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德芬
【摘要】一位科學家曾說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先進的科學技術,一打就垮;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優秀的人文文化,不打自垮。”人文教育是時代的要求,是學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人文課程教學、實行文理滲透、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中心任務。
【關鍵詞】高中數學;人文教育;方法
一、利用數學史培養學生探究意識和拼搏精神
第一,結合數學符號談其發展概況,那些看起來十分精煉的數學符號,往往要經過許多數學家的長期努力,才得以形成,如極限、導數、積分等概念的符號,這些符號形成的歷史實際上也包含了數學思想發展的歷程和數學家嚴謹的態度。第二,在進入某一數學分支的教學之初,首先介紹該分支的形成及發展歷程,某一重要概念的提出及演變過程,某一重要定理的歷史背景及曲折的推論過程,某一數學方法的發現對于數學發展乃至于對于科學、經濟發展及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等,如在講函數的概念時,可以介紹函數的萌芽階段、形成階段、成熟階段、近現代階段以及各個階段的主要標志等。第三,講述教材中出現的中外數學家的故事,結合發明創造的命名談古今中外數學家的偉大成就和歷史地位。
二、利用數學教材“閱讀材料”實施科學人文教育
“閱讀材料”是教學內容的延伸和補充,其中有不少數學史料與實際生活相聯系構成的數學應用題,構成了妙趣橫生而又富有教育意義的知識載體,學生可以從中感受到數學知識所蘊含的美妙、生動的一面。
數學教師可以利用“閱讀材料”來理解教材的重點,突破教學中的難點,達到增強學生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鞏固知識的目的。例如,利用“有關儲蓄的計算”中的知識來鞏固等差數列的求和公式,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的意識;通過對“柱體和錐體的體積”中有關知識的學習,加深對柱體、錐體體積公式的理解和解題過程的應用。另外,“閱讀材料”中蘊含著豐富的數學思想和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實現從單純傳授知識到注重發展學生能力的素質教育,把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有效地融入到“閱讀材料”的教學之中,有計劃地精心設計教學方案和教學步驟,善于引導學生靈活運用分析、綜合、概括、抽象、歸納、演繹等方法,幫助學生掌握學習的要領,提高能力。
三、利用數學美,對學生進行科學人文教育
(一)培養學生的數學美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熱情
教學過程是信息交換過程,若學生能對所學的內容保持濃厚的興趣,信息的傳輸與接收將會達到最佳狀態,收到最佳的教學效果,而學生學習的興趣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學習過程中產生的愉悅感,學生對美的感受是愉悅感的重要來源之一,因而,數學美的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提高教學效果,在數學教學中要不斷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堅定他們學好數學的信心。
(二)培養學生嚴謹縝密的思維習慣
數學學科的嚴謹與縝密和數學的和諧統一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在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追求數學的和諧統一美,對培養學生的嚴謹縝密的思維習慣,系統地掌握數學知識及正確地應用數學方法都有很大的幫助。
(三)追求數學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教學中應揭示教材中潛在的關系因素,使學生自覺地認識到數學的美,教師應采用發現法教學,從審美的角度提出問題,創造思維情境,使學生沉浸在渴望求得具有美學特征的新知識情感之中。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在發現中體驗美的感覺,可以激發學生去作進一步的發現,從而自然延伸了教學內容,增強了學生的創造欲望與靈感。
四、利用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探究意識及合作精神
為了使學生合作學習可以順利進行,提高活動效率,教師需要在活動時提供一套指導意見,教師可以鼓勵小組成員相互提問以下問題:
(1)你們小組是否至少找到了解決該問題或任務的一個方法?(2)小組內部的每個成員是否都理解這一算法或解法,并能用數學語言表達出來?(3)如果小組中有人不明白,是否請同學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些問題?(4)理解清楚的同學是否能給出邏輯清楚的解釋或論證?(5)對這個問題還有其他可能的算法或解法嗎?(6)在這些算法或解法中,是否存在一個最優的方法?說說你的理由。(7)對這些問題或任務,你們是否發現它們存在某種聯系或發現其中的規律?
五、利用數學開放題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與創新精神
開放題的特性決定了開放題教學的開放性,因而在這種教學環境中,學生是以知識的主動發現者、探索者和研究者的身份出現,這就可以使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去體驗數學家進行數學研究的活動過程,深切領會數學的實質,有利于形成正確的數學觀念和數學意識,掌握數學的靈魂,即數學思想及其方法,為今后的學習以及成人后用數學的思想方法、思維方式來解決問題做準備。開放題在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凸現學生的主體意識,形成獨立的人格和克服困難、勇于探索的意志品質,培養群體意識和合作精神,增強競爭機制,培養探索意識和創新意識,形成正確的科學態度等方面,具有極大的優勢。
總之,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需要,也是中學數學教育的重要內容,教師要樹立新的教育觀理念,準確把握“以人為本”的教學目標,構建學生自主學習的新課堂,讓學生真正在數學學習中獲得人文精神的熏陶和人文素質的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歐陽維誠.數學—科學與人文的共同基因[M].長沙:湖南師大出版社,2000.
[2]吳國盛.科學與人文[J].中國社會科學,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