄。以修辭格為例,帶有想象或轉化作用的,基本與公文語體相互排斥,例如雙關、夸張、擬人、擬物等;而含有形式修辭作用的辭格,則是與公文語體相照應的,比如:對偶、排比、遞進等。此外,因為公文具有法定的權威性,是管理國家事務的務實文章,具有政策性、指向性、法令性,所以行文表達遣詞造句是比較嚴謹、精確,文章整體簡明扼要。
例如:“這就要堅持和貫徹新發展理念,正確協調經濟發展與保護生態環境的關系,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下午就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進行第四十一次集體學習上的講話(2017.5.26)
文中用“保護眼睛”“對待生命”體現對待生態環境的重視程度,表達樸素、準確、莊重,完全符合公文語言明確、簡要的基本的特點。
(三)修辭要接合語境。
語境顧名思義,語言使用的環境,交際的時間、地點、場合、對象及上下文意等都是語境具體要素。公文修辭一定要考慮語境。公文中,語境會隨著時間、所屬時期和階段不停變化,要緊跟黨和國家最新的大政方針走向,時刻注意語境變化。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公文描述的對象、適用的范圍。綜上,寫作人員要緊密連接語境,鑒于語言環境多種因素,將語言形式進行完善打磨,巧妙應用修辭手法。語境即能牽制修辭效果同時可以促進表達受眾度。熟練駕馭各類修辭,具備發現修辭使用場合的敏銳度,將話說得恰如其分。
例如:“經查,孫政才其人,理想信念動搖,黨的宗旨背棄,政治立場喪失,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和中央八項規定和群眾紀律嚴重違反,講究排場、搞特權;組織紀律嚴重違反、廉潔紀律嚴重違反,利用職權和影響為他人謀取利益,本人或伙同特定關系人收受巨額財物,為親屬經營活動謀取巨額利益,收受貴重禮品;工作紀律嚴重違反,官僚主義嚴重,生活紀律嚴重違反,腐化墮落,搞權色交易。”——中紀委網站發布消息(2017.7.24.)
文中用六個“嚴重”,即使用反復格,充分表明了孫政才的所作所為,已經完全脫離了黨和人民對其的要求,背叛了黨中央和人民,在國內甚至國內都造成了消極的影響,破壞了我黨的政治生態文明建設符合嚴肅追責問責的語境。
三、公文修辭的運用
公文寫作,更注意字句的錘煉、意義的錘煉,常用的方式是通過如下手段進行的。
(一)選擇,即通過在許多意義相近的詞語中,選擇其中最合適恰當的表示意義。
例如:“我們要(及時、立即、馬上、迅速)對違反中央和省委八項規定的同志進行處理。”
括號內四個副詞均表示時間上很快,屬于近義詞。但是根據該段公文實際意義,會有不同的選擇:在對上級報告時,我們選擇“立即”“迅速”,在對下級做出指事時,我們選擇“及時”。
例如:“加快建設世界智造之都。”——德陽市政府工作報告(2018.2.22)
修改為:世界智造之都加快建設。
兩句話看似形式意義相似,實則有一定區別。在公文寫作中,敘述工作要求,一般選擇前者,敘述工作成績,選擇后者。經常撰寫公文的人員必須十分注意詞匯的積累,同時注意不一樣的表達方式帶來的意義改變,要根據具體內容的需要,選擇合適的語言表達。
(二)創新,即對原有詞的意義進行創新,在相關規則允許內,改變或者擴大其意義,賦予其新的意義。
例如:“要對權力運行加強制約、監督,權力,要確保能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在全社會有效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易腐、不想腐。”——習近平(2013.1.22.)
在例子中,習近平用生活中最常見的“籠子”,比喻為對權力運行的約束和監督,形象而又生動的讓讀者和聽者準確把握住黨中央對于反復倡廉的決心和意志。
(三)修正,即將不對的、運用錯的或者不恰當的修辭內容,改成正確的、得體的說法。
例如:“由于賭博、輸贏造成的欠款,經相關部門認定后,一律廢除。”
修正:“賭博”其本質便是不被法律允許的、存在輸贏一方的非法娛樂形式。因此“輸贏”意義表示重復。
又如:“有的干部藐視黨規黨紀黨法,不講政治不守紀律,隨意接受管理服務對象宴請及收受賄賂。”
修正:根據我國相關法律法規,沒有對應“黨法”的說法,因此,刪去錯誤說法。
(四)減增,即通過對原有語言成分的減少或者增減,進一步完善語句的意義。
例如:“全世界都反對戰爭”。
意義不夠清楚,因為戰爭并不一定是不合理的,有時候的戰爭,是為了人類利益而進行的,是受到支持的。因此,應該通過增加補充完善,修訂為“全世界都反對非正義的戰爭”。
又如:“A國部隊凱旋勝利歸來”。
“凱旋”本身包含了“歸來”的意義,因此原句存在語義重復累贅,應該通過減少來修訂,即:“A國部隊凱旋勝利。”
綜上可見,對于公文中的具體內容,我們都要時刻關注當時的語境、作者想要表達的主旨,還要對文體進行留意,然后選擇一種合適恰當的修辭手法,讓行文更加流暢,讓語言更加得體,讓內容更加形象。
四、公文中常見修辭格的運用舉例
適當的修辭,是一篇優秀公文的外衣。作為一名公文撰寫者,在追求公文語言平實的基礎上,更要力求風格鮮明、內涵深刻,使用恰當的修辭格,使公文不再枯燥、晦澀、難懂,而是變成老百姓愛聽的接地氣的話、國內外社會各界喜聞樂見的真心話。
(一)引用。
引用分兩種:一是引用日常生活中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話語,用群眾的話解答群眾的困惑。
例如:“打鐵,必須要自身很硬。作為黨員領導干部,就是要帶領全黨一起,堅持全面從嚴治黨,針對自身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切實解決,針對自己不足的工作作風進行切實改進,聯系群眾要密切,牢固樹立四個意識。”——習近平(2012.11.15.)
