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蕾,樓樺



[摘 要] 依據學院個性化學分改革的總體要求,構建“職業基本能力+專業基本能力+專業核心能力+專業綜合能力的+專業拓展能力+創新創業能力”的課程體系,構建個性化的選修課程體系和知識體系。把學生培養成為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信息和通信技術)復合型人才。
[關 鍵 詞] 現代通信與網絡技術專業群;個性化學分;個性化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9-0099-03
隨著高新技術迅猛發展和產業升級,企業對個性化和多元化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以選課制為基礎,以學分來衡量學生學業完成情況的“學分制”,強調“以生為本”,更加注重學生創造性的培養,關注學生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強調學生學習自主性,從而發揮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潛能。個性化學分制度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進行跨專業、跨年級自由選課,在修學期間可以自由選擇休學創業或者提前畢業,因而可以更好地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因此,個性化學分改革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一個熱點問題。
在經過前期充分調研評估,對師資、課程、實踐教學條件等進行充分建設之后,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網絡與通信工程學院對2015級學生進行個性化學分制試點?,F代通信與網絡技術專業群根據學院有關個性化學分改革的要求,組織專家制訂了基于個性化學分的培養方案,加強對教學內容的整合,重組理論和實踐課程體系,根據學生自身的發展情況,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培養方案,構建個性化的課程體系。
一、現代通信與網絡技術專業群課程體系
(一)總體課程體系的構建
改變學時學分制必修課多選修課少,過于注重課內教學而忽視學生課外學習的弊端,加強學生課外學習指導,營造多維學習環境,充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個性化學分下現代通信與網絡技術專業群課程體系的畢業總學分中選修學分達38學分,致力于構建“職業基本能力+專業基本能力+專業核心能力+專業綜合能力的+專業拓展能力+創新創業能力”的課程體系,具體見圖1所示,具體學分學時分配如下表(見下頁)所示。
(二)選修課課程體系構建
在課程前置的基礎上,把課程分為兩個階段,即在前一年半到兩年完成“通識教育和專業基礎教育”,主要對學生進行綜合素養和專業素質的培訓和提升,之后對學生進行“個性化培養”,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個人發展規劃選擇不同的課程體系進行學習,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項目,真正享受個性化教育。
在“個性化培養”階段,把課程分為三大類,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發展需求選擇任何一種課程體系進行學習:(1)日后計劃轉本繼續深造的學生可以選擇數學英語深化課程體系,通過數學英語的基礎強化,提前為轉本考試做好準備,對應于B2類:專業拓展選修課程中高等數學II、大學英語III。(2)今后希望嘗試創新創業的學生可以選擇創新探索型課程體系,在學校提供的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經費的支持下,做一些創業嘗試,對應于C3類:創新創業實踐項目中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創業園立項項目及運營、SIYB大學生創業培訓等。(3)畢業以后想先就業的學生可以選擇專業拓展型課程體系,重點進行專業知識擴展,為日后就業打好基礎,對應于B2類:專業拓展選修課程中云計算技術、物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圖形圖像處理、手機App開發初步、Flash動畫設計、IPv6技術、網絡安全防護、視頻制作與剪輯、商務禮儀、電子商務、市場營銷與策劃,C4類:技能競賽項目,C5類:專業技能證書(均可折算B2類選修課程學分)。這樣,個性化培養為學生充分發揮特長和優勢創造了條件、搭建了平臺,真正讓學生接受適合自己的優質教育資源,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挖掘潛質、展示智慧、顯露才華的空間和舞臺。
為落實個性化人才培養體系還推行了若干項支撐計劃,包括名師工作室及特長生工作室培養計劃、專業優化整合與交叉人才培養計劃、個性化教育階段各類課程體系建設計劃、國際化教育拓展計劃等。
二、個性化學分下現代通信與網絡技術專業群課程體系的實施保障
結合“大類培養、專業分流、課證融合、個性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職業基本能力+專業基本能力+專業核心能力+專業綜合能力的”的專業課程體系,同時構建“專業拓展能力+創新創業能力”的個性化培養課程體系。通過底層共享、中層分立、高層互選,發揮現代通信技術專業群在拓展新專業(或專業方向)方面的集群優勢。課程設置模塊化,每個模塊(課程群)都與行業企業的職業認證對接,實現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設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驗區,開展個性化改革試點,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滿足各類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實施專業導師制計劃,為學生學習、創業、職業發展提供專業指導和幫助。
(一)課程教學實施
結合高職院校教學特點,校企結合,以職業能力培養為目標,以項目為載體,以任務驅動、案例教學為主要教學模式,建立基于職業能力的課程標準與評價體系。
深化課程改革,突出項目案例教學,融入通信行業職業資格標準。校企合作,開發、實施以項目案例為主線的專業課程,將國內外知名IT企業職業標準融入課程,實現職業資格認證與課程標準相結合。
課程考核形式多樣,包括知識測驗、項目考核、大賽檢驗、社會實踐考核、課題驗收等。課程考核實行形成性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理論與實踐評價相結合、家庭、學校、企業評價相結合的原則。
(二)實施條件保障
本專業群專任教師26人,其中研究員級高工1人,教授1人,副教授/高工14人,講師/工程師11人。專任教師中“雙師型”教師比例達到70%以上,聘請來自網絡管理與應用一線的兼職教師20人。能夠從事基礎項目和綜合項目實訓的教學任務。
加快行業企業合作的深度和廣度,校企共建實訓基地或實訓室,創建培訓基地和技能鑒定中心,依托華為網絡學院、思科網絡學院、華三網絡學院等,面向院校在校生、企業員工和社會人員,拓展職業資格認證培訓和考試、技能鑒定、技術培訓等業務,實現教學、培訓、鑒定和服務“四位一體”,如圖2所示。
以滿足頂崗實習為目標,校企合作建設了校外實訓基地,實現了校外實訓基地教學化。校企合作共同舉辦特色培訓班、合作開發課程、舉辦企業專業證書考證等,針對性培養面向行業的具有專項技能的人才。
三、結論
現代通信與網絡技術專業群依據學院個性化學分改革的總體要求,根據行業發展方向和社會需求的變化,組織專家進行研討,依托《現代通信與網絡技術專業群》(江蘇省高等學校重點專業建設項目)建設項目,探索“大類培養、專業分流、課證融合、個性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職業基本能力+專業基本能力+專業核心能力+專業綜合能力的+專業拓展能力+創新創業能力”的課程體系,把學生培養成為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信息和通信技術)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孔祥麗,洪艷瑜.“完全學分制”下新建本科院校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構與評價方法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15):4-5.
[2]沈澤剛.完全學分制下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建設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5,51(12):116-117.
[3]朱雪波.高校實施完全學分制的困境與對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113-118.
[4]張海濤,陸自強,李俊杰,等.基于學分制多樣化人才培養方案立體式監控管理探索與實踐[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2013,7(4):93-9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