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琴
摘 要:如何構建綜合大學書法專業教學中的傳統文化要素 ?如何通過教學有效地推動書法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以華師大書法篆刻專業教學為實例,分別從“天、地、人”的視角切入,研討傳統文化“為何”又“如何”在教學中得以實現的樣態與手段,挖掘華師大書法教學“重教化、成持敬、養人文”理念的人文內涵及其價值,并從文化生態學角度,分析其書法教學改革對當代海派文化中新學院派書法教學的促進意義。由此,分析書法教學所歷經的三層境界:“無我——有我——大我”,亦即依托綜合大學里綜合多元的文化特質,力求達到書法教學中傳統藝術與文化“技”與“道”齊頭并進的傳承臻境。
關鍵詞:綜合大學;書法;專業教學;傳統文化;華東師范大學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7394(2018)03-0092-06
書法是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其專業教育對于培養學生的書法創作能力、審美能力、人文情懷和文化品質都具有重要作用。近來,在“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力倡導下,全國多所綜合大學紛設書法篆刻專業。由此,如何構建綜合大學書法專業教學中的文化要素 ?如何完善既有的書法學科體系與教學模式?如何通過教學,合理、有效地推動書法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這些問題都已成為當前書法教育界關注的焦點。
設立在綜合大學中的書法專業,較之此前設立于高等藝術院校的書法專業,兩者所肩負的教學責任和教學使命都不盡相同。我們認為,綜合大學書法專業教學當依托綜合大學具有的綜合多元的文化特質,著力于“重教化、成持敬、養人文”,力求達到傳統藝術與文化“技”與“道”齊頭并進的傳承臻境。本文以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的書法篆刻專業教學為例,從“天、地、人”三個視角切入,研討及分析傳統文化“為何”又“如何”在書法篆刻專業教學中得以實現的樣態及手段。并由此揭示其綿延不息的當代意義,以期為當前日益繁盛的書法教學提供必要的參考與借鑒。
一、天:“以天合天”的整一性
“天”的視角,可以理解為被賦予時間意義的宏觀及客觀的大語境,落到書法教學實事,即當前所面臨的全面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社會大背景。在此語境中,書法作為中國文化核心之核心的獨特意義愈加凸顯。新世紀以來,“二王書風”逐漸回歸并成為當代書法創作仿效的主流風格。
(一)大背景的生成:“全面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近年來,國家大力倡導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出進一步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延續中華文脈、全面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素養、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及逐步推進建設文化強國,并將增強國家文化的軟實力作為當前重大戰略要務。
面對當今書法教育的大好境遇,基于華師大書法碩士畢業后,大多將任教于各校書法教學崗位的狀況,教師在修訂書法專業教學目標、設置課程等方面,均作了先瞻性、相對應的改革,自主地將傳統文化的實現置于書法專業教學,即在培養書法專業學生熟識書法專業技能的同時,注重強調培養學生們自主汲取并涵養中國文化精髓。同時,運用相關教學手段敦促學生們自覺把握好“傳”與“承”的創新力,使學生具備書法藝術心智的整體感,力爭在書法創作、審美和教學各域中力爭趨近“天人合一、道技并進、與時俱進、各造其極”的理想。
(二)凸顯書法意義:“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
