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佳玲 王坤



摘 要:隨著職業教育的飛速發展,職業教育發展的核心問題——職教師資培養也日益成為關注的焦點。文章從利益相關者理論的視角出發,通過統計職教師資培養過程中各利益主體的需求,充分分析職教師資培養的現狀及問題,以平衡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矛盾為基礎,對職教師資培養提出創新性策略。
關鍵詞:利益相關者理論;職業教育;師資培養模式
作者簡介:毛佳玲,云南師范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高等職業教育;王坤,博士,云南師范大學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所所長、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師資培養、混合所有制和校企合作。(云南 昆明 650092)
基金項目:本文系云南省教育科學規劃教師教育專項課題“云南省高校轉型中教師教育質量評價研究”(編號:GJZ1523)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8)29-0111-05
一、利益相關者理論概述
對“利益相關者”進行明確界定是在20世紀60年代,由斯坦福研究所提出,他們認為利益相關者就是如果沒有他們的支持與投入,企業就不能存活的組織。此后,對于利益相關者的界定大量涌現,其中弗里曼在《戰略管理:一種利益相關者的方法》中提出:“利益相關者是能夠影響一個集團所要實現的目標,或者說是一個集團在實現其目標過程中影響的個體和群體?!盵1]多維細分法是根據不同的維度對利益相關者進行分類。代表人物主要有 Freeman(1984)、Frederick(1988)、Charkham(1992)、Clarkson(1994)、Wheeler(1998)(具體分類見表1)。米切爾評分法根據企業利益相關者是否擁有三性將其分為三類(見表2)。
二、我國職業教育師資培養的利益相關者
利益相關者理論雖然最初發端于企業管理,但之后被用于諸多領域,教育領域也不例外,其對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同樣具有借鑒作用。師資培養院校、機構是利益相關組織,雖然不以贏利為目的,只是培養人才,但是也需要平衡不同利益相關者的需求,且師資培養需要不同組織的共同努力才得以提升。因此,相關者理論適用于師資培養。
1.職教師資培養的相關利益主體。任何領域所涉及的利益相關主體都很多,而職教師資培養的利益相關者主要有政府相關部門、院校、企業、行業協會、師資培養培訓聯盟、職教教師、職教教師家庭、媒體、公眾等。我們把這些利益主體分為三種:(見表3)
2.職教師資培養相關利益主體的利益需求。確定了職教師資培養的相關利益主體,就應該分析各他們之間的利益訴求,以解決各主體之間的矛盾。職教師資培養的相關利益主體諸多,他們的利益需求也就各有不同。
(1)政府部門的利益訴需求。政府要提高職業教育質量,以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提高就業率,帶動經濟發展。教育部教師工作司需要深化教師隊伍改革,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教育質量,推動教師教育全面振興。[2]教育主管部門要完善職業教育培養培訓體系,提高職業教育質量。[3]職教師資培養取得成效必將為政府帶來一定的社會效益,服務于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提高當地勞動者素質,解決一定崗位需求及就業問題,有利于地方職業教育進一步發展。
(2)院校的利益需求。一直以來,我國職業教育教師培養機構主要是高等職業師范院校、職教學院和隨著教師法、教育條例頒布介入的普通大學。[4]他們的利益訴求與政府的訴求在某些地方相似,也是使職業教育質量及教師素質得到提升與加強。院校希望提高學校對于社會的影響力,以達到加大政府、企業和社會的投入經費、節約教育成本的目的,同時提升培訓基地軟件及硬件條件,以提高其質量。
(3)合作企業的利益需求。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的經濟組織,其本質是追求利益。企業需要技術人才,通過與職教師資培養機構及院校合作,可以培養企業所需要的技能人才。還可以加強企業員工在職技術培訓,使員工更加適應現代企業的要求,為企業帶來更大的利益。企業希望擁有良好的形象,使社會大眾更好地了解支持企業,從而享受政府優惠政策,為企業減少開支。
(4)職教教師的利益需求。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是職教師資培養的關鍵因素,他們的積極性與利益訴求能否實現緊密相連。職教教師希望提升自己,學習更多的專業知識,進行大量的實踐活動,以獲得更多的相關經驗;提高收入和待遇,改善生活條件;提高社會地位,受到大眾的尊重;增加參與培訓的教育機會,提升自我素質。
