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琴
摘 要:一個村莊代表一個社會。村莊的變遷,則反映出的是社會的變遷。治花泉村是在夾縫中求生存與發展的貧困小山村,那么以一個村的興與衰看農村未來發展。
關鍵詞:鄉村;傳統文化;民間習俗;變遷
文章編號:1004-7026(2018)07-0022-03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1 文獻標志碼:A
鄉村是我們祖祖輩輩生長的地方,子孫后代的家園;鄉村也是糧食的故鄉,衣食的來源;鄉村,更是游子回歸故里的港灣;鄉村也是都市人現在和將來休閑、養老、度假所向往的地方。一個村莊代表一個社會。村莊的變遷,則反映出的是社會的變遷。
被調查人:治花泉村村民代表劉維亮,男,現年72周歲,初中畢業,退伍軍人,1971-1973年擔任村主任,第十、第十一屆村委會村民代表。
1 治花泉村人口的起源
治花泉村因何得名,無從考究。據劉氏家族早園峁祖墳碑記,是在大清嘉慶元年左右,由后月鏡兄弟倆分家搬遷移過來的。治花泉村原是個莊子,月鏡劉氏兄弟當時發展的很大,家產大,土地多,方圓幾十里都是劉姓的土地。
早園峁碑記:清故顯,劉公,李武氏之墓,公諱,多三字祝華,長盛里永吉都一甲,祖莊后月鏡居治花泉。兒男,劉世雄,孫,劉折桂,曾孫,永昌、永泰,大清嘉慶二十四[晉冬冬1][晉冬冬2][晉冬冬3]李武氏之墓,公諱,多三字祝華,長盛里永吉都一甲,祖莊后月鏡居治花泉。兒男,劉世雄,孫,劉折桂,曾孫,永昌、永泰,大清嘉慶二十四年歲次已卯月臺旦立。目前治花泉村劉姓已發展到第十二代64戶268口人之多。其中:在外地工作的有19戶108人,省外工作的4戶24人,廳、師級干部2名,縣處級2名,科級8人。搬遷在榆次,太原、陽泉郊區落戶的7戶61人。
治花泉村基本情況:全村現有85戶,216人,人均可支配收入2 800元。建檔立卡貧困戶21戶61人,其中,五保戶有4戶4人、低保戶有4戶6人、一般貧困戶有13戶11人。貧困戶占全村總戶數的24.7%,五保戶和低保戶合計為8戶,占貧困戶總數的38.1%,貧困人口發生率為28.2%。全村耕地總面積46hm2,人均耕地0.2hm2,農業村立地條件差,沒有水澆地;受自然條件限制,種植業主要是以種植玉米、土豆和谷子為主,有零零星星種植的核桃和山楂樹;有3戶養殖戶,合計約養殖羊300只左右。
治花泉村民風淳樸,鄰里相處和睦,一家有難,眾人相扶。用外村人的話說:治花泉村是“父子村”。為什么稱謂“父子村”,我的理解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那種關系。所謂打斷骨頭還連著筋,就是父與子之間、兄弟姐妹之間、左鄰右舍之間,都是親情、友情、手足之情,沒有什么解不開的結。
2 歷代行政區劃
臨縣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前36年(戰國時期)韓、趙、魏三分晉地,臨縣遂為趙城。治花泉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清康熙五七年(臨縣志)載:順治二年編戶十七都,均由五個里管轄。治花泉劉氏屬長盛里,永吉都轄。民國初年行政區劃做了調整。全縣劃為東、南、西、北、中五區,轄36個所,治花泉村屬中區,在城。民國六年(1917年)9月,實行“村制”,村設里長。1940年4月,全縣設六個區,下設主村,就是現在我們所講的行政村,治花泉村系賀家溝主村。1956年秋,治花泉村屬賀家溝鄉政府管轄。1958年9月,由鄉政府改為人民公社,治花泉村屬城關公社管轄。1984年4-9月政社分開,治花泉村屬城關鎮管轄至今。
3 封建社會時期
劉氏家族由后月鏡祖上兄弟分家搬遷定居治花泉,至今280余年,在漫長的歲月里,最興盛時期,是祖上祝華、世雄兩代人,當時已積攢白銀近萬兩。祖上視華曾兩次上京求取功名都沒有成功。于是乎安心務農“耕讀傳家”。后來由于人口的增多,兄弟分家,由富裕變為一般,再由一般變成貧窮。住的地方是治花泉舊村劉維喜家院子的舊宅上,共9院30孔土窯洞,大都是一柱香門窗,過著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糠菜半年糧,生活很緊張。
在生活方面。農戶從年初忙到年尾,只有三次吃白面的機會。第一次是收了夏,俗稱嘗新,吃一頓白面;第二次是春節,大年初一吃一頓白面餃子;第三次是正月初七補大年吃一頓,這里所講的補,其實就是一個由頭,就是想再吃一頓餃子而已。其余節日,正月二十五捏的吃谷面燈盞,狗狗俗稱送神,晚上在大門外打火,即點燃柴火,寓意來年五谷豐登。二月二龍抬頭吃毛井豆子飯,類似八寶粥;清明吃糊煎,上墳;四月初八吃高粱面旗子;五月端午吃粽子;六月六俗稱嘗新吃白面;七月十五捏面人,去上墳;八月十五吃月餅;九月初九吃軟米則;十月初一吃米面、紅面或蕎面餃子。十一月冬至上墳臘八吃餃子;吃軟米則,悶渾酒;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吃糖瓜,那時窮苦農民把進入臘月比成是:得病的吃軟米則,要病的吃糖瓜,救病的是餃子,正月初一早飯吃寬心豆面。下午餃子,初二吃油糕。
