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銳 陳光銀
[摘要]根據傳統土地整治項目成效評價無法滿足貧困村土地整治項目成效評價的現狀,本評價根據貧困村土地整治項目特性基于層次分析法構建適于該類項目的指標體系和評價模型,并以石柱縣萬朝鎮萬樂村土地整治項目為例進行了實證研究。研究結果表明石柱縣萬朝鎮萬樂村土地整治項目綜合評價向量為0.502,根據最大隸屬度原則成效評價結果為“優”,同時說明該項目“優”還有待于進一步提升。該項目單項指標評價結果顯示,項目成效評價指標中工程施工整體表現優秀,組織管理和助推扶貧整體表現“良好”,項目在組織施工上還需要進一步加強,特別是公眾參與方面,需要在項目選址、規劃設計、工程施工以及后期管護等各個方面全方位加強。
[關鍵詞]土地整治;貧困村;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法;成效評價
[中圖分類號]F301.2 [文獻標識碼]A
2015年12月,重慶市加強土地整治項目向貧困村傾斜,目前,重慶市貧困村土地整治項目脫貧攻堅工作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亟需一套成熟、科學、合理的成效評價體系對貧困村土地整治項目進行客觀評價。雖然傳統土地整治項目績效評價在國內外均形成了較為成熟的評價指標體系,但評價指標主要在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方面,考慮評價目標對貧困村土地整治項目績效評價的作用略顯不足,沒有完全展現貧困村土地整治項目的扶貧特性,不能有效挖掘貧困村土地整治項目成效存在的具體問題和積極意義,無法滿足評價要求,對貧困村土地整治項目成效評價及其指標體系的研究還處于空白階段。
本文以石柱縣萬朝鎮萬樂村土地整治項目為例,在剖析貧困村土地整治項目績效評價目標基礎上,構建貧困村土地整治項目成效評價指標體系,建立成效評價模型,并進行實證研究,診斷貧困村土地整治項目成效的障礙因素,為提高貧困村土地整治項目工程管理和項目建設效果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1 項目區概況
1.1 項目區自然社會概況
萬樂村位于萬朝鎮東部,距縣城46km,離萬朝鎮政府駐地9km,省道S202穿境而過。幅員面積10.23km2,海拔460~520m,四季分明。萬樂村下轄6個村民小組,共有597戶2562人。建卡貧困戶153戶453人,低保戶50戶81人。2015年實現脫貧27戶67人,新增3戶11人,2016年計劃脫貧123戶375人,2017年計劃脫貧3戶11人,勞動力1176人(其中外出務工勞動力700余人)。老百姓主要以傳統的種養殖業和外出務工收入為來源,2014年人均年收入4370元,低于全鎮平均水平。近年來,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和地理優勢,大力發展水果產業(三紅蜜柚、西瓜和青脆李)和養殖業(生豬和肉牛)。
1.2 項目區土地利用概況
根據2014年變更調查數據,萬樂村土地總面積1465.7884hm2,林地占比最大,為833.9512hm2,占村域面積的56.89%,其次是耕地,為496.2037hm2,占村域面積的33.85%,其中耕地在各個坡度級均有分布, 0~2°0.1155hm2,2~6°3.7888hm2,6~15°62.4297hm2,15~25°283.6091hm2,25°以上146.2606hm2。
1.3 項目實施情況
石柱縣萬朝鎮萬樂村土地整治項目建設內容包括整修3.5m寬田間道2570m。項目投資總金額為99.9293萬元,目前已完成竣工驗收。
2 數據來源
以石柱縣萬朝鎮萬樂村土地整治項目為評價對象,針對不同的數據來源采取不同的數據收集方式:工程施工數據采取現場檢驗和查閱項目規劃設計資料相結合的方式,相關管理和扶貧成效數據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調研對象包括項目業主單位、當地政府部門人員、村社干部和和項目區村民。該項目共收回有效問卷12份。
3 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模型構建
3.1 貧困村土地整治項目評價目標
