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國家大健康理念的指導下,《健康中國2030 規劃綱要》的出臺,迎來了社會對“體醫融合”人才的極大需求,高等醫學院校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本文通過訪談法、文獻資料法,探討高等醫學院校進行“體醫融合”教學改革的策略。
【關鍵詞】高等醫學院校;體醫融合;實施;教學
一、“體醫融合”在醫學院校實施的可行性
(一)醫學院校師資優勢
高等醫學院校是培養醫學專門人才的學校。與大多數綜合院校相比,不僅有體育教學師資,還具備強大的醫學師資隊伍的優勢,在進行“體醫融合”教學改革中擁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體育部門的教師完全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去聽相關醫學課程,如解剖學、生理學、中醫康復理論等,掌握醫學相關理論知識,了解與運動相關的醫學理論,拓展知識的寬度;參加“體醫融合”相關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培訓,撰寫相關論文,申報“體醫融合”課題,進行臨床實習。醫學專業教師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多進行體育鍛煉,了解運動相關基礎理論,掌握運動一般規律。師資知識的交叉融合,相互滲透,相互補充,是實現“體醫融合”的重要保障。
(二)當今社會對“體醫融合”人才的需求
分級診療新醫改后,國家把城鄉居民、基層醫院作為重點,可想而知,將來的基層醫院不但需要大批的全科醫生,而且更需要在全科醫生專業層面上進一步拓展成為既懂 “體”又懂“醫”的復合型醫生,與此同時,能開專業運動處方的體育醫學人才也是社會的極大需求,這才是體育與醫學的真正融合。因為這種融合和滲透對健康的促進是全方位的,是防治生活方式疾病的新載體,是一項低投入、高產出、高效益的保健措施,在健康促進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這種專業人才的培養只有通過高等醫學院校“體醫融合”、體育醫學才能真正實現,是在當前新醫改背景下和當今醫學綜合化、融合化的發展趨勢中高等醫學院校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方向的必然趨勢。
二、開展“體醫融合”策略
(一)學校領導要重視
高等醫學院校領導首先要有“大健康”背景下,迎來了“體醫融合”的大好時機的意識,應抓住這個契機,建立一個由學校領導、醫學、體育專家組成的教改小組,開展專題研究,明培養目標,根據目標制定教學改革方案,落實教學改革計劃,大膽推進“體醫融合”教學改革。
(二)進行“體醫融合”理念宣傳,讓學校教師和學生能夠認同
人們認同:人體需要健康,社會需要健康,健康需要體育運動,健康需要醫學。“大健康”的觀念,“體醫融合”,服務健康,服務社會,社會需要健康維護者和指導者。據調查,對于“體醫融合”這個新生事物,就筆者所在學校而言,學生們幾乎不知曉,絕大多數體育教師和醫學專業教師也知之甚少,認同的就更少。在國家大健康理念的指導下,《健康中國2030 規劃綱要》的出臺,為宣傳“體醫融合”、發展“體醫融合”提供了契機,在校內大力進行“體醫融合”的宣傳,讓教師學生認同,“體醫融合”改革才能順利有動力。
(三)進行體育教學模式改革,調整課程設置
目前醫學院校體育課基本上施行的是術科教學,體適能(跑跳投類項目)及選項課(籃球、排球、足球、羽毛球、網球、武術、藝術類項目等各專項)教學,學校理論課一般只涉及運動損傷預防急救基礎理論,理論課學時僅占到總課時的10%。在教學內容上加大體醫結合時數的比例。要大膽改革,打破傳統的體育教材大綱的內容體系,避免中小學教材重復的內容,體醫結合的課時,應不少于體育課總課時的60%。把運動醫學、保健體育、康復醫學、醫學營養、健康評估、運動處方作為“體醫融合”的教學內容。通過醫學專業課、體育課,要向學生進行系統的體育、衛生保健、運動醫學、保健體育、康復醫學等方面的基礎理論知識教育,使學生認識體育的重要性,懂得體育鍛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體醫融合、醫體滲透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方法。教學模式上要實行三級教學模式改革,讓學生能夠理論結合實踐,并大膽創新。
(四)重視“體醫融合”師資培養,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體育教師擔負著體育課上理論與實踐課的雙重任務,體育教師,大多知識結構比較單一薄弱,對于“體醫融合”的教學實施,必須具備相應的醫學知識補充,學校體育教學部門領導應轉變觀念,認真分析,根據部門教師具體情況,甄選出一批“體醫融合”教學人員,組成一只專門隊伍,有計劃有目的有針對性的,通過各種方式,或自學、或外派學習交流、或定期開展組內醫學相關理論研討等,進行“醫”學培訓,豐富“體醫融合”相關理論知識,提升實踐操作水平。激勵教師撰寫相關研究論文,申報“體醫融合”課題。
“大健康”理念背景下,“體醫融合”、體育醫學人才的培養是人類個體與社會的需求,是大勢所趨,是國家的大政方針。高等醫學院校是實現“體醫融合”的不二載體,但目前還存在教師及學生意識淡薄,體育師資“醫學”知識欠缺,師資培養體系不健全,體育課程設置陳舊老套等問題,應大力進行“體醫融合”宣傳,形成由校領導牽頭,醫學專家和體育專家組成的“體醫融合”教學改革團隊,大膽進行體育課程體系及模式改革,及時加強師資隊伍培訓,并給予足夠的經費配套支持,努力嘗試,勇于創新。發揮高等醫學院校自身的教學資源優勢,構建“體醫結合”教學模式,體現辦學特色。高等醫學院校應不斷加強體育教學研究與改革,在醫學教育人才培養體系中積極發揮體育教育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胡小明.體育健康新論[J].體育與科學,2005(26).
[2]雷亮.對醫學院校體育教育注重“醫體結合”的思考[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08,31(08).
作者簡介:顏勝蘭,女,漢族,四川內江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與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