(5)職教師資培養培訓聯盟的利益需求。該群體希望各聯盟積極參加師資培養活動。各聯盟單位互通有無,加強溝通。各聯盟單位各司其職,共同打造聯盟品牌。[5]
三、我國職教師資培養的現狀與問題
1.職教師資培養的現狀。(1)政府陸續出臺職教師資培養相關法律。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工作日益制度化,政府出臺了關于職前培養的一系列相關法律,其中1993年頒布的《教師法》和《職業教育法》奠定了基礎。之后2011年教職成[2011]16號文件提出要加快推進研究生層次的職教教師培養。2018年,教育部發布了教師[2018]2號文件,這些文件對我國職教師資培養奠定了基礎。
在“學習型社會”的大背景下,職教教師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以適應社會發展。在職培訓是終身學習理念的體現,1997年國家發布教職成[1997]8號文件,提出要利用培訓基地等多種方式對教師進行培訓。2011年,教職成[2011]14號文件中提出多種培訓項目,并要求加強基地實訓條件。2011年教職成[2011]16號文件對于在職教師的培訓時間提出要求。
(2)職教師資培養模式多樣化。職教師資培養有廣義與俠義之分。廣義的職教師資培養指進入教師行業之前,在師范院?;蚴情_設教育類的相關院校學習時期(職前培養),以及作為教師時參加的培訓教育(在職培訓)和繼續教育。狹義的職教師資培養主要指在相關院校接受的教育,如師范院校、職業技術師范學院等,[6]也就是職前教育。本文所措的職教師資培養是廣義的。職教師資培養模式就是在職業教育思想的指導下,按照專業需求與職教教師培養規格,利用教學內容、管理制度、課程體系和評估方式對特定人群實施職業教育教師教育。[7]目前職教師資培養模式類型很多,層次分明。如:①本科層次。例如“3+2”職教師資培養模式,前3年在高等??圃盒W習專業技能知識,之后2年進入本科院校學習。隨著社會的進步,需要培養高層次“雙師型”專業教師。②研究生層次。“4+2”模式,前4年,也就是本科期間,完全按照綜合性大學的專業培養模式進行教育,之后2年學習職業教育相關知識。[8]
(3)終身學習化理念日漸深入人心。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終身學習對于個體及社會的發展都愈加重要。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更應該強調終身學習,通過不斷學習來提升自身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滿足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要求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加大對終身學習的宣傳,使教師更加重視終身學習。[9]教師不僅要在職前培養中努力學習,工作中也要積極參加在職培訓,以不斷更新知識、觀念,與時俱進。
2.職教師資培養的問題。(1)政府與院校之間的利益沖突。政府在師資培養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充當領導者。但職教師資培養的細節方面還沒有明確說明。目前,頂崗實習、校企合作仍然是職業教育教師培養的重要途徑,而政府對其細節沒有做出明確規定,使院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容易出現問題。各級政府對于職教師資培養院校、機構缺乏定時審查與工作考核以及評價標準。職業教育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教育,其教學設備、培訓基地都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而且隨著職業教育擴招,對職教教師的需求更多,因此需要更多經費的投入。而且就教師資格來說,還沒有對高等職業教育教師資格進行規定,仍與高等教育教師資格混為一談,沒有對其進行細節劃分。企業應該參與到師資培養的工作中,但對于什么樣的企業能夠參與到其中,政府并沒有明確要求。一些企業對于參與師資培養工作很有興趣,但因為企業規模和發展情況與所在專業師資培養并不相符,不適合參與師資培養工作。而一些中小型企業對于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是很大,參與師資培養工作時發現投入與產出的經濟效益比不大,積極性就會下降。這些都會影響培養的質量,同時也會影響企業的經費投入。
