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娜
[摘 要]綠色發展是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雙贏的最佳方式,是建設循環經濟的切入點。如何把綠色發展放在突出位置,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轉變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用發展的思路從根本上解決六盤水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面臨的資源約束和環境壓力,還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創新。
[關鍵詞]六盤水市;循環經濟;發展研究;綠色發展;現狀
[中圖分類號]F832.7 [文獻標識碼]A
五年來,我市聚焦聚力生態文明戰略任務,綠色理念深入人心。堅持以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為引領,加快推動綠色發展。大力實施“綠色六盤水”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完成營造林面積336.59萬畝,治理石漠化301.7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到52.77%。五年來,我市大力實施環境污染治理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和“十二件環保實事”,建成19個城鎮污水處理廠,全市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96.4%,制定實施了《六盤水市水城河保護條例》。
未來五年,我市將科學統籌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著力構建綠色崛起的生態文明體系。堅持生態優先,推動綠色發展,努力實現百姓富與生態美的有機統一。加快發展綠色經濟,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提高綠色經濟占比;加快建造綠色家園,大力推進山水城市、綠色小鎮、美麗鄉村、和諧社區建設;加快完善綠色制度,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改革;加快筑牢綠色屏障,大力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石漠化綜合治理等重點生態工程;加快培育綠色文化,積極倡導綠色生活方式,提高全民綠色意識。
1 六盤水市農業方面大力實踐綠色發展,發展循環經濟實踐
農業方面,六盤水積極探索“三變”改革新模式,加快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機制改革,推動經濟向綠色發展,努力培植后發優勢,用一連串堅實有力的綠色足跡,全力寫好“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篇大文章。
建立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體系。圍繞打造“喀斯特山地特色農業示范區”目標,全面實施農業特色產業“3155”工程,加快發展彌你紅、刺梨、茶葉、軟籽石榴等特色產業,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推動農業產業“接二連三”,打造全鏈條、全循環、高質量、高效益的農業產業化集群,有力促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并依托現有的農業循環經濟產業基礎,規劃建設了六盤水郎岱現代高效農業扶貧產業示范園、鐘山區都市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盤縣娘娘山高原濕地生態農業示范園等25個農業產業園,全力打造農業循環經濟體系,初步構建了“綠色種植—農產品精深加工—全混飼料—生態化規模養殖—規模化沼氣—有機肥料—綠色種植”的循環農業產業鏈。
實踐表明,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并非不可調和,關鍵是要有科學發展、綠色發展的思路。“三變”改革在涼都大地激起了滾滾潮流,激活了城鄉存量資產、自然資源、人力資本,促進了農業生產增效、農民生活增收、農村生態增值。生態做成了產業,產業做成了生態,涼都大地上,郁郁蔥蔥的綠水青山正變成了源源不斷的金山銀山。脫貧攻堅、同步小康的路上,六盤水走出了一條綠色轉型發展的新路徑。
2 六盤水市工業方面大力實踐綠色發展,發展循環經濟實踐
工業方面,六盤水市循環經濟蓬勃發展,在轉型升級的道路上邁出重大步伐,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