熊秉明先生將文化定義為“是一個民族的生存意志與創造欲望在實際世界中的體現,也就是這個民族的人生觀、宇宙觀、思維方式和抒情方式,等等。稱其為廣義的哲學”。[1]他認為,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中國哲學,而書法是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因為書法代表中國人的哲學活動從思維世界回歸到實際世界的第一境,還代表擺脫此實際世界的最后一境,即中國傳統哲學家的終極目標在于思維的省悟貫通之后,返回到實踐生活之中。而從抽象思維落實到具體生活的第一境乃是書法。
倘要理解“書法是中國文化核心的核心”,須躍出通常的書法認識論角度,應從本體論的角度追尋書法為何存在、又怎樣存在?即構造書法終極存在的體系,不僅是從個體的審美經驗考量書法的存在,而是將書法中人的存在和存在方式及對象結構作為探究的主旨,是從整體且動態的視角全面思考書法本真。關注書法整體過程,包括書法創作與審美,都是以書法作品為媒介的方式而存在的,是突出人的自身價值。無論是書家創作書法作品,還是欣賞者通過審美體驗得到美的過程,都要突出關注人的存在以及人對生命的體驗,要求人在書法創作及體驗過程中不斷發現自己、認知自己,并及時表達新境。這與認識論的視角有所不同,書法認識論關注的是作品主客體二元關系,以及外部世界的反映。
基于以上的思考與認知,在當今傳統文化回歸的語境中,書法作為中國文化核心之核心的意義更為凸顯。華師大美院書法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們自覺重視涵養傳統文化精神,要求學生日常以臨習精研傳統經典字帖為主,通過以毛筆寫日記手札的形式貼近傳統人文情懷,始終注重蘊養“詩心文膽”的筆墨精神與人文理想,以達“追摹先賢、開啟后人”之境。
(三)帖學的回歸:“二王書風”呈主流之勢
21世紀以來,承續20世紀書法碑學寫意之余緒,經典帖學 “二王書風”呈回歸之勢,為當代書壇主流,這符合書法史風格交替演進發展的歷史規律。
在這股新興的復古潮流中,教師將“創造性的轉化、創新性的發展”理念置于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帶著問題意識、飽含文化意識精研“二王書風”,學理性地分析古今學王書風者的優點與不足,以觸發臨古的自立與自省。同時,尋求其在書法史上“傳承”與“創新”兩方面的歷史功效,即王氏書風對古篆隸及漢魏章草楷書的繼承;關注其創造性地在運筆過程中的提按動作、章法構成中空間感的營造,著重體悟以筆墨表達規正而灑脫、古質而今妍的藝術自覺與魏晉風骨。
二、地:“立足于地”的實效性
本文所述“地”的視角具有空間意義,即從文化生態學的地域結構生發,關乎華東師范大學書法教學之“地”,就是身處當代海派文化中的書法教學生態、以及身處中國東南地域文化的書法教學特質,當立足于地、審時度勢、汲古得新、力追實效。
(一)海派文化中的高校書法專業教學生態
在“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情境中,當前,上海高校書法專業教學呈多元并向上發展之勢,其潛能與未來的發力備受業界矚目。
目前,上海招收書法專業全日制本科生的高校院有上海師范大學美術學院;上海市招收書法專業碩士研究生的高校有華東師大、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大學;此外,還有上海戲劇學院與上海市書協聯合辦學招收書法專業在職研究生班。目前,任教于這幾所高校的書法研究生導師共十余名,上師大有書法教師3名,碩導1名;華師大美術學院有書法專業碩導5名;上大有在職書法教師2名,碩導3名(外聘1名);上海交大有書法碩導2名。上海高校中書法專業博士招生的教授有: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系沃興華教授(已退休)、華東師范大學阮榮春教授、上海交通大學周斌教授、上海大學白鶴教授。華東師大美術學院率先在上海高校書法專業碩士招生中將“書法篆刻”作為一個獨立的研究方向,隸屬美術學科中的國畫書法系。2017年,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新增獨立隸屬于美術學的書法專業碩士研究方向,而上海其他高校尚未將書法專業單獨設置,如上海交通大學的書法專業歸于“設計學”的“公共藝術”方向、上海大學原有的書法專業歸于“美術學”的“水墨畫研究”方向,書法招生的歸屬尚待獨立發展。由此可見,上海高校書法專業設置正處于不斷完善的進程中。華師大是目前上海高校中唯一具備書法本科、書法藝術碩士、博士研究生招生體系的高校,而且目前,其書法專任導師人數為滬高校最多、職稱梯隊層面也最齊整。