4 辛亥革命后
辛亥革命后,閻錫山獲取了山西的軍政大權,在他統治的38年內,田賦就是他的主要收入。每年人均征收田賦(按實征補計)三斗五升五合,折合成現在就是55kg。雜項有契收、印花、牙貼、宮中、牌照、當稅、屠宰、畜稅、酒稅、商稅、斗捐等無定之款。繁多的賦稅壓的老百姓喘不上氣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占有制度下,農民遭受著殘酷的剝削和壓迫。地主剝削的方式主要有地租、雇工、高利貸。地租一般是每667m2產量的50%-60%,雇工有長工、短工、或還不起租子、給地主打長短工。地主富農所雇的長工,一年只雇十個月。開春上工,糧食入倉、柴草上垛停工。有的不付工資只管飯,白給地主、富農干雜活,有的一個月只給1元銀洋,拼死拼活勞動一年連個“冬食則”也掙不夠,即冬天的口糧。男的30歲左右取不上媳婦的人不少。那個年代,治花泉村有半數以上的貧苦農民過著糠菜半年糧,睡覺蓋衣裳的生活,就連被調查人劉維亮這個年齡的人也是其中之一。
5 土改前后
臨縣于1940年解放,1947年冬至1948年春開始土地改革。1939年冬和1940年春,華北各根據地興起了減租減息的群眾運動,在晉察冀邊區普遍實行了減租減息,治花泉村也不例外,至此,貧苦農民才有了喘息的機會。雖然,減租減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農民的生活,既調動了他們的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又照顧了地主、富農的利益。但是由于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燒殺搶劫無所不為,也給國家和老百姓帶來深重的災難,村民戶戶都深受其害,但也激發了村民打擊侵略者,保家衛國的決心。治花泉村在黨的領導下先后有3人參軍,民兵參戰抬擔架,站崗放哨全民皆兵。
1948年土改后,貧苦農民分得了土地、房子、耕畜、農具等,生活有所改善。在三年的解放戰爭中,治花泉村村民在黨的領導下積極交公糧、參軍參戰、支援前線,先后5人報名參軍。廣大婦女白天紡棉花、織布,晚上納鞋底、做軍鞋。當時治花泉村有織布機6架,能織羊肚子毛巾,白布,這些都是用來支前做軍服用的。1947-1948年,治花泉村青壯年先后有8人加入中國共產黨。在“三八”式老黨員劉洪先同志的帶領下,實行變工隊,即,互助合作勞動,積極生產支援前線。村民劉維亮的叔父就是犧牲在解放太原的戰役中。
6 農村改革前與改革后30年
6.1 農業學大寨時期
治花泉村在農業學大寨時期,在臨縣、在呂梁、在全省小有名氣,說它是遠近聞名的先進村一點也不夸張。每當我們走訪農戶家,一談到農業學大寨,個個精神煥發,記憶猶新,如數家珍地娓娓道來,如機械化程度,在上世紀70年代偏僻的小山村已經有大型拖拉機、汽車;種、養、加樣樣都有,糧食以玉米、谷子、大豆為主;果類有紅富士蘋果、鴨梨、紅果、核桃、紅棗,特別是蘋果、梨、紅果的品種品質一流,直到今天十里八鄉的老百姓還口口相傳;養羊、養豬歷史悠久,養豬場的建筑物經過改革開放40年,雖然殘垣斷壁,但至今依稀可見;在上世紀60-70年代,臨縣靠天吃飯的貧困山區,凡遇天災,外出討吃要飯的無數,治花泉村沒有一個,而且,在上世紀70年代,治花泉村一個勞動力的工分為1元多錢,對六十歲以上的村民,每月五元的養老金,農副產品加工全部免費,水電全部免費,這不僅在山區縣,就是在呂梁市的平川縣也是比較少見的。這個永恒的歷史記憶,到現在回憶起來都讓老百姓感到自豪、自信、驕傲和激動不已。
6.2 在計劃經濟時期和農村改革大潮下的“三農”
一是從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末,屬于艱苦創業的一代。那個時期,大隊黨支部帶領村民戰天斗地,黨員干部率先垂范,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基本上就是在這個時期建設和完成的。如,在上世紀70年代,治花泉村這樣小小山村,農田澆灌已經使用上滴管,生活已經用上了自來水,這在當時來說,已經跨進先進行列了。
當然,這個時期,也涌現出來不少可歌可泣的優秀黨員、農村干部。如:老支書劉銀先、老主任劉維光以及劉維亮。
