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丹

[摘 要] 目的:比較不同生源的醫學高職生在醫學基礎課學習中的心理特點、優劣勢及學習結果,探討其對醫學專業課學習及職業能力培養的影響,以改善教學方法,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方法:以學生訪談、課堂觀察及課程考核為主并進行比較。結果:高考升學的學生學習興趣較高,課堂反應積極,考核成績優秀。中職為醫學的學生學習興趣不高但課堂反應較積極,考核成績居中。中職非醫學的學生,學習興趣尚可但課堂反應欠缺,考核成績較差。結論:高考升學學生在醫學基礎課學習中比較占優勢,中職為醫學的學生主要問題是學習興趣不高,中職非醫學的學生主要問題是知識結構單一、基礎較差,因此在教學中要綜合考慮學生情況,制訂適宜的教學方法。
[關 鍵 詞] 高職;生源;醫學基礎課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9-0158-01
教師搞好教學的基礎是了解教育的對象,根據學生的心理因素、智力條件、學習基礎、能力發展等各方面情況因材施教,制訂不同的教學計劃。生源不同,各方面均會有較大差異,從而影響其高職的醫學學習。我校高職的生源一般有以下兩種:通過高考升學以及中職升高職;高考升學的學生又分為兩類:理科生和文科生;中職升高職的學生也分為兩類:中職為醫學的學生及中職非醫學的學生;中職非醫學的學生,專業包含幼兒教育、文秘教育、汽車維修等。不同生源的學生在醫學基礎課的學習中有何異同,對其專業課的學習又有何影響呢?本文就這個問題做了調查研究,得出一些結論。
隨機調查學生400名,專業包含護理學、藥學、影像學等。其中,高中為理科的學生135名,占33.75%,高中為文科的學生151名,占37.75%,中職為醫學的學生91名,占22.75%,中職非醫學的學生23名,占5.75%。調查課程為《病原生物學與醫學免疫學》和《生物化學》,《病原生物學與醫學免疫學》是一門醫學基礎課程,也是醫學專業課程的重要知識基礎,內容廣泛,知識繁雜,強調理論與實踐并重,要求學生掌握病原微生物、人體寄生蟲及醫學免疫學的基本知識,建立無菌觀念并熟悉無菌操作?!渡锘瘜W》是研究人體化學組成及其代謝的一門醫學基礎課程,是連接專業課程的紐帶,課程抽象性、系統性、聯系性較強,內容晦澀難懂,學習較為困難。以這兩門醫學基礎課作為調查的課程,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次研究以學生訪談、課堂反應及課程結業成績為主。學生訪談及課堂反應綜合而言,高考升學的學生,學習興趣較高,課堂反應積極;中職為醫學的學生,課堂反應較積極但學習興趣不高;中職非醫學的學生,學習興趣尚可但課堂反應較差。課程結業成績顯示,高考升學的學生,在《病原生物學與醫學免疫學》和《生物化學》的考核中成績較好,平均成績分別為86.4分和78.2分。中職升高職的學生,《病原生物學與醫學免疫學》和《生物化學》的平均成績分別為76.7分和70.9分。具體生源情況及課程成績見上表。
高考升學的學生,通過高中階段的學習,知識基礎扎實,思維開闊,理解力較強,課堂反應積極,學習熱情較高。但是,高考升學的學生對職業教育接受程度不一,部分學生產生自卑心理。尤其文科生認為他們的理科學習能力差,普遍對醫學學習抱有畏難情緒。但在本次調查中,文科生和理科生在兩門課程考核成績上并無明顯差異。因此,對文科生要多加鼓勵,醫學沒有明顯的文理偏向,醫學知識繁雜枯燥,需要在記憶的基礎上逐步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加深記憶,鼓勵他們發揮優勢,克服畏難情緒。對高考升學的學生,教學重點是維持其學習熱情,幫助他們適應高職生的角色,引導他們由高中的知識學習向高職的職業能力培養方向轉變。
中職為醫學的學生,由于在中職階段學習過醫學基礎課,因此學習熱情不高。但針對中職和高職的學生,課程學習有不同的要求。中職生年齡小,理解力差,基礎薄弱,因此課程要求較低。中職升入高職以后,如果仍然以中職的要求對待課程,或者認為已經學過的課程不用再學習,對知識一知半解甚至已經遺忘,將會影響后續醫學專業課的學習,進而影響職業能力的培養。如何提高這類學生的學習熱情,夯實中職的知識基礎,提高高職學生的知識學習,使他們的職業能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是這類學生的教學重點。
中職非醫學的學生,由于初中畢業就進入職業教育,知識結構單一,基礎薄弱,而醫學課程與其他職業課程的設置有較大區別,且醫學知識晦澀難懂,因此學生畏難情緒較重。對這類學生,教學重點是加強醫學基礎課學習,重構知識框架,引導職業角色轉變,以順利過渡到醫學專業課學習及職業能力培養中。
醫學專業的學習及職業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具備完整的醫學知識框架。醫學基礎課是醫學生的必修課,構建完整的醫學知識框架要以扎實的醫學基礎知識為基石。綜上所述,不同生源的學生,都有一定的優劣勢,根據生源不同,制訂適宜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揚長避短,學習好醫學基礎課程,才能更好地學習醫學專業課程和培養職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