華東師范大學藝術研究所書法篆刻專業于2014年設置,同時,與上海市文聯共同創建成立“上海市中國書法研究中心”并得到上海市文聯的學科專項資助。其宗旨在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促進上海高等書法專業學科建設,努力實現社會資源整合、優勢互補、引進人才和培養人才,立足上海及面向全國,實施上海高等書法教育發展戰略,使上海書法教育事業邁上新臺階。同時,加強對海派文化的研究與宣傳,擴大對外交流,從而提升海派書法影響力。
華師大藝研所書法專業從2014年至今,已招了56名全日制書法篆刻專業碩士研究生,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五名。2017年6月,首屆9名書法碩士已完成學業順利畢業,投入各自的書法教學崗位。四年多來,學科發展已初具建樹。書法篆刻專業秉承“重傳統、重基礎、重研究、重能力”的教學宗旨,以提高傳統文化學養為教學核心,堅持開放辦學。書法專業師生們所取得的成績已令人關注,從而形成良好的發展態勢。
(二)海派書法 “新學院派”的蘊蓄
從目前上海高校書法專業的招生、教學、人才引進和師資結構等發展現狀來看,未來發展的潛能一目了然。因地處長三角文化圈的重要位置,加上海派文化的歷史沉淀,一股海派書法“新學院派”的發力正在涌動與蘊蓄。
就地域看,上海處于江浙兩省之間,由于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交互作用,江浙滬三地的文化經濟都旗鼓相當,因地域毗鄰而致使藝術風格相互關聯、相互影響。但綜觀當前上海高校書法專業教學現狀,與江、浙兩省相比差距較大,如江蘇的南京藝術學院、南京師范大學、南京航空大學和江蘇師范大學等高校;浙江的中國美術學院、浙江大學和杭州師范大學等高校都已成為國內書法專業高等教學高地。故上海高校在教學機制及師資組建等方面,都可借鑒江浙兩省兄弟高校書法專業的經驗,揚長避短。
客觀而言,上海高校書法教學尚處在初啟勃興的預發階段,各校書法專業現有的書法專職教師、學生以及畢業后留滬的學生,都是當代新海派書法理論與創作的新生主力軍,他們的創作與理論成果將成為未來海派書法的主體。這就必定賦予“海派文化”具有新式的“學院派”意味:其書印創作及理論研究需經過正規而傳統、嚴格而系統的專業基本功訓練,師生相傳、層層因襲;形式正大、內容與上海相關的優秀成果紛呈迭出;書家們彼此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理念;能引領新海派書法的潮流,同時,要注意避免舊式學院派的過度保守及程式僵化的弊病。此外,其創作主題、書印風格、科研對象和教學手段諸方面都立足上海、貫通海派文化、借鑒海派文化開明睿智之“新”與“融”的精神,不斷實踐,不斷揚棄傳統,夯實新海派書法的“新學院派”特質,這是一個長期而漸進的過程。
(三)新海派書法之“新學院派”的主導
華師大美術學院無疑是這新海派書法之“新學院派”的主導。從2014年初設書法篆刻專業至今,致力于打造海派文化語境中的學院派書法教學模式。除書法篆刻專業技法創作課之外,另外,專門延請名師,開設文字學、碑帖學、古典文學和詩詞題跋等傳統文化課程,強化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與綜合能力的培育。在教學中,強調堅守與發揚書法的文化性,以提高傳統文化學養為教學核心,始終對傳統文化秉持“持敬”之心,傳承精進。
三、人:致中和“追摹先賢、開啟后人”
本文所述“人”的視角,介乎“天”“地”時空之間,以達“致中和”的中庸之道,所謂“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即承前啟后,順應“天時、地利、人和”之發展,有主觀能動的意義。華師大藝研所書法教學就強調對書法文化性的堅守與發揚,即對傳統文化要知、惜、修(揚、棄),始終用辯證的態度學習并發揚傳統。在三年多的教學實踐中,堅持開放辦學,踐行傳統文化的實現。
