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晶晶
【摘要】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主要有“理解”“運用”“思維”“審美”四個維度。語文學科該如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急需解
決的問題。作為語文教學的“指揮棒”,江蘇省2016年高考文學類文本閱讀題《會明》第15題值得一線教師思考。
【關鍵詞】核心素養;語文學科 ;高考試題;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何謂核心素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認識。陳先云理事長在“全國第二次語文教學研討會”上指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四大清單,即“理解”“運用”“思維”“審美”四個維度。他認為語文核心素養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形成的。素養的形成過程,主要是學得的過程,學得過程不是一次能夠完成,而是經過多次培養、反復訓練才能夠具備。這就需要我們思考這樣的問題:什么是訓練?訓練什么?怎么訓練?長期以來,行內對語文學科的訓練存在誤區,認為語文學科不同于數學,沒有唯一的答案,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主要靠讀、悟。至于怎么悟,悟出了什么,方法是否科學,結果是否合理,過程和方法的檢測,眾多教師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因而就產生了語文教學中的怪相,文本解讀眾生百態,模棱兩可。于是,2017年浙江卷《一種美味》中那條眼里閃著“詭異的光”的魚,讓青年作家鞏高峰百口莫辯。
須知,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但無論怎么解讀,哈姆萊特也只能是王子,而不是青蛙。正確解讀文本,不僅僅需要師生立足于文本,更需要正確的思維方式、良好的思維品質,才能對文本進行科學理性的二次構建,形成我們的精神殿堂。2016年的江蘇卷文學類閱讀《會明》中的第15題,問題的提問和答案的設置,便是一次完美的思維訓練,給一線教師指明了一條思維培養的科學可行之路。我們首先來看看《會明》原題:
15.文中多處寫到“插軍旗”,請說明這個細節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4分)
把思維過程逐一分解,我們可以得到如下流程圖:
步驟1:審題。提取題干關鍵詞:多次、“插軍旗”、細節在全文中的作用。
步驟2:信息再處理。多次——位置;插軍旗——情節;全文作用——整體考慮。
步驟3:信息整合。小說情節的作用。
以上步驟,體現的是思維的準確性和深刻性(思維精度方面的特征)、條理性和清晰性(思維邏輯規范方面的特征),要求學生全面審題,正確思考,精準定位。
步驟4:查找原文,深度分析。
第①自然段:旗在會明身上謹謹慎慎地纏裹著,他忘不了蔡 鍔都督說過,插到堡上去那一句話。
第②自然段:這十年來的紀錄是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聰 明人的官。這一次,三十三連被調到黃州前線,會明老早就編好了繩子、鐵飯碗、成束的草煙,都預備得完完全全。他算定這熱鬧快來了……
第③自然段:駐到前線三天,一切卻無動靜。這事情仿佛和 自己太有關系了,他成天總想念到這件事。
第⑤自然段:他隨后做的事是把腰間纏的小小三角旗取了下 來。看,這個!看的人露出吃驚的神氣,他得意了。“看,這是 他送我們的,他說:‘嗨,勇敢點,插到那個地方去!你明白到 哪個地方去嗎?”聽的人自然是懦夫,他就慢慢地一面含煙管一 面說……
第⑦自然段:后來,和議的局勢成熟,照例約好各把軍隊撤 退……無仗可打,把旗插到堡子上便一時無從希望。
大致來看,全文提及“插軍旗”的地方大約5處,如果注意到思維的歸納整合能力的培養,我們會對散落的信息進行合并整理。其中第①②③⑤自然段是一類,即渴望插軍旗;第⑦自然段是另一類,即插軍旗無從希望。這樣的分類,本身就是對信息的深度加工,體現的是思維的深度。
按照小說的文體特征,情節的作用一般表現為對人物、對情節、對環境和對主旨這四方面的作用,考查學生思維的發散性。對照原文,我們不難看出,從人物作用這一角度,會明的心理已經發生了變化。而這一變化大有不同,卻又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對比,對比一般指是把具有明顯差異、矛盾和對立的雙方安排在一起,進行對照比較,要求雙方明顯對立。這里會明的心理由先前的“渴望插軍旗”到“無從希望”并不具有明顯差異,因此是反差,這里體現了思維的變通性。全文5次提及插軍旗,從情節角度上看,貫穿全篇。而小說的線索一般由物象或者人物充當,因而“插軍旗”只能貫穿全篇,卻不能成為線索。5次插軍旗中,第①②③自然段與第⑤自然段又構成結構上的前后呼應,體現了小說的整體性。
畫成圖表更能體現這一過程:①想插軍旗;②想插軍旗;③想插軍旗;⑤想插軍旗;⑦沒希望插軍旗。
組合1:①②③⑤/⑦,人物心理變化;組合2:①②③/⑤,結構前后呼應;組合3:①②③(開頭) ⑤(中間) ⑦(結尾), 情節貫穿全文。
這一道題區區4分,卻全面考查了學生思維的多個層面。因此,與其說是考查學生的語文閱讀,不如說是考查學生的思維品質。結合江蘇歷年高考不難看出,江蘇在各類題型中均表現出這種趨勢,那就是考查學生的思維。再如2013年江蘇省高考卷《論名聲》第17題:
17.我國古代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說法,請結合本文談談你的認識。(6分)。
按照《會明》第15題的思維訓練模式,我們再次把思維過程逐一分解:
步驟1:審題
提取題干關鍵詞:我國古代、立德、立功、立言、你的認識
步驟2:信息再處理
我國古代立德、我國古代立功、我國古代立言、你的認識
知識貯備:春秋時魯國大夫叔孫豹稱“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立德”,即樹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即為國為民建立功績;“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見的言論。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左傳》)
步驟3:信息整合
1.我國古代立德:樹立君子之德、圣人之德。
2.我國古代立功:建立功業。
3.我國古代立言:創立學說。
我國古代比較三者:我國古代認為,立德為上,立功優于立言。
步驟4:查找原文,深度分析
第②自然段:這類成就可分為立功、立言二種,立功、立言是通往名聲的兩條大道。
第③自然段:立功需要依賴機遇才能成功,因此得來的名聲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功業本身的價值,另一方面也的確是靠風云際會才能爆發出璀璨的火花。
第④自然段:立言的情形恰與立功相反。立言不依賴偶然的機遇,主要靠立言者的品格學問才可以長存不朽……在前面我已提過,功業留給人們的是回憶,而且很快就成為陳年舊物了;然而有價值的著作,除非有喪失的章頁,否則總是歷久彌新,永遠以初版的生動面目出現。
第⑤自然段:名聲實在僅是與他人相比較的結果,而且主要是品格方面的對比,所以,評價也就因時因人而異。……
叔本華比較三者:立言優于立功。強調品格的重要作用。
綜合比較,不難得出結論:我國古代認為,立功優于立言。叔本華認為:立言優于立功。都強調立德的首要作用。
維根斯坦認為:“語言是思維的產物。”語言首先是一種能力,其次才是知識。語言的發展與思維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答題的精準程度,很大程度上能夠反映學生的思維發展程度。因此,教師與其抱怨學生閱讀面窄、語感差,倒不如扎扎實實地指導學生學會思考、正確思考,從思維的各個層面訓練提升。如此,方能擺脫重復低效的訓練,真正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而這些高考題的設置,正是從高屋建瓴的層面,對一線教學進行前瞻遠見的指導。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誠不欺我。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