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梋
[摘 要]公司治理是微型金融行業在深入發展過程中必須面臨的一個挑戰,本文分析了微型金融機構的董事會、經理人和外部監管特征對其績效的影響,認為多樣化的規模適中的董事會最適合微型金融機構,經理人薪酬激勵機制對機構績效的影響有限,初創型微型金融機構的經理人-董事長二元性有助于提高機構績效,監管力度過強會降低其績效水平。
[關鍵詞]微型金融機構;公司治理;績效
[中圖分類號]F224 [文獻標識碼]A
根據世界銀行CGAP(Consultative Group to Assist the Poor)的定義,微型金融機構(microfinance institutions)是指為中低收入群體提供小額金融服務的金融機構。與傳統金融機構不同,微型金融機構有為中低收入群體提供金融服務和維持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雙重使命。微型金融機構能夠幫助窮人和小微企業拓寬融資渠道,平滑消費,構建資產組合并提高收入。因此,在全世界范圍內微型金融機構成為減少貧困和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金融力量。但是,微型金融機構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受制于其相互矛盾的雙重目標——為窮人提供金融服務的社會目標和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的財務目標,同時維持和平衡這兩個目標對于微型金融機構來說一個非常復雜的任務,對此微型金融行業將目光投向了公司治理,金融創新研究中心(CSFI)2008年的發布報告指出公司治理是微型金融行業在深入發展過程中必須面臨的一個挑戰,投資者、捐贈者和政府正在尋找有效的公司治理機制來保證微型金融機構充分利用稀缺的金融資源以提高績效水平,同時實現雙重目標。因此,本文將分析微型金融機構公司治理機制對績效的影響,試圖為微型金融機構改善公司治理水平從而提高其績效提供建議。
1 微型金融機構公司治理的重要性
公司治理雖然在管理學和公司金融領域是廣為人知并被深入研究的概念,但在微型金融領域中還是一個相對較新的概念,它首次出現在CGAP于1997發布的一份幫助發展中國家微型金融機構發展的文件中。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定義,公司治理包含公司的管理層、董事會、股東和其他利益相關者的一系列關系,還包含公司目標的設定、實現這些目標以及監督目標實施的組織結構,具體來說,公司治理關乎一個機構的運營和管理流程。
CSFI在2012年發布的對微型金融行業2008年至2012年間引發危機的事件的調查報告中將公司治理問題列為限制微型金融機構績效的主要問題之一。公司治理與雙重績效目標的問題就是如何提高微型金融機構運營效率從而有效地平衡看似矛盾的社會目標和財務目標最終改善微型金融機構發展前景的問題,良好的公司治理有助于微型金融機構制定合理的戰略決策,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從而提高機構績效。
2 微型金融機構董事會對績效的影響
由于微型金融機構資金來源的特殊性和復雜性,機構股權往往相對分散甚至會出現所有權主體缺失的情況,董事會成為微型機構公司治理中最為重要的一環,強有力的董事會有助于微型金融機構明確經營目標,制定有效的經營計劃,改進戰略方向并監督戰略目標的實現。董事會通常由三種人構成,第一種是獨立董事,獨立董事與微型金融機構沒有利益關系,可以幫助機構做出公正理性的決策,而且獨立董事往往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可以有效監督經理人的行為并為機構提供專業科學的建議;第二種是與機構有利益關系的內部人員,例如員工,該類董事可以為其他董事會成員提供更多的內部經營信息,能夠降低董事會和管理層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第三種是與機構有利益關系的外部人員,例如捐贈者、投資人、債權人,該類董事會注重監督管理者的行為以保證資金被合理使用,他們還可以為微型金融機構提供更多融資信息以幫助其拓寬融資渠道,從而提高機構的可持續經營能力。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一個多元化的董事會具有更強的監督和管理能力,因此鼓勵微型金融機構組建一個多元化的董事會。
