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高職院校大學英語教學內容日益多元,進而多模態教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教師應有效利用好這些條件,應用到大學英語課堂中去,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英語水平。
【關鍵詞】“互聯網+”;大學英語;多模態教學
一、高職院校學生英語學習的現狀
據調查,學生口語、聽力和語法是高職院校學生英語學習的主要困難,學生有強烈愿望在大學三年期間提高自己的英語聽說能力,且口語是學生最迫切想要提高的技能。雖然學生具有較強愿望,但是學生的學習動機較差、學習能力偏弱、交際能力較差、自主學習時間不足、學習方法不當。另一方面,一部分學生對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教學有一定的依賴,但大部分學生已不滿足此教學方式。
二、多模態教學的概念
多模態教學是指教師依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所具備的環境條件等,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充分利用圖片、聲音、網絡、角色扮演等多種渠道和教學手段創設真實情境,通過多感官刺激,使學習者體驗真實的目標語言環境,提高學習者知識輸出和運用的能力。
三、高職院校大學英語課堂多模態教學策略
(一)遵循多模態選擇原則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給高職院校大學英語教學注入了新鮮血液,但教學實踐中并不是選擇的模態越多越好。選擇什么模態,選擇幾種模態主要取決于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等。同時教師還需合理處理各模態之間的關系,使不同模態之間相互配合,以獲得最佳搭配效果,提高學習者英語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不斷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在多模態選擇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1)為大學英語教學提供教學情境和便利條件。大學英語旨在培養學生在真實場景中的交際能力。為學習者提供近乎真實語境,是學生能認識到真實交際語境的現狀,克服“文化休克”現象。
(2)為多模態話語交際提供多元化意義表達方式。多模態交際使學習者通過多渠道獲取信息,比單模態話語更易使學習者理解和記憶,如:在講解地震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用語音提示,也可以借助PPT呈現地震圖片,還可以播放與地震有關的聲音或視頻等等。這種語言與非語言的搭配使用,刺激學生感官,提高注意力,利于提高教學效果。
(二)營造多模態適用環境
不同的教學模態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教學環境。在以課堂教學為主的高職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室的布局尤為重要。為使選擇的教學模態產生最大的教學效果,教師應根據具體的教學模態,以努力實現教學目標為基礎,創新教室座位布局,豐富具體教學活動。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在真實環境中進行交際。但從總體上看,不管教師多么精心設計,高職大學英語課堂并非真實的交際環境。在科技信息突飛猛進的時代,與教學模態相適應的真實教學環境的營造離不開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撐。為此,教師應充分使用為現代課堂配備的網絡、電腦、投影儀、語音等設備,為學生創設盡可能真實的學習環境,幫助學生在真實的學習環境下取得最佳學習效果。除課堂教學外,教師還應幫助創設多模態課后教學環境,鼓勵并指導學生參與、實踐各類英語活動,積極參與網絡模態環境中的討論、提問和交流,把課堂、課后和網絡多模態結合起來,全方位地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
(三)優化多模態教學活動
與本科英語教學培養學術型人才不同,高職大學英語教學培養能適應崗位要求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培養高職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尤為重要,而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是鍛煉學生應用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師應該摒棄傳統的教學理念,把教學看作是對學生技能訓練和交際體驗的重要過程。在設計多模態課堂教學時,除了考慮教學內容、師生特點和教學條件外,更要設計相關的教學互動、教學任務或模擬活動等,要讓學生成為多模態課堂的主導,使他們成為視覺和聽覺的發出者。
(四)完善教學評價體系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多模態的意義表達已經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要順利推進高職大學英語教學的多模態教學,作為衡量教學效果重要杠桿的評價體系必須調整和改革,因為高職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不是培養考試獲得高分的學生,而是培養能適應崗位需求、具有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技術型人才。而大部分高職院校的大學英語教學課堂中,學生要獲取好成績必須牢記相關語法,背誦課堂筆記或習題,而學生的交際能力在考核中幾乎不占或占很少的分值。傳統的考核制度無法與多模態教學相匹配,因為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無法從筆試的分數中體現出來。多模態英語教學注重師生互動,教學任務和模擬交際的完成情況,因此考核制度也應與之相匹配,采用形成性評估和終極性評估相結合的考核制度。只有形成性評估和終極性評估的有機結合,高職英語多模態教學才有可能得以順利實施。
參考文獻
[1]顧曰國.多模態、多媒體學習剖析[J].外語電話教學,2007(09).
[2]黃斌,毛梅娜.多模態視野下的大學英語評價策略[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2(04).
作者簡介:李真真(1992—),女,漢族,湖南冷水江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及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