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子貞 蔡洋萍
[摘要]互聯網金融的興起與迅速發展,為解決我國金融扶貧工作過程中的困境創造了全新的發展契機。通過梳理我國現行農村金融扶貧現狀,進行互聯網金融在解決我國農村金融扶貧問題的SWOT分析,為進一步促進互聯網金融助力農村金融扶貧提出了:政府應當完善法律和監管體系,普及互聯網金融知識教育、完善農村地區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建設農村金融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推廣實施互聯網涉農保險、促進金融扶貧項目與農村互聯網電商密切合作等對策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農村金融;扶貧
[中圖分類號]F831.0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農村金融扶貧工作一直是中央政府工作關注的重點。2016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聯合多部門下發了《關于金融助推脫貧攻堅的實施意見》對新時期金融精準扶貧工作進行指導,并且明確提出要將新興金融業態納入扶貧政策,通過網絡等現代技術將扶貧脫貧精準落實納入了政府工作重點項目。我國金融扶貧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依然存在著農村貧困人口基數大,貧困戶分散化嚴重、農村扶貧工作的開展受時空限制等問題,脫貧成本日益增加,但是返貧率存在持續增加的現象。因此,我國現階段農村金融發展過程中存在哪些主要的問題、如何才能利用互聯網金融更好地促進農村地區金融扶貧,已經成為了全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值得我們進行深入探究。
1 我國農村互聯網金融扶貧現狀
按照每人每年2300元(2010年不變價)的農村貧困標準計算,截止2017年3月我國農村貧困人口4335萬人,比2012年減少5564萬人,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目前我國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依然存在著以下現狀:
1.1 互聯網覆蓋率低,金融業務不靈活
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在2017年12月發布的《互聯網發展趨勢》中報告指出:我國互聯網發展呈現明顯的不均衡狀態。網絡覆蓋方面,截止2017年6月,我國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34.0%,然而在城鎮地區這一指標高達69.4%。由此表明,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落后于城市地區約35個百分點。在互聯網應用方面,盡管農村地區與城市地區在即時通信使用率上只相差2個百分點,但是商務交易類、支付、新聞資訊等應用使用率方面差異較大。可見,由于我國廣大農村地區人口密度相對城市而言比較小,對金融業務的需求少,并且農村地區交通設施不便,農村地區建設金融機構所需成本大,然而利潤卻少,許多金融機構因此不愿意在農村地區開設金融服務網點,阻礙了互聯網金融的深入發展,互聯網金融扶貧業務的開展不夠靈活。
1.2 互聯網金融逐漸進軍農村地區發展
面對農村市場巨大的發展空間,互聯網電商巨頭阿里巴巴、京東、蘇寧等大舉進軍農村,通過農村淘寶,京東服務幫等形式,帶動農村電商的快速發展。《互聯網發展趨勢》報告顯示:阿里巴巴在500個縣建立28000個村點,并以電商為驅動加速農村物流布局,通過搭建菜鳥農村縣運營中心、村服務站逐步形成一張物流雙向網絡,目前已覆蓋3個村。螞蟻金服農村金融、京東的“京東貸”、小馬bank的“互聯網金融+線下平臺”等農村金融服務產品發展迅速,很大程度上滿足了農村市場小額金融服務需求,互聯網金融在農村地區對促進金融扶貧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
