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蕊
[摘要]當今世界是現代化的信息世界,教育所發揮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近年來,我國教育事業不斷發展,但仍存在缺陷,優質教育資源短缺實際上是投入不足和分配不均造成的結果。從根本上分析教育資源分配現狀,從而找到切實可行的優化策略。補齊短板,真正做到教育公平,培養更多專業優秀人才,將個人優勢最大化,促進教育資源均衡發展,提升教育水平。
[關鍵詞]教育公平;教育資源;分配不均
一、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現狀分析
(一)教育資源分配存在的問題
1.區域、城鄉差距
教育資源問題在區域、城鄉的差距是十分突出并且十分嚴重的問題。目前,我國經濟發展狀況表現為東部沿海優于內陸,城市優于農村,北上廣等大城市優于二三線城市。
2.教育基礎設配備不均衡
教育資源基礎設施配備對學生全方位發展尤為重要。在教育思想方面,不同地區的優秀教育理念不能及時溝通、共享、推廣。在教育硬件方面,校舍安全、校園環境、體育設施等最基礎設施的經費投入十分不均衡,造成部分學校的學生不能享受更全面更舒適的教育環境。
3.農村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教育受限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農村勞動力逐漸向城市轉移,青壯年外出打工越來越多,而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成了十分嚴峻的問題。一般留守兒童較多的地區屬于偏遠地區,教育水平差、師資力量差、基礎設施差。
(二)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原因
1.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
教育資源分配問題從根本上來說還是經濟發展問題,一個地區經濟越發展,人民生活水平越高,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也就越深,在教育上的投入也就越大。知識是當代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的重要因素,教育的發展和經濟的發展是互相影響的,一個地區的教育落后的背后大多因為經濟的不發達,教育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區往往經濟發展水平也很低。就教育觀念來說,沿海地區的觀念與西部內陸就存在著很大差別,沿海地區最先對外開放,經濟也十分發達,教育思想與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很強,傳遞到教育工作中易于創新。而西部地區雖近年來逐步發展,但在是日積月累中已經和東部沿海相差甚遠,這樣的經濟差距不是一時可以追趕上的,顯然在教育上的改變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這樣東西部差距和城鄉差距歸根到底還是經濟發展不均衡所導致的。
2.師資隊伍發展不均衡
城市師資力量強大,教育資源、基礎設施完善,有才能的老師沒有理由放棄前景好城市選擇鄉鎮就職。農村教師待遇遠遠低于城鎮教師,并且農村教師專業性偏低、選拔培訓困難,造成農村師資極度匱乏。政府對教師的補貼難以落到實處,迫于生活壓力,教師的職業地域選擇不得不傾向于城市,城市的學校不但待遇好,而且環境舒適。反之,農村教育資源匱乏,對年輕優秀教師的吸引力大大下降,這樣以來,農村的教育就更難以得到保障。
二、解決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對策
(一)財政均衡投入,保障辦學質量
促進教育公平發展,首先要保證區域經濟均衡發展,經濟基礎穩定,上層建筑才有保障。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政府給予幫助必不可少。公平從很大程度上看是針對弱勢群體的,邊遠地區孩子的教育主要還是靠國家扶持與幫助。公共財政的支持力度只應加強不應弱化,政府應重點加大對薄弱地區教育財政支出,改善農村及偏遠地區落后現狀,教育部門要改變傳統觀念,積極篩選優秀教師、配備教學設備、保障圖書館、體育館建設等,確保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孩子們都能享受最優質的教育服務。
(二)建立標準化辦學制度,優化九年義務教育
國家應立法并監督辦學標準化,取消學校等級制,嚴格把控“重點學校”和“非重點學校”的建立,我國義務教學力求標準化、規范化。政府應監督中小學的建立及資源分配狀況,使每所中小學都能按照法律規定擁有大體均等的物質條件與師資力量,標準化辦學有利于補齊“短板”,促進公平,給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營造一個公平透明的競爭環境。
(三)均衡師資配備,重塑教師職責含義
師資的配備不僅表現在教師的數量上,還表現在教育質量上。政府和教育部門應嚴格篩選教師,尤其是農村教師,確保農村教育水平,控制好城市教師數量,將部分教師調配到農村。建立城市教師輪崗制度,讓優秀教師資源在各個學校的優勢發揮到最大化,這種輪崗制可以有效制約“重點學校”的建立。使各學校的教育資源質量盡量均等,使學生得到公平的教育。教師的天職就是教書育人,要提高教師的思想覺悟,使教育的本質得到回歸,教師不僅需要有扎實的教學功底,更應有一顆踏實肯干熱愛教育的心。新一代教師的培養不僅要將重點放在現代教育的培養上,更重要的是喚起教師為教育事業奉獻的熱情。
作為人口眾多、情況復雜的發展中國家,教育的發展不可或缺。教育不可能做到絕對公平,只能相對公平,實現教育資源均衡配置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也不能一蹴而就。把全面改善貧困地區教育、加強薄弱學校基礎辦學條件作為促進教育公平的主要內容,并以徹底改變教育現狀為目標,不久的將來,教育一定會普及我國的每個角落,孩子們將學習得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