貧困村土地整治項目成效是實施貧困村土地整治活動所獲得的相對于目標的有效性,這種有效性除了體現在貧困村土地整治項目產出的效益性、投入的經濟性、生產的效率性和資源配置的公平性上,更體現在扶貧成效上。因此將貧困村土地整治項目成效分為工程施工、項目管理和扶貧成效三部分,探討基于層次分析—模糊綜合評價法貧困村土地整治項目成效評價目標:①工程施工。工程施工主要評價工程單位在工程實施過程中是否按時保質保量完成。因此,工程施工的評價目標是工程數量、工程質量、投資執行情況以及按期完工情況。②項目管理。相關管理主要評價在既定管理體制下,項目管理過程中資金、規劃設計方案及相關制度情況等八個方面,因此,項目管理評價目標是資金規范使用、規劃設計方案科學合理、權屬調整到位、后期管護制度完善、執行五項制度、檔案資料管理完備、公眾滿意和公眾參與的執行情況。③扶貧成效。由于項目所在區是貧困村,所以扶貧成效主要評價項目在貧困村脫貧情況、貧困戶脫貧情況以及扶貧脫貧的可持續性。因此,扶貧成效評價目標是改善貧困村農業生產條件、惠及貧困村群眾、推進貧困村社會和諧、改善貧困戶生產生活條件和扶貧成效可持續性。
3.2 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模型構建
貧困村土地整治項目成效評價指標體系是一個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系統,多個互相作用、互相影響多個定性、定量指標組成。本文采用如圖2所示的模型進行貧困村土地整治項目成效的評價,指標的權重、量化融合和模型是利用指標體系評價首要考慮的問題。首先,綜合分析定量與定性評價指標設置指標權重,分別采用隸屬函數法和模糊統計法確定定量和定性指標的權重;其次,對定性評價指標進行定量化處理,由于各評價指標的性質和量綱存在著差異,還必須解決他們之間的融合問題;第三,構建以模糊綜合評價法為基礎的評價模型。將定性描述和定量計算進行有效地結合,將人為的主觀性判斷降到最低,將績效考核做到有理有據,提高考核的信度和效度。
3.2.1 指標體系構建和權重確定。貧困村土地整理項目成效評價是指運用一定的技術方法,采用特定指標體系,依據統一評價標準,按照一定的程序,通過定量、定性對比分析,對業績和效益做出客觀、標準的綜合判斷,真實反映現時狀況,預測未來發展的現代管理控制系統。從貧困村土地整理項目成效評價目標出發,根據指標選取的科學性、系統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則,構建了三級貧困村土地整理項目成效評價指標體系,主要包括工程施工數量、質量和預算執行情況,項目管理“五制”執行情況和扶貧成效三級(具體如表1所示)。
當成效評價指標體系確立之后,項目組向市內專家發出問卷調查,根據指定的標度范圍對各指標間進行打分,從而建立判斷矩陣,然后利用和積法計算矩陣的最大特征向量,并進行一致性檢驗,從而確定各評價指標的權重。
3.2.2 基于模糊綜合評價法的項目評價模型建立。此次采用的模糊分析方法,建立的總體思路是綜合分析定量與定性評價指標,評價過程中先由層次分析法確定定量和定性指標的權重;然后對指標取值無量綱化,再對定量指標隸屬度的確定采用隸屬函數法,定性指標隸屬度的確定采用模糊統計法;最后綜合評判的結果由定量指標和定性指標的總得分計算。根據最大隸屬度原則,選取最大的評判指標bj,則與其相對應的評價集元素uj,即為對該評價項目的評判結果,項目成效好壞依據綜合評估分確定。
3.3 基于模糊綜合評價法項目成效評價
借鑒相關文獻中有關指標評價等級的說明,經過總結相關規范標準,以及經過實地調查和項目區踏勘、匯總分析與專家評價等方法確定評價指標的定級標準。結合貧困村土地整治項目自身的特點,篩選了定量指標評價等級標準。評價等級以“優”、“良”、 “中”、 “差”為標準。各定量指標的級別劃分見表2所示。
對確定的成效指標體系中的17個三級指標依次排列計算評價項目的定量指標效果值,并得到定量指標的模糊隸屬值,依表1所確定的權重,最終得到所有指標的綜合評定向量,求解過程如表3。