2012年到2016年,六盤水煤炭資源就地轉化率分別為45%、47%、60%、 70% 、 80%;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從2012年的52.3%提升至2015年的68%;三次產業結構從2012年的5.9:61.1:33變成2016年的9.6: 50.2: 40.2,工業比重逐步下滑,“一煤獨大”的局面逐步改變,形成立足煤、做足煤、不唯煤的產業格局。如表1:
六盤水按照“立足煤、做足煤、不唯煤”的要求,不斷加大技術改造力度,淘汰低端、提升中端、發展高端,推動循環經濟加快發展,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進一步創新推進煤電體制機制改革,構建煤電協同、水火互濟的能源保障體系,用煤電優勢疊加各類產業優勢,催生新動能,形成新業態。大力發展非常規天然氣、地熱等清潔能源、新能源,加快光伏發電、垃圾發電發展步伐,形成多輪驅動、低碳綠色的綜合能源體系,以能源結構優化促進工業轉型升級。同時加快推進“中國制造2025”涼都行動計劃,大力發展現代裝備制造業,提升自主設計水平和系統集成能力。
隨著六盤水市經濟的不斷轉型,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建立了工業循環經濟產業體系,在進一步夯實傳統產業基礎上,全面加快產業轉型升級。黔桂電廠“上大壓小”工程全面建成正式運行;華潤六枝電廠、六枝路喜循環經濟、盤北低熱值煤電廠等一批低熱值煤電廠及風電項目加快推進;盤縣黔桂天能焦化煤電化循環經濟園區及苯加氫項目建成投產……煤電鋼傳統產業占工業比重從2014年的97%下降到2015年的82.75%。同時,在工業園區的規劃和建設中融入循環經濟理念,合理規劃園區內的資源流和能源流,整合園區各種要素,建立園區產業代謝和共生關系,通過廢物交換、循環利用、清潔生產等手段,初步形成了較完整的生態工業產業鏈(網)。截至2016年,在六盤水已初步形成了“煤—焦—鋼—建材”“煤—電—化—建材”、“煤—電—鋁—鋁加工”等多產業集約復合的循環工業產業鏈,促進了產業生態化。
資源的循環利用,改善了環境,市區空氣優良天數增加,昔日“煤都”再也不是“傻大黑粗”的形象。“春踩水城春綠,夏來花海漫步,秋看杏黃果熟,冬在雪上飛舞”,今日的涼都四季皆景,成為了人們旅游、投資、興業、居住的熱土。
3 六盤水市循環型服務業及社會層面大力實踐綠色發展,發展循環經濟實踐
循環型服務業及社會層面。一方面,堅持以重點突破帶動全局,大力發展以旅游業和金融業為龍頭的現代服務業,全力打造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通過發展以旅游業為龍頭的現代服務業,圍繞建設“國際標準旅游休閑度假城市”目標,成功打造玉舍森林公園滑雪場、夜郎牂牁江等一批旅游景區,夏季避暑、冬季滑雪的特色旅游品牌得到廣泛認可。進一步加快發展電子商務、商貿物流、健康養生、文化創意、體育健身、服務外包、通用航空等現代服務業,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轉變、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化發展。另一方面,搶抓新舊動能轉換機遇,放寬政策、放開市場、放活主體,完善科技創新服務和眾創空間等創業孵化體系,建設一批“雙創”基地,發展一批科技創新型小微企業,培育一批創新型企業家、技術專家和創客團隊。同時,積極探索城鎮生活垃圾收集與利用體系建設,籌劃建設六盤水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積極推進廢舊資源開發建設,探索構建靜脈產業與動脈產業有機結合的循環發展格局,建設資源節約型社區,推進城市集中供熱進程。
“三次產業互動、新舊動能轉換、城鄉經濟相容”。六盤水市近幾年大力實踐綠色發展,探索循環經濟、農業、工業、服務業全面啟動,形成六盤水市循環型生產方式和流通方式,全面普及綠色消費模式,構建濃厚的綠色循環文化氛圍,建立健全全社會層面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同時,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一場以新能源、新材料、大健康醫藥、特色輕工業等為重點的經濟建設熱潮正在蓬勃興起,在國內資源型城市中樹立起一個成功“轉身”的典型和“范本”。
4 結語
綠色是大自然的特征顏色,是生機活力和生命健康的體現,蘊含著經濟與生態的良性循環,是社會文明的現代標志。我們對六盤水市循環經濟以及綠色發展的實踐現狀進行分析,對我們六盤水建成自然生態系統良性循環,資源合理充分利用,綠色經濟增色明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發展地區,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楊鑫,宮小淇.少數民族環境惡劣地區的綠色產業發展———以石山地區為例[J].知識經濟,2014(22).
[2] 鐘利那.貴州省綠色經濟與小康建設同步發展戰略[J].經貿實踐,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