(一)教學方式多元化、復合化
重視“引進去”和“走出去”。“引進來”指華師大藝術研究所專任書法導師授課之外,還積極推行開放式教學,堅持延請名家名師講解,傳授書法篆刻技法及創作奧妙,開設傳統文化特色課程;“走出去”,即鼓勵師生們對外交流、外出考察學習。
華師大書法專業課程設置,注重“技”與“道”合力并進,從傳統文化角度出發,以立體模式全面培養學生。除專業基礎課程之外,三年多來,延請名師名家講授專業類、文化類特色課程,如特邀韓天衡授“篆刻藝術”、曹錦炎授“文字學——商周金文導讀”、沈培方授“歷代書論導讀”、錢偉強授“詩詞題跋”、陳忠康授“書法臨摹與創作”、仲威授“碑帖鑒定”、俞豐授“金石學——歷代經典碑帖導讀”、王客授“書法創作點評”和戴小京授“古代書論導讀”等課程。要求學生們精研名師們的創作技法與奧妙、及時消化并運用到自己的日常書寫及創作中。通過文化特色課程的設置,營造傳統典籍教化的語境,特訓學生們初步具備古代漢語、古文字學素養。如通過“碑帖鑒定”“金石學”課,敦促學生們熟識金石碑帖研究、熟識歷代經典碑帖文辭,旁涉考據學、歷史學、文獻學和書學等教養;通過“文字學”“書論導讀”和“詩詞題跋”課,敦促學生們從“音、形、意”三方面構建古代漢語、古文字導讀體系,并初步掌握傳統詩文格律知識,嘗試自作古體詩文題跋;以期學生們通透體悟傳統的書學之“道”。
課堂之外,借助上海市以及高校人文教育資源,主辦多層面的文化藝術講座,包括:華師大藝術專業碩士“綜合人文·科學素養”系列講座、藝研所公共藝術講座。為學生提供立體的傳統人文精神涵養的環境,敦促其積極、自主地汲取人文素養。此外,抓住時機進行校際與書畫院同道的交流,既包括導師層面、又包括學生層面的交流,如:邀請中央黨校書法教授陳中浙、首都師范大學書法文化院解小青、中國美院戴家妙和復旦大學沃興華教授等親臨教室指導交流,以擴大學生們的藝術視野。
“走出去”,帶領學生們赴外地參觀書法展、進行專業考察。聯合上海市書協、博物館、美術館及出版社等單位,外派學生實習,使其在與書法相關而職責不同的崗位鍛煉學習。如陳建勝赴上海博物館實習,完成上博藏戰國竹簡復制品書寫工作;李大旺、陳紫薇和陳王慶赴上海博物館青銅部實習,學習拓片制作、圖文資料整理工作;段慧強、羅寧赴上海書畫出版社實習,參與完成書籍校對、字帖編輯工作;顧文俊、陳王慶和芮念晨赴韓天衡美術館實習,參與完成書法教材編撰工作;湯易璇赴韓天衡美術館實習,參與完成書法教學紀錄片的拍攝制作;李默、許耕碩、高榕、項寧和王斐斐等赴上海市書協實習,協助市書協老師整理材料、協助完成書法展覽與活動的具體工作。
考察、實習結束后,通過布置撰寫報告的方式,使學生們追尋專業學習與實地考察、實習工作的相互關聯,以敦促學生們在與書法篆刻相關的實習崗位中一邊實習、一邊發現問題,不斷地自覺反省,提升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為未來工作做好先期預備。
(二)強化傳統文化的書法教學手段
華師大藝研所書法專業教學中,實現傳統文化藝術教化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就是,規定書法研究生入學之后,日常要以毛筆書寫(日記)手札,而且必須寫與專業學習相關的心得體悟,并且不定期地召集學生們開學習組碰頭會,相互交流,以期相互砥礪、共同進步。
這個特別的復古式的日記手札規定作業,經由研究生們實踐至今,留給當代書法教學的思考頗多。規定學生以毛筆寫日記手札,是由“外在”到“內在”的過程,一開始強制規定以毛筆寫日記,敦促學生們由外在壓力轉向自覺,并逐漸形成日常習慣。當然,不一定是每天寫日記手札,而是要求記錄書印學習過程中觸景生情、有感而發的心跡歷程。確定與書法專業相關,必須具備真情實感、以毛筆書寫,通過一撇一捺的用筆,力圖做到心手相連,以表達書者的真情實感。徒手書寫的字跡與筆墨必定真實、必定飽含情感。
三年多來,學生們毛筆日記手札的積累及成效通過《敬書——華東師范大學藝術研究所書法篆刻專業研究生教學匯報圖文集》之“一日之跡(日記篇)”和“學有緝熙(作品篇)”可見一斑。
就內容看,主要涉及上課、講座、看展后的心得;讀書摘錄、批注筆記;藝術拜會、交流后的記錄及自己心得體會;書印創作過程中體悟細節的記錄;與師友同道交往共事時的剎那心悟等。就手札文體看,除白話文之外,還有文言文、半文半白、格律古體詩。就存在形式看,除硬筆、毛筆書法記錄之外,還有以微信圖文同步記錄發布的新媒體傳播方式。靜心讀來,學生們的日記手札文圖都因真實、純粹、細節而動人。