(2)政府與企業之間的利益沖突。目前,企業參與職教人才培養的法律法規不完善。院校與企業合作培養職教師資,教師進入到企業會給企業帶來一系列影響,例如,職教教師理論知識優于實踐能力,當教師進入企業頂崗實習時,他們可能操作不規范,不能完全勝任工作,結果影響工作的正常運行。企業要給職教教師一定報酬,增加了企業的生產成本,因此企業的積極性不高。政府要求企業積極參與到職教師資培養中,而企業的核心訴求是盈利,沒有足夠利益為基礎,企業積極性就不會高。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師資培養的政策還沒有完善,對于如何處理企業參與到師資培養中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沒有明確規定。教師參加頂崗實習以及培訓的時間、地點、報酬、激勵機制與評估機制以及安全保障都沒有做出明確規定。而職教教師的工作與學習時間多有沖突,因為他們平常的工作任務繁重,還要照顧家庭,不能保證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參加培訓,即使參加效率也極低。教師脫產學習期間,工作由誰負責也是個難題,工作地點和培訓地點之間也有矛盾。脫產學習期間,工作酬勞如何發放,由誰發放都沒有說明。只有解決專業技術人員的工學矛盾,才能讓他們更專心地參與到培訓中。由于參與培訓的激勵機制不明確,難以激發教師的積極性。師資培訓結束之后也沒有具體的考核制度,培訓的目的各有不同,培訓質量的考核也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導致培訓質量參差不齊。
(3)企業、院校、職教教師之間的利益沖突。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的組織,對于企業而言,參與培養工作的利益并不大。職業院校與企業合作培養師資的時沒有將企業的利益和院校的利益相結合,企業需要技術人才儲備、獲得效益,提升企業形象,而職業院校需要企業的經費投入,以保障師資質量的提高。當前,職業院校在教師培養方案、課程等方面都沒有完全參與其中,導致企業參與師資培養并不全面,培養的人才往往與企業的需求有差距。企業需要技術人才,但培養機構、各院校由于自身原因沒有滿足企業的利用要求,如辦學條件、師資隊伍等方面沒有滿足企業的需要。現在職業院校與企業的合作多是淺層面上的合作,沒有深入到細節,深層次的合作需要雙方共同努力。企業與教師之間也存在矛盾。教師到企業中脫產學習,企業是否應該支付一部分酬勞?企業希望教師可以為企業帶來利益,為企業產品研發、改進等方面提供幫助,但由于教師自身素質的影響,他們對企業的幫助往往很小。教師進入企業學習,他們的薪資、安全保障等方面面臨諸多問題,需要教師所在院校協調解決教師工作量問題,使教師有時間去參加自我提升的培訓活動。
四、利益相關者理論下職教師資培養的策略
1.各利益主體建立以國家利益、共同利益和長遠利益為基礎的合作伙伴關系。相關利益主體主要有政府相關部門、培養機構及相關培養院校、行業協會、師資培養培訓聯盟、企業、職教教師、職教教師家庭、媒體、公眾等。辦好職教師資培養需要他們之間的協調及努力。雖然參與師資培養的利益主體很多,但企業、院校、社會和個人都無法與國家政府相比,無論是投入經費還是帶來的社會影響。要以國家利益為基礎,但也要協調局部利益。從根本上來說,各利益主體之間的利益是一致的。政府、企業、院校、教師都希望提高職教教師隊伍的水平,使教育的質量得到提升。各方要從共同利益出發,突出關鍵利益。職教師資培養是一個長期且漫長的過程,在不同的階段,各利益相關主體的需求也各有不同,需要從長遠利益出發,同時兼顧當前利益。建立一個專門的職教師資培養利益協調能力組織,通過以各利益主體建立以國家利益、共同利益和長遠利益為基礎來協調各主體之間的關系。
2.政府應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大師資培養經費投入。當前職教師資培養的很多措施難以落實,多是因為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要加快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以法律的形式保障職教師資培養的利益主體,使其有法可依。要明確規定職教師資培養的各利益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以及利益保障機制,使他們共同發展。教育部部長陳寶生談到教師隊伍建設時,表示需要辦好六件事,即一“提”、二“改”、三“育”、四“用”、五“?!薄⒘白稹保ň唧w含義見表5)。這六件事對職教師資建設也同樣適用。