董事會的治理職能可以分為兩個部分:資源支持職能和監督職能。根據資源依賴理論,大規模的董事會可以為機構帶來更多資源,例如可以將機構與更多內外部的利益相關者聯系起來。但是根據代理理論董事會規模過大不利于一致意見的達成,因為董事會成員的搭便車行為、董事會成員之間的利益沖突問題會更突出,導致董事會很容易被經理人控制從而弱化其監督職能。
董事會的多樣性和規模并不能完全體現董事會的監督管理能力,董事會也可能會由于成員沒有像公司章程所規定的那樣規律地舉行會議變得低效。董事會會議次數也很重要,它代表了董事會成員為機構發展投入的時間與精力,也反映了機構決策制定的效率。一般認為相對頻繁的董事會會議能增強董事會成員在戰略決策制定中的參與度從而提高機構績效,但是過于頻繁地舉行會議也會增加機構決策成本,最終降低機構績效。
3 微型金融機構經理人對績效的影響
對經理人員的激勵與監督是現代公司制企業代理問題中的關鍵問題,在微型金融領域對經理人進行薪酬激勵與提高機構績效關聯度不高。一方面,微型金融機構具有復雜的雙重目標,經理人必須同時考慮客戶的福利以及微型金融機構的盈利能力,雙重目標的存在使得微型金融機構難以形成合理的激勵標準,還會牽制經理人員的精力,董事會成為更重要的治理機制;另一方面,微型金融行業中的經理人尤其是非政府組織的經理人,不同于其他行業中典型的逐利型經理人,他們是被社會使命所驅動的“積極的代理人”,有不同于其他行業經理人的內生激勵動機,這種內生激勵型經理人對高薪激勵的需要更低。但是經理人的金融行業從業經驗可以提高機構資金利用效率從而提高機構績效,因此微型金融機構應該更注重對經理人業務技能的培養。
在微型金融這一新興行業中創始人經理人是普遍存在且重要的,他們往往同時兼任董事長,這種經理人-董事長二元性可以提高機構的決策效率,例如經理人可以利用他們的權力在其雙重目標之間做出明確權衡,即決定機構是否更關注其中某一個目標。經理人-董事長二元性也可以減少機構代理成本從而改善績效。但是從長期來看經理人和董事長應該分離以限制經理人的逆向選擇行為。
4 微型金融機構外部監管對績效的影響
監管是公司治理中重要的外部治理機制,對微型金融機構的監管可分為非審慎監管和審慎監管。非審慎監管要求微型金融機構在監管框架內發展,監管重點在于規范機構經營流程,因此非審慎監管可能有助于提高機構績效。部分可以吸收公共存款的微型金融機構會受到更加嚴格的審慎監管,審慎監管會對微型金融機構的流動性、資本充足率和信息披露提出要求。微型金融機構應對審慎監管的成本會比傳統的金融機構的成本更高,監管成本具有規模效應,微型金融機構的資產規模小,因此會有更高的平均成本;其次,微型金融機構需要從外部雇用專業的技術類服務人員來滿足監管要求,例如雇用審計人員,這類人員在每個微型金融機構的服務時間很短但是成本很高。最后,嚴格的外部監管還會降低機構社會目標績效,微型金融機構提供的服務內在地包含為大量客戶提供小額金融服務,每筆服務的成本相對更高,因此需要更高的利率來覆蓋成本,任何使微型金融機構成本上升的因素都可能迫使微型金融機構要么提高貸款利率要么提高貸款額度來維持相同的盈利水平,不管采取哪種措施都會排除部分潛在的客戶。
5 結論與建議
與傳統金融機構不同,微型金融機構股權主體往往不明晰,董事會在微型金融機構公司治理中最為關鍵,一個多樣化的規模適中的董事會可能最合適微型金融機構,同時微型金融機構應該注意協調不同董事之間的利益沖突并按照公司章程規律地舉行董事會會議。其次,微型金融機構對經理人進行薪酬激勵對提高機構績效作用有限,對經理人的業務技能培養更加重要,初創型微型金融機構的創始經理人與董事長的二元性有助于提高機構績效,但從長遠來看應該將經理人和董事長的職能分離。最后,對微型金融機構進行適度的監管可以督促其規范業務流程從而提高績效水平,但是過于嚴格的監管會大幅提高微型金融機構的經營成本從而降低其績效水平。
[參考文獻]
[1] Mersland R, Str?m R. Performance and governance in microfinance institutions[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2009(04).
[2] Tchuigoua H T.Determinants of the governance quality of microfinance institutions[J].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 Finance,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