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意義優先”理念的研究,合理設置高職英語教學目標,澄清教學的真正意圖,使學生在校期間的知識水平迅速成長。
【關鍵詞】意義優先;教學目標;高職英語
意義優先原則最初出現在法律術語中,后丹麥語言學家奧托·葉斯柏森首次應用到語言學中,國內北大黃必康教授在高校非英語教學中提出意義優先原則,即英語學習過程中不拘泥于語法和發音的準確性,也不需要細致入微的語言解釋,而是注重學生思維能力和人文素養的培養。
現在英語教學中存在很多過分重視準確性的做法,如果說話之前總是想著語法規則,那么就不會說英語了。學生在大學期間的知識迅速成長,對校園文化也非常敏感。學生的認知水平也隨著學生知識的積累迅速提升,因此,學生對話題的意義非常關切。
教師傳統上會被教育、教學、學習問題所困擾,經常會有下列疑惑:在時間有限的學校和課堂里,學什么對高職學生是最重要的?教師的答案界定了所教學科的意義。怎樣計劃和傳遞教學內容才能讓學生產生高水平的學習?不同的教學目標要求不同的教學方法,即不同的教學活動、不同的課程材料和不同的教師和學生角色。怎樣選擇或設計評估工具和程序才能提供學生學習效果的準確信息?目標的不同類型要求不同的評估方法。怎樣確保目標、教學和評估三者之間保持一致?目標、教學、和評估之間的對應程度,通過比較目標與評估、目標與教學、教學與評估來決定的。因此,教學目標的制定是指導高職教學的指揮棒,是教學環節的重中之重。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能力與性格健康發展之間是密切相關的有機聯系。知識與技能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知識是形成技能的基礎,它指導著技能的形成,使技能變得準確和精練。技能的形成,也會加深和鞏固對知識的理解,并為新知識的學習提供條件和手段。能力的發展與知識、技能的掌握和發展也是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能力的發展是在掌握和運用知識技能的過程中完成的。同時,能力水平又制約著知識掌握的程度和技能形成的速度。知識、技能、能力又與性格密切相關,一個人的知識、技能、能力對氣質、性格的形成和變化的影響非常大,而在某種程度上,對動機、興趣、理想和信念的發展、形成乃至變化,具有決定性意義;而性格差異,則對一個人的知識掌握、接納感形成和能力發展的種類、速度以及品質,在一定意義上具有決定作用。把教學活動和教學目標區分開來,教師往往不恰當地強調教與學的活動,即教學手段的應用,而不是強調學生學習目的的成功,盡管學生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但他們并不知道通過做此事學到了什么,因此,提醒學生通過教學活動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很重要,讓學生理解教學活動與教學目標之間的關系,能夠使學生更有可能對學習內容作出更恰當的推論,理解教學活動與教學目標的關聯,可以幫助學生看到他們所做與所學間的關系。為了保證學生確切的了解目標,可以通過具體的詞匯陳述目標,在展示目標的同時,展示給他們評估任務的例子,即了解目標所在就更可能達到目標。
按照“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的職業教育目標,我們培養的高職學生應當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質,應當具有熟練的職業技能,走上職業崗位后具備持續發展的能力。具有“系統的應用知識”而不是具有“系統的專業知識”或“專業理論”,這個要求把高職學生與普通高校學生區別開來。“具有系統的應用知識和持續發展的能力”這個要求,就把高職學生與中職學生區別開來了。高職學生應當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應當能夠從職業崗位的第一線起步。所謂起步,就是在第一線工作不但能夠愉快勝任,還能迅速脫穎而出,展示自己學習和工作的潛力。高職學生要能解決職業崗位上的實際問題,具有自我學習、持續發展的能力,相當一部分學生還應當具有創新和創業的能力。從工作領域看,高職學生主要從事技術、營銷、生產、管理、服務等領域的工作,而不是從事科學研究和專業領域的開發、設計工作。我們培養的人才類型是技術應用型、技術技能型或操作型的高技能人才,不是研究、設計型的人才。這樣的培養目標和人才定位,就把高職與普通高校區別開來,把高職與中職區別開來。
為了達到上述教育目標,高職學生必須知道什么和能夠做什么這樣的事實性知識,需要能夠組合這些知識點的某種內在一致的概念性知識的結構,這些有助于教師全面考慮教育的可能性,有助于教師清楚在目標中的知識和認知過程的一致性。通過目標分類更容易處理“評估問題”。目標分類可以使教學目標、目標的教授方式、教學活動和評估之間的關系更為明顯。教師通過分析高職學生培養目標,憑借資源應用平臺,分析學習內容結合,教材撰寫出適合高職學生實際需求的教學大綱、教學教案,設計教學媒體和教學策略。
參考文獻
[1]P.L史密斯.教學設計[M].上海:華東師大大學出版社,2008.
[2]羅伯特.J.瑪扎諾.學習目標、形成性評估與高效課堂[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賀春霞(1971.08—),女,漢族,吉林人,本科,吉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教授,研究方向:教法、跨文化交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