可以說,每件日記手札本身就是一件很有內容、很有意境的書法作品。亦如康定斯基在《論藝術的精神》中所述的,一件藝術作品包括兩個因素: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內在因素是藝術家心靈的情感,它決定藝術作品的內質形式;外在因素是表現形式,是藝術精神的客觀顯現。
四年多來,學生們堅持用毛筆寫日記手札,也就是自覺追尋對生命及日常悟道體驗過程的跡化,包括書印藝術創作、審美和煉心等諸方面,是育人心智的完整且細密的記錄。可以預見,當下這些學生們的日記手札,就是為未來研究當代海派文化及書法篆刻教育留下的第一手的、最鮮活的文獻資料,也是為后人破解書者情感信息、體驗其書法精神的最直接且最有力的依據。
(三)書法教學“成于人”的目標實現
書法教學首先應到回歸育人養性的立場來深思,其重點在于通過書法教學來育人心智,應以培養學生的心性為重。由此,書法教學成敗的關鍵就在于培養出的人究竟如何?這就關涉到書法教學“成于人”的目標如何得以實現的問題。
書法教學成功與否在于人。即通過系統的書法教育所培養出的學生,不僅是匠,更應是藝術家。亦即懂得書法之美在于意,要胸中有大意、并能自由自在地訴諸筆墨。落實到書法教學環節,具體就是寫日記手札等如何寫出真正的自我?要先寫“小我”;其次,更要由“小我”寫出“大我”。寫“小我”是寫出真情實感,寫“大我”就是要將所寫出的書跡作品,拿出來交流、研討,使其具有宏觀的藝術價值及社會功效。基于以上的思考,總結出書法教學歷經以下三層境界。
1.第一境界:無我
是取法乎上、學習技法,精研臨摹的過程。就是著力于“技”層面的學習,強調以臨摹傳統碑帖為主,不斷反復錘煉,以熟練吃透并掌握用筆、用墨、結構和章法等書法基本功,鼓勵學生最好起初就選用文言文表述言情,以力圖在日記手札的起始階段就盡可能地復原傳統文人情境。初始階段,學生對于經典字帖的臨摹,是屬外在的臨摹,即“無我之臨”。在此階段,對于傳統經典盡力由“入”到“遍”至“透”。入:是必須深入傳統經典書法作品去鉆研體驗,才能有所得;遍:是指要廣博地鑒賞各種風格類型的經典作品,博采眾長;透:是要有獨特的體驗,要能悟,即避開陳見與遮蔽,具備獨賞能力,深得經典之作的筆墨本質。
2.第二境界:有我
就是在作品里能自由抒發真實而純粹的個人情感,并且逐漸蘊涵塑造自己的風格,落實于寫日記手札時的要求亦然。這階段的臨摹與書寫,是在經過前期反復觀摩經典、以及模仿體會練習之后,在第一境界的基礎上不斷提升進步成為內在化的模仿,即為“有我之臨”屬于意臨,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3.第三境界:大我
在書寫中將“小我”擴充成“大我”,是將個人情感提高到人類情感的高度,不是不要抒發個人情感,而是對個人情感進行有意識的藝術選擇和藝術再造,使其既是個人的又是大家的、既是個性的又是符合共性的。通過書者——作品——欣賞者相互交流、相互滲透的動態過程,是使書法同時作為審美實踐的創作活動而存在。亦即經過前期對傳統經典之作從“無我”到“有我”的學習與錘煉之后,書者在筆墨與觀念上具備亦舊亦新的獨創力,即能夠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來表現他所領悟的天地萬物之情,是融入書者自己的學養、性情與心境的,同時,因作品而能引導并教化審美者的獨賞之情。也就是書法的藝術存在就能夠溢出筆法、字法、墨法和章法等有形的視閾,同時,又蘊涵有社會的、心理的、文化的和歷史等無形的涵義。并由此構筑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直指性靈“大我”的墨象世界,是符合“道”層面的書法藝術創作。
總而言之,綜合大學書法專業教學的基本目標是上述第一、第二境界,而理想目標是第三境界。要達到第三境界,可以組織學生們定期集中,互相觀摩研討作品,或舉辦歷史經典名家作品的講評會,或舉辦書法實驗創作交流會等具體方式,以此敦促學生們不斷相互砥礪,彼此提高藝術境界、增厚藝術素養,并力爭在作品中表達“大我”的人文精神。本文所述綜合大學書法教學中傳統文化實現的路徑及意義即在于此。
參考文獻:
[1] 熊秉明.書法與中國文化(J).文匯出版社,1999:252-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