3.培養院校及機構應協同企業共同辦學,培養優秀職教教師。培養院校及機構應爭取國家更多的投入經費,提升師資培養質量。職業院校要與政府加強溝通,反映職教師資培養過程中的問題,以加速各種問題的解決,并且協調各利益主體之間的矛盾。培養院校應協同企業共同辦學,努力爭取行業企業的有效指導與合作,在集團化辦學模式下為行業企業培養更加適用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為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不斷輸入新鮮血液。培養院校及機構應將行業協會拉入師資培養合作中,使企業的發展具有規范、引導作用,要與行業協會加強溝通,了解企業的人才需求,確立企業與院校合作育人機制,使企業加入到課程開發、設置以及培養方案等具體事項中。培養院校應該為接收教師培訓的相關企業提供幫助,緩解企業與教師之間的矛盾。教師到企業學習,可能會給企業帶來一些問題,如產品的殘次率增加、人員管理不確定性增強等、都會給企業帶來一定損失。培養院校及機構可以在企業員工培訓方面給予企業一定幫助,提高企業的新員工以及骨干員工來高校學習的比率,促使企業技術人才素質的提高。職業院校師資培養的資金來源渠道單一,除了政府的投入外,大部分經費來自于學校及企業的投資,應多渠道籌措經費。高職院校應號召其他利益相關者加大對師資培養重要性的宣傳力度,使人們認識到師資培養的重要性,倡導多元化投資,以此來增加經費來源。
培養院校要開發專業理論、實踐課,與師范教育類課相結合,提高課程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匹配度。從職業教育教師標準出發開發課程,既強調教師的基本素質,也強調工作經驗,還要重視專業知識的學習,因此,師資培養的相關課程要把這三個要求協調統一。各院校要平衡好專業理論課程、實踐課程、教育類課程的比例,充分認識到實踐課程的重要性,優化師資培養方案,增加實踐課程的比例。同時也要增加教育類課程,職教教師必須具備教師的基本能力,現在我國職教師范院校的課程設置中這類課程偏少,應該增加這方面的課程。作為“雙師型”教師,必須基本了解職業教育以及學生的發展規律及心理特點,掌握一些教學方法、班級管理的知識,具備一定協調能力。同時,積極解決在職教師的工學矛盾,尤其具有較高實踐能力且具有一定學術知識的教師,讓他們優先參加師資培訓。院校也可以聘請企業的技術人員來學校上課,協調在職教師的時間,重點安排好校內、校外學習時間的比例。各院校要出臺相關政策,保障教師的權利,對教師培訓時間、安全保障、薪資待遇方面做出規定,激發教師參加在職培訓的積極性,使教師無后顧之憂。還可以出臺一些獎勵機制,如果培訓考核成績、學習效果良好,就可以加薪、晉升,這樣可以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培訓。
4.行業企業要積極參與師資培養,樹立企業良好形象。企業要懂得運用自身的優勢,積極且深入地參與師資培養工作。企業與市場緊密結合,能快速發現社會所需要的技術人才。而且企業擁有先進的設備、專門的實踐場地以及專業的技術人員,這些為職教師資培養提供了重要的軟件及硬件設施。企業能夠為師資培養提供更好的實踐教學條件,為培養院校注入資金。企業要與高職院校共同培養職教師資隊伍,全程參與課程開發、考核、人員管理等方面。培訓的課程要根據企業及市場的需要來設置,需要企業的全程參與。企業可以為教師提供實習場所和設備,開展實踐性教學。總之,企業應該全程參職教教師培養過程,為提升職教教師素質做出自努力。職教教師應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提升自身素質。要以正確的態度參加培訓,要了解了企業的人才需求是什么,與企業進行溝通,了解企業的發展現狀。
參考文獻:
[1] Freeman,R. E. Strategic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 Approach[M]. Boston, MA: Pitman, 1984.
[2] 杜鵑,陳永芳.中職教師培養培訓現狀分析及其對策[J].江蘇職業教育版,2010,(4):61-62.
[3] 創新職教師資培養模式 服務構建現代職教體系——廣東省職教師資培養培訓聯盟成立[J].廣東教育(職教),2017,(7): 4-6.
[4] 袁華,武博.職教師資人才培養模式的比較與分析[J].成才之路, 2015,(3) :81-82.
[5] 楊勇,董顯輝,趙銘.“4+2”中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師培養模式的構想[J].職教,2015,(2):15-18.
[6] 李澤,南海.論我國職業教育教師專業化的新挑戰與對策[J].職教通訊,2018,(5).
[7] 游明倫.政校企合作:高職教師的培養模式[J].中國高等教育, 2012,(22):27-49.
[8]胡亞斌.利益相關者理論視角下中國網球運動員培養機制的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2.
[9]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談教師隊伍建設和課后三點半問題[EB/OL]. http://news.eol.cn/t9/201803/t20180304_1587710.shtml,2018-03-04.
責任編輯 秦俊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