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課程改革的形勢下,人們呼吁人的主體性。但是在教學中往往落實不到位或流于形式。本文主要闡述在新課程理念下,如何落實學生的主體性。
【關鍵詞】主體性;引導;主動參與
新課程改革的亮點之一是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探究性學習。然而,人們在觀念上接受學生是主體,但在具體教育實踐中,卻往往不把學生作為真正主體來對待。因而,如何落實學生的主體性需要我們進一步地探索。
一、相信學生的主體能力
教師不相信學生的能力,不敢放手讓學生做主,討論時唯恐學生自己亂了,設計實驗方案怕考慮不周,實驗怕操作不當,影響紀律、實驗結果或考試成績,結果事無巨細地親身躬行,這在現實中是很常見的事情。這些做法阻礙了學生主體地位的落實,所以教師先要從思想上改變過時的觀念和專制的作風,要相信給學生一片自由的天空,他們也許會更好,會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例如:在七年級上冊,有一探究活動:探究光對生活的影響,教師嘗試讓學生分小組自己來設計實驗方案并操作,有小組就指出遮光的那一部分不能光遮住上面,還應考慮側面光的影響,這就說明他們在活動中有了深入的思考。還有在講到呼吸道的作用時,教師讓學生結合自己收集的資料以及課本上的資料,討論分析呼吸道的作用。課本上只提到黏液中含有能抵抗細菌和病毒的物質,而學生在發言時就提到免疫功能,這說明學生不僅理解了內容,而且轉化成了自己的東西。
二、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
(一)創設情境,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
教育實踐證明,興趣能有效地引發學生處于活躍興奮狀態,強化學習動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使學生主動參與。例如:在學習眼和視覺這一內容時,教師在講桌上放上橘子、橙子、柚子等幾種易混淆的水果,讓學生閉上眼睛靠摸和聞去分辯。這樣做,一般情況下,學生往往容易搞錯,但是卻很容易引起絕大部分學生的興趣,引起他們的好奇心。當學生經過一番猜測議論后,再亮出廬山真面目,此時學生往往會恍然大悟,發出感嘆。趁熱打鐵,教師可就上述錯覺產生的原因指出光靠觸覺或嗅覺是不行的,從而引入視覺。還有,在學習細菌的結構時,教師讓學生準備了橡皮泥,要求他們自學細菌的結構,并用不同顏色的橡皮泥表示細菌的不同結構,做出細菌結構的模型,比賽看哪一組做得更形象,讓他們在玩中參與,結果學生的積極性一下子就調動起來了。學生一旦被激發起興趣,就會從多種信息源中找到資料,學會自己學習,舉一反三。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盡量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愿望,開展探究性學習。
(二)抓住稍縱即逝的情境,引導學生發揮主體性
一些教師對教學過程中遇到的一些意外情況,要么把學生毫不客氣地訓斥一頓,要么自己被氣得亂了方寸。在這種情況下,肯定不利于學生主體性的發揮。例如:在學到空氣質量與健康一節時,正上課時突然一陣狂風過來,夾著地面揚塵,學生立即關窗戶。再看外面灰蒙蒙一片,而且將學校搭的臨時廁所的頂棚都掀掉了,學生一片嘩然,都探著頭往外看。等紀律安靜下來,教師就問學生你看到了什么,揚塵是不是污染源,在這種環境下呼吸會對人產生什么影響等一系列問題,學生有體驗,也就能積極地參與到教學中來了。可見,突如而來的干擾也可以變成可利用的資源。
三、把握學生主體性的表現形式
在教育活動中,學生發揮主體性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采用資料分析、實驗探究、角色扮演等多種方式。例如:在講授食物中的營養物質一節中,其中人體所需主要營養物質的作用和營養物質的食物來源的這一內容,這些知識枯燥無味,而且比較抽象。如果直接講述學生覺得沒意思,且不利于學生掌握。針對這一內容,教師采用“學生看病”的角色扮演方式進行:課堂上讓一學生扮演醫生,讓另外幾個學生分別扮演過度肥胖、夜盲癥、腳氣病、壞血病、佝僂病、貧血等疾病的患者,讓這些學生分別描述患病的癥狀,之后由扮演“醫生”的學生給他們講解患病的原因及進行治療的建議,不當之處由其他學生指出并補充。運用這種角色扮演法能化抽象為具體,使“死”的知識活過來,并生動地呈現在學生的視覺之中,并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熱情。
綜上所述,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宗旨在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培養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和能力,它的實現要貫穿于潛移默化中,效果不一定在每一次的活動中顯現,對此,教師的眼光要放長遠,只要學生養成良好習慣,便會有成效。發揮主體作用可以調動學生思維、聯想,但要避免漫無邊際,避免難以收拾或形收神不收。發揮主體作用也不能完全脫離教師的幫助和激勵,更不能變得無組織無紀律,無視教學的正常秩序。反之,則變成起哄式的,長期如此將影響學生的良好行為規范和學習習慣的養成。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課堂的主人,只有處處以學生為中心和主體的課堂教育,才是好的課堂教學。課堂中對學生主體性地位充分肯定,喚起了他們高漲的學習熱情,也使他們能主動地將外部對自己的期待轉化為內在的學習動力,積極的相互支持、配合、面對面地促進性的互動,使學生在心靈產生共鳴達到思維的共振,從而茅塞頓開,豁然開朗。從學生的言行和個人的實踐中,教師會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課程改革的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郝保振.教學中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J].吉林教育,2009(17):121.
作者簡介:韓紅波(1979.06—),男,漢族,河南焦作人,碩士,中學一級教師,河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