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超
[摘 要]傳統的農村集體經濟是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產物。本文基于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背景,在分析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深入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有效實現形式,以期為進一步深化農村集體經濟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隨著人民公社制度的土崩瓦解,農村集體經濟在職能、實現方式、路徑選擇等層面均發生了顛覆性變化。這也使得集體經濟組織與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兩者相互整合交融,并逐漸形成一種新集合體——“土地集體所有,農戶承包經營”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然而,在這一基本經營制度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委員會、村黨支部三個主體間的功能具有相似性,職能重疊現象普遍。基于此,中央“一號文件”中多次明確提及大力推動農村集體經濟改革。2016年,國務院發布《關于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要求進一步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壯大集體經濟。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利用多種途徑發展集體經濟。在全面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農村經濟發展心動能的新階段,探討鄉村振興視角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1 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現狀分析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先后經歷了“產生—發展—調整—完善”的發展階段。1979年以后,依托于集體所有制鄉鎮企業的發展,農村集體經濟進入快速發展階段。諸位學者總結出“蘇南模式”“諸城模式”等結合當地現實情況的集體經濟發展模式。90年代中期,隨著鄉鎮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全面深化,不少地區開始實施社區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制,這是農村集體所有制改革的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舉措。近年來,部分地區逐漸改變過去依托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集體企業的模式,深化集體物業改革,積極推動土地流轉,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然而,農村集體經濟整體上發展的不平衡性、力量薄弱、作用發揮受限等弊端逐漸暴露,農村公共物品供給乏力。進一步發展和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探索農村集體經濟有效實現的路徑選擇是有效化解農業農村社會經濟矛盾的必由之路。
2 鄉村振興視角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
探尋農村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形式是一項系統工程。我國集體經濟有中心城區、郊區、農區三種發展形態,也具有發達地區、后發地區兩種地域分布形態,發展組織形式也具有多樣性。各個區域的特殊性也使得任何一種發展模式都無法照搬,探討農村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途徑需要與時俱進并逐步深化,
2.1 改革城鄉“二元”體制,完善城鄉統籌供給體制
推動農業園區建設、強化集體經濟社會服務功能是政府主導型農村集體經濟的有效實現形式。城鄉“二元”體制是城鄉公共產品供給不均衡的根源所在,也是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阻礙。要優化城鄉公共產品供給機制,首要任務是改革城鄉“二元”體制,統籌城鄉發展,逐步縮小城鄉公共產品供給差別。政府應發揮主體性作用,加大對農村地區的扶持,均衡城鄉公共產品供給數量、質量,合理配置城鄉公共產品。通過改革逐步廢除城鄉二元體制,改革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實現城鄉居民的平等。大力扶持農業經濟的發展,發展農村電商,推動農業現代化,消除工農“剪刀差”。與此同時,拓寬農民對農村公共產品需求意愿的表達渠道,調動農民參與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決策的積極性,建立健全城鄉一體化的土地、就業、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體系。
2.2 鼓勵多主體共同參與農村集體經濟建設
完善契約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有效實現形式的關鍵在于培育市場主體的契約觀。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于現階段的基本國情,農村集體經濟建設中政府應該而且必須發揮主導作用。政府應提升社會責任感,建設服務型政府。但政府的財政資金有限,無法提供所有的農村集體經濟建設支出費用,若僅由政府主導農村集體經濟建設,則會導致效率低下,無法達到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最優。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積極作用,通過市場途徑與方式,鼓勵多主體共同參與農村集體經濟建設,充分調動各項非營利組織的積極性。與此同時,鼓勵村民自治組織或合作組織(集體)參與到農村集體經濟建設的供給決策過程中去。
2.3 改革決策機制,變決策主導為需求主導
農村集體經濟建設必須符合服務群體的公共利益。農村集體經濟必須服務或增加農民的利益為目標,變“供給主導”為“需求主導”,打破原有政府人員的制定政策壟斷權,解決好決策權配置問題,建立“由下而上”的需求信息傳輸機制和民主集中相結合的決策機制,在供給信息收集和決策過程中讓農民參與,賦予他們參與權,建立一種反映農民真實需求的表述機制,并在尊重農民意愿基礎上,鼓勵農民參與決策制定過程。農民在參與決策過程中可以廣泛收集政策利益主體的各種豐富的需求信息,使制定的政策更體現農民群眾的需求和利益,也能使政策在制定過程中公開化、透明化,保證決策的可行性、公平性、公益性和科學性,形成政府與農民共同決策模式。
3 結語
在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背景,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的有效形式是一項深遠的任務,沒有一成不變的普適性發展模式,需要不斷結合地區發展的實際,改革城鄉“二元”體制,完善城鄉統籌供給體制;鼓勵多主體共同參與農村集體經濟建設;改革決策機制,變決策主導為需求主導。
[參考文獻]
[1] 洪猛,黃詩義.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有效實現形式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03).
[2] 韓松.論城鄉統籌發展與農村集體經濟有效實現[J].河南社會科學,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