根據最大隸屬度原則,選取最大評判指標,則與其相對應的評價集元素為對該評價項目的評判結果。成效評價結果為“優”,綜合評價向量為0.5027。石柱縣萬朝鎮萬樂村土地整治項目成效評價模糊評價結果均為“優”,這與工程實施各相關單位以及當地群眾的評價基本一致,但bi = 0.5027,說明該項目“優”還有待于進一步提升。單項指標評價結果顯示,石柱縣萬朝鎮萬樂村土地整治項目成效評價指標中,工程施工整體表現優秀,4個指標均為“優”,組織管理整體表現“良”,8個指標中3個“優”、4個“良”和1個“差”,助推扶貧整體表現“良”,5個指標中2個“優”和3和“良”,說明項目在組織施工還需要進一步加強,特別是公眾參與方面,需要在項目選址、規劃設計、工程施工以及后期管護等各個方面全方位加強。
圖2 層次分析——模糊綜合評價法模型
4 結論
本文結合扶貧脫貧工作,基于層次分析法建立貧困村土地整治項目成效評價指標體系,并基于模糊綜合評價法構建了困村土地整治項目成效評價模型,對一般土地整治項目的成效評價體系進行了完善,為監督評價各類扶貧整治項目提供了另一種參考思路。
傳統土地整治項目績效評價法中,較少揭示單個指標的評價信息,而基于層次分析—模糊綜合評價法的評價方法不僅可以對貧困村土地整治項目進行總體、綜合評價,還能獲得每個指標的評價結果,從更加微觀和直觀的角度評價項目的效果,較為直接揭示貧困村整治項目在實施效果上存在的問題。
傳統土地整治項目績效評價側重于對項目管理、實施后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評價,沒有涉及扶貧問題。因此傳統評價無論是指標體系還是評價模型均不適于貧困村土地整治項目評價,而基于層次分析—模糊綜合評價法的評價方法不僅能從指標體系突出項目扶貧的重要性,還能從評價模型上突出評價方法的科學性。
[參考文獻]
[1] 薛思學,張克新,黃輝玲,等.土地整治項目績效評價研究[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12(1):28-30.
[2] 何西科,楊錦繡,冉彬.農村土地整治績效評價問題[J].財經科學,2011(7):92-99.
[3] 羅文斌,吳次芳,倪堯,等.基于農戶滿意度的土地整治項目績效評價及區域差異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23(8):68-74.
[4] 趙蕾. 土地整治項目績效評價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13.
[5] 吳九興,楊鋼橋. 農地整理項目的績效評價及其空間特征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2,21(9):1046-1051.
[6] 秦明周.耕地保護制度、績效與案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7] 羅文斌.中國土地整理項目績效評價、影響因素及其改善策略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1.
[8] 李裕.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公共項目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學,2010.
[9] 高喜珍.公共項目績效評價體系及績效實現機制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9.
[10] 陳光銀,等.表土剝離再利用工程績效評價—以重慶市三峽庫區貧困村土地整治項目為例[J].水土保持通報,2012(10):239 -243.
[11] 羅文斌,吳次芳,吳一洲.基于物元模型的土地整理項目績效評價方法與案例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1,20(11):1321 - 1326.
[12] 王煒,楊曉東,曾輝,等.土地整理綜合效益評價指標與方法[J].農業工程學報,2005,21(10):70-73.
[13] 吳瑩,金曉斌,周寅康.基于多級模糊綜合評價的土地整理項目后效益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應用[J].中國農學通報,2006,22(4):395-399.
[14] 李裕.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公共項目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