1.3 互聯網大數據驅動下的我國金融扶貧
互聯網的應用和大數據時代的來臨,為我國現階段農村金融扶貧提供了新的契機,其中螞蟻金融更是發揮了互聯網的大數據優勢。截至2007年9月底,螞蟻金服已經為6537萬“三農”用戶提供信用貸款服務,其中,服務了213.4萬家農村小微企業、農村個體工商戶和農村種養殖戶;為1.52億“三農”活躍用戶提供了互聯網保障保險服務。目前,螞蟻金服農村綜合金融服務已覆蓋全國816個國家級貧困縣,占所有國家級貧困縣數量的98%,幫助農村用戶積累信用,獲得信貸、支付、保險等綜合金融服務,以發展生產和生計。不得不說,我國在農村互聯網金融取得了一定成效,也為今后的互聯網金融扶貧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 我國現行農村金融扶貧存在的問題
2.1 相關法律法規不夠完善,內生性金融機構不足
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迅速,但是興起至今時間不長,因此,相關的法律法規仍然存在著很大的缺失。貧困地區的低收入群體是我國金融扶貧機構的主要對象,但是相對農業大戶來說,為這些低收入群體提供貸款的風險比較大,能夠獲取的收益也相應較小,并且農村金融機構的經營成本和服務成本也比城市地區高,很多金融機構不愿意從事農村金融業務的開展,導致農村金融機構運營點比較少。另外,相關法律法規的缺失、法律約束制度不完善等還會產生金融扶貧主體對象不明確、金融機構責任分攤不到位等問題,使得符合當地農村金融發展特色的內生性金融機構嚴重不足,甚至會出現農村金融扶貧機構自我定位偏離農業方向的現象。
2.2 農村地區金融機構單一,傳統金融扶貧精準度不夠
我國農村地區金融機構主要是農村信用合作社、小型涉農貸款公司、郵政儲蓄銀行等,主要為農村地區提供助學貸款、財政貼息、政府農業補貼等金融扶助,但是農村金融機構的貸款是自上而下的層層把關審批,審核流程復雜耗時長,并且大多數貸款都發放給了大型資金需求者,這些資金需求者都是大型的工廠或者農場主,農戶個體獲取貸款難,因此真正將貸款投入扶貧項目的金融機構較少。另外,銀行的抵押擔保制度仍然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間,并且金融扶貧的補貼信貸瞄準度差,政府金融扶貧劃撥的資金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質,容易產生尋租行為導致政府補貼、扶貧資金的發放不到位,不能精準地扶助貧困地區的資金需求者。
2.3 農村金融扶貧短期效果顯著,可持續性相對較差
傳統的金融扶貧主要是依靠中央或地方政府進行政策性干預,計劃調撥政府的扶貧基金、政策補貼等“一陣風”似的政府補貼、銀行貼息為主的金融扶貧。同時,盡管我國在近年來一直在推進農村金融扶貧工作,但是我國正規的金融體系中農村金融業務所占比重不斷萎縮,呈現出不增反減的現象。以政策性資金和銀行貼息為主的金融扶貧項目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的資金使用效率低下,政府扶貧資金項目沒有很好地落實扶貧項目的開發中,同時存在資金來源渠道單一的弊端,農村地區金融機構不多,自身經營能力有限,無法滿足農村地區的因突發自然災害產生的大量資金需求,一些農戶甚至會因此而返貧,導致我國金融扶貧的可持續性差。這主要是因為農村地區的資金“輸血”不足,需要引進外來金融機構的扶持以保證源源不斷的資金供應,才能提升農村地區自身的“造血”能力。
2.4 傳統金融貧困地區融資難,融資渠道單一且效率低
傳統的農村融資需要通過實體經營銀行進行業務辦理,但是某些貧困的農村地區銀行的營業服務網點都相對稀少,地區經濟不發達,貸款利息收取高,要獲得籌融資貸款渠道需要花費大量人力、時間、交通運輸等相關方面的成本。另外,某些農村地區銀行征信體系不健全,需要農村地區融資者提供貸款抵押擔保品,這在某種程度上給原本資金或有價值的物品儲備較少的農村居民帶來了一定的阻礙。同時,農村地區銀行發放貸款的審核工作進展慢,造成農村居民籌資時間過長影響其收益。以上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農村地區的籌融資貸款的速度與規模,導致農村金融發達程度低。
