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寧
[摘 要]保護性耕作技術主要針對旱區缺雨少水,土地貧瘠、大量蒸發、產量低卻不穩、嚴重水土流失等會降低農作物產量,影響農業可持續發展下出現的一種用于保水保土、增產增收的新型耕作模式。在大力發展農業現代化的21世紀,加強對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應用有時代意義。而本文則結合實際,對如何做好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工作給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思考
[中圖分類號]S345 [文獻標識碼]A
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技術主要以水土保護為目標,依靠少耕、免耕、作物桔梗覆蓋地表等技術性手段,將土壤耕作次數減少到最低,避免土壤遭受風蝕、水蝕,增強土壤蓄水保墑能力,控制成本,提高作物產量,使效益增加。保護性耕作技術在農作物種植中的大力推廣,可使土壤耕作性能得到最大化改善,增強土壤有機質含量,使土壤貯水能力與抗旱能力均提高;同時,還能使土壤團粒結構得到保護,緩解水土流失。因而,進一步認識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技術體系,了解技術的推廣應用要點很有必要。
1 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技術
1.1 秸稈殘茬處理技術
秸稈殘茬處理即通過機械作業切碎作物根茬,目的在于提升播種機的通過性與播種質量,且依靠根茬本身的有機養分來使土壤有機質增多,達到培肥地力的效果。根茬切碎后,地表下約8-10cm土在受到程度不同的松動與攪碎,土壤通透性增強,地溫升高,緩解了土壤里水分的蒸發,實現了出水保墑,更利于后續種床準備作業的開展。
1.2 免少耕播種技術
開展保護性耕作的一項重要技術即機械化免少耕播種技術。免耕播種即依靠免耕播種機將種子與肥料同時播撒于被秸稈覆蓋的土壤內,一次性完成施肥、播種、覆土等作業流程,減少耕作次數,提高作物產量的現代化技術。
1.3 機械深松技術
深松的目的是保持土壤疏松,打破犁底層,提高降水入滲速度與數量。深松方式包括全方位深松與局部深松兩類。局部深松則用單柱、鑿形鏟式深松機完成深松作業,深松深度約23-35cm。全方位深松主要應用倒V型全方位深松機,結合不同土壤條件完成對應的深松作業,深松深度以35-50cm為宜。深松的時間為播種前至桔梗處理后,土壤含水率已在15%-22%之間,通常間隔2-4年深松1次。
1.4 機械雜草及病蟲害控制技術
為避免覆蓋田塊的農作物在生長期間不受病蟲害的影響,可選用化學藥物進行病蟲草害的防治,還可借助淺松與耙地等作業完成機械除草。化學除草包括播種前、播種后出苗前與出苗后快速生長三個時期,作物生長期間可應用除草劑進行雜草的殺滅。作物病蟲害防治主要是在播種前用化學藥品對種子進行包衣或作拌藥處理,該做法在苗期作物病蟲害防治上效果佳;作物生長期可結合病蟲害嚴重程度給予藥物防治。植保機具的選擇,應根據農村實際,以小型為主,選擇噴霧機具、噴粉機具與超低量噴霧機具三類。
2 機械性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應用要點
2.1 典型示范帶頭,由點至面推廣
需選擇對機械性保護耕作技術感興趣的農機戶作建構示范點,規范操作技術。早期給予小地塊、多技術體系的試驗示范,且及時對比總結,使廣大群眾清楚看到保護性耕作的實施效果,促使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從政府的推行轉變成農民的自覺行動。當示范區、示范點推廣獲得成效后再在全縣或全市大面積快速推廣。
2.2 加強人才培訓,做好技術服務
利用培訓,使基層農機技術推廣人員掌握大量專業性保護性耕作技術要點,了解技術推廣方法,用以幫助與教育農民提高技術認識程度與機具操作水平。技術指導人員需進村入戶,到田間地頭、到農作物種植現場指導與提供服務,為農民進行相關操作技術要點、農業理論知識、熱點經濟知識等的講述,倡導機手與農戶本著誠實守信原則相互合作,使現代化耕作技術得到有效利用。同時,可定期邀請相關專家開展講座,深入一線,解決技術推廣中的各種難題。
2.3 明確分工,完善農機服務體系建設
完善的農機服務體系是實現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的基礎與力量支撐,需在短期內形成以農機重點工程建設、農機維護、常規農機作業、教育培訓、農機科技推廣、組織服務等為主的,以縣、市級農機機構為龍頭的,以鄉鎮農機服務站作輔助、以農機專業合作社為領頭羊的推廣隊伍,明確分工,建構完善的農機社會服務體系,實現技術推廣。
2.4 加大補貼力度、為推廣保駕護航
資金投入上,需制定并完善穩定的投入保障機制,通過國家政府、農民個人與集體等多渠道、多層次、多方位資金籌集,對購買保護性耕作機械的農戶給予累加補貼,緩解農民購機負擔;對采用免耕播種作業的農機手,根據作業面積作相應數額的補貼,提高農機戶的農機使用熱情。而在資金使用上,需建立專戶,做到專款專用,保證每一分錢都能用到刀刃上,確保資金發揮最大價值。
總的來說,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應用,可促農業生產成本減少,還能提高土壤內生物多樣性,增強農作物產量,在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中意義重大。但該技術的推廣需根據本地區農業種植類型、氣候條件、土壤結構等選擇最適宜的技術體系,達到提高農作物產量的目的,實現農業現代化。
[參考文獻]
[1] 李明,高林明,任登旺.推廣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技術勢在必行[J].農機使用與維修,2016(01).
[2] 孟憲文,李艷麗,趙麗華.大力推廣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意義和策略[J].農機使用與維修,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