在農村改革開放初期,治花泉村和其他村一樣,轟轟烈烈地去探索,豪情滿懷地去闖蕩。對上世紀50-60年代出生的人來講,他們上有勤勞淳樸的父輩、下有百花齊放的1980后、1990后后代,他們是承上啟下的一代人,也是忍辱負重的一代人,現在又是留守農村的一代人。
二是農村改革開放后的上世紀80年代,面臨的各種新情況、新問題(外出打工與留守者之間、貧困與非貧困之間);農民老齡化、農業兼業化、農村空心化(空殼化)、集體經濟零元化、各種困難(生存與發展方面)、矛盾、問題等等集于一身。近年來治花泉村直接倒退到貧困村行列。
三是農村住村的人越來越少,缺人就缺少動力,沒人就沒有發展潛力。隨著扶貧攻堅戰的推進與經濟發展而不斷變化的村莊。對于幾百口人的這類小村落,極有可能出現兩種情況,第一,先求生存后求發展;第二,自然走向消亡,這里特指是人口外出不歸,慢慢地自己村的名字,只留下名存實亡,村名還在,但已是今非昔比、人去樓空,由此而消亡。為什么呢?因為,村莊生存下來需要幾個條件,那就是村莊離不開人,村莊也是聚人氣。人生最寶貴的,首先是要有人才行,而農戶家庭的集聚,是個人活動和社會活動的基礎,這一點不可逆轉、不可中斷,其本質是永恒的。 第三是村莊被消亡的可能性。由于生存條件差,已不適于人類居住,需要整體移民搬遷,到城郊生活。
6.3 民主選舉初始階段曲折彎路,終于迎來選舉正常時代
1998年11月4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九號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經過村民們自我教育,在民主選舉中逐步走向成熟,做負責人的村民。
村主任顧名思義是指農村人,屬于村民委員會的負責人。村委主任不是國家干部,是由所在的村的村民合法選舉產生的。村主任是村民基層群眾自治組織--村民委員會的一把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有關規定,由本村村民民主選舉產生,每一屆任期時間為三年,只要符合規定條件,則可以連選連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選舉法》的規定,凡年滿18歲的中國合法公民都享有本村的村主任的競選資格。起初,由于選民對選舉權缺乏高度的責任感和選舉的嚴肅性,不管不顧,亂行使權力,因而,選舉人選的質量不高,在任職期內,導致集體資產流失,集體經濟發展停止不前。農村經濟不僅沒有發展,還出現了到退。
農村民主選舉已經走過了20個年頭,由不成熟到成熟,村民們開始高度重視選舉,注重選出有責任感的、敢于擔當的、為民辦事的、扎扎實實帶領村民致富的人。
有人問,農村最缺的是什么?筆者認為,農村最缺的主要是好政策的掌權人或者是行使人,而選好“兩委”領導最為重要。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說的就是這個道理。2017年,村“兩委”第十一屆換屆選舉工作完成。其中,黨員康月平差一票的全票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治花泉村劉維喜全票當選為村主任。村主任全票通過,這不僅在治花泉村的選舉歷史上,在臨泉鎮乃至臨縣也是第一,受到鄉鎮黨委張向陽書記在大會上的表揚,并予以肯定。至此,老百姓從真正意義上行使了自己的選舉權力,選出自己心目中能帶領大家脫貧致富的領頭人。
6.4 未來農村發展: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黨的十九大報告在講到建設現代農業時指出,要“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這一要求,著眼于中國現實的國情農情和中國特色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規律,也符合臨縣貧困山區的實際,它既是重大的理論創新,也是務實的實踐要求,對于推進治花泉村農業農村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一是轉變觀念、更新理念;二是支農惠農強農政策下新農村一天比一天好。政府支農惠農強農政策的支持力度還在加大、扶持面在拓寬;三是路在腳下:堅定地走自己的路、走農家之路 ;四是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從初中、職業高中、職業技術學院開始,培養農村專業技術人員,鄉土人才。五是放飛夢想:追尋中國農民自己的夢想。住在鄉村低消費、高質量、高品位,吃放心食品、享受現代城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