“打鐵還需自身硬,繡花要得手綿巧。”說的是作為一個打鐵工匠,首先要做到“自身硬”,才可以打造堅固耐用的鐵器;作為一個刺繡師,首先要自己做到心靈手巧,才能繡出好作品。孔子在《論語·子路》中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說的是要正人必須先正己。自己都沒有辦法做到公正,就沒有資格糾正別人。簡單點說,要求別人做一件事,首要條件是自己是否具備同樣或者更高的條件,否則就沒有資格要求別人,換言之,作為一名紀檢工作者,自己都不廉潔守紀,又怎么要求別人廉潔守紀呢?
二是引用中國傳統詩詞。
例如:“‘物必先腐,而后蟲生。一直以來,由于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我們的社會中長期存在著一些腐敗問題,導致了人民群眾怨聲載道,造成了社會發展動蕩不安,造成了我們的政治根基不夠穩定。我們要時刻對腐敗問題保持清醒。”——習近平(2012.11.17.)
“物必先腐,而后蟲生”出自《荀子·勸學》。宋代蘇軾所著《范增論》說:“物必先腐也,而后蟲生之。”兩句話都是說明了一個道理,即任何事物,都是首先從內部開始腐爛的。習總書記引用“物必先腐,而后蟲生”,鮮明指出,黨和國家不允許有腐敗的存在,只有黨員領導干部做到廉潔自律,整個社會才能長久發展下去。
(二)比喻。
善用形象比喻,通過用打比方、講故事,闡述深刻道理。
例如:“我們必須始終堅持改革開放的正確指引,要勇于啃硬骨頭、勇于涉險灘,更要敢于對傳統思想觀念障礙進行沖破,要敢于對既得利益的藩籬進行打碎”。——習近平于(2012.12.7)
“硬骨頭”在現代的文章中,出現得很頻繁,并被用作比喻復雜艱苦的任務。
例如:“在進攻敵人的一場戰斗中,倘若我們過早行動,便會將自己暴露了,這樣會給敵人提了醒、讓他們做好了準備;倘若我們行動太遲了,就會讓敵人集中起來難以攻打,成為硬骨頭去啃。”——毛澤東《論持久戰》
“險灘”主要指在一些江、河中,由于水淺存在礁石多、水流的速度湍急,導致行船很危險;現在,我們主要使用它的比喻義,即在一項工作中,我們往往會面臨的不利因素或者危險等。
(三)排比。
通過運用恰當的排比,能夠有效加重語勢,增強說服力。
例如:“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政策來支持人才發展,用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將全國和全世界、黨員和非黨員的優秀人才,全部集聚到一起,到人類偉大的奮斗中去,引導我們優秀的人才,想西部偏于地區發展,向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向紅色根據地革命老區發展,最終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讓各類人才的創造活力競相迸發、聰明才智充分涌流”。——習近平(2017.10.18.)
通過“識才”、“愛才”、“用才”、“容才”、“聚才”排比的運用,將黨和國家對人才的渴求完完全全地表達出來,顯得條理清楚,很有氣勢,準確地表達中央要求,具有振奮精神、提出要求的作用。
注釋:
①王希杰.修辭學通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67.
②陳望道.修辭學發凡[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9.
參考文獻:
[1]陳望道.修辭學發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2]陳望道.修辭學發凡[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3]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現代漢語[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4]劉春生.公務文書寫作教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
[5]董力淳.公文寫作[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6]周振浦.公務文書寫作實例大全[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1999.
[7]胡習之.辭規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0.
[8]譚學純等.接受修辭學(增訂本)[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
[9]萬紅.修辭與公文寫作[J].江西行政學院學報,2004(4).
[10]楊明.淺析修辭在公文寫作中的運用[J].社科縱橫,2006(1).
[11]紀江明.淺談公文寫作中的文學修辭手法[M].秘書工作,2008(7).
[12]鈕進生.公文寫作的語言要求[J].應用寫作,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