3 互聯網助力金融扶貧發展的SWOT分析
3.1 優勢(Strength)分析
3.1.1 大數據精準定位,提高資金配置效率。農村地區征信體系不健全,銀行與貸款者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的風險因素,無法準確把握貸款者的資信狀況。同時,資金需求方常常因信息不對稱而造成金融扶貧工作無法實現精準和普惠,導致融資成交受阻。而在互聯網金融背景下,資金供需方均可通過互聯網搭建的P2P平臺和大數據,以較低的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快速便捷地獲得雙方所需的信息,進而在短時間內了解資金供需雙方的需求,促使雙方短時間內達成交易,提高資金的配置效率。因此,與傳統金融機構相比,互聯網金融在緩解金融市場信息不對稱上更有優勢,有利于推動金融扶貧工作的開展。
3.1.2 互聯網金融成本低,大數據有利于風險控制。互聯網金融可以通過網絡終端進行,不需要建立大量的配套設施和配備專業的金融從業人員,因此相對于傳統金融而言,其運營成本低,并且互聯網金融在“大數據”的基礎上所建立的個人征信系統具有信息搜索成本低、信息質量更高、信用評級結果更客觀等方面的優勢。互聯網金融機構或組織可以利用大數據分析客戶融資和投資、借貸款規模與線上和線下的借貸及交易行為得出析客戶的資信狀況,將貸款發放給那些資信優良的借款者,減少客戶違約事件的發生,降低借貸風險。從而降低金融系統的系統性風險,有利于促進農村地區金融扶貧進展。
3.1.3 利于發揮長尾效應,同時兼顧普惠金融。傳統的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目標下,農村地區的小規模的融資收益甚微,因此更愿意將貸款發放給大客戶,使得農村地區獲得銀行貸款相對較難。互聯網金融具有邊際成本降低和邊際收益遞增的優勢,其運營模式在風險識別、信息篩選和銷售購買渠道等方面均可實現對“長尾”融資與投資的支持,滿足“長尾”(小微型農業合作組織和農戶)融資與投資需求。互聯網具有天然的普惠屬性,而扶貧是普惠的意義所在。充分發揮互聯網長尾優勢可以真正做到將周邊分散化的農戶個體納入金融扶貧工作范圍內,幫助農村地區中小規模農業生產實現增收脫貧,更大程度地推進農村地區普惠金融發展。
3.2 劣勢(Weakness)分析
3.2.1 農村居民對互聯網的認識程度和使用程度低。2013年是互聯網金融元年,截至2017年,已經有4年的發展歷史,但是農村地區居民由于受教育水平普遍較低,對互聯網金融產品的認識程度和接受度較低。而且,農村地區經濟能力不強,大多數農民都是風險規避者,因此他們對互聯網金融的安全性持懷疑態度,相比于第三方支付平臺、P2P網貸等互聯網金融服務模式,農村地區的居民更傾向于接受面對面付款交貨、簽訂投融資合同等傳統的金融服務模式,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互聯網金融扶貧的開展。
3.2.2 農村地區貧困人口基數大,經濟來源單一。截至2017年3月,我國國家級貧困縣592個,中部地區217個,西部地區375個,民族八省區232個,主要分布在云南(73個)貴州(50個)、陜西(50個)、甘肅(43個)等21個省,全國貧困人口數量和覆蓋面積也由2010年的2688萬人擴大至1.28億人,占農村總人口的13.4%,貧困地區分布范圍廣,人口基數大。盡管我國近年來互聯網金融迅速發展,但是互聯網的監管仍然不夠完善,互聯網金融監管要覆蓋全國范圍內的貧困人口,這在很大程度上給金融機構帶來了壓力,監管難度大,其所蘊含的各種金融風險也會相應地增加。另外,農村居民本身金融能力弱,對資金周轉和使用缺乏專業人才的指導,經濟來源單一,一旦資金產生周轉問題,隨之而來的是產業鏈某一個或多個環節的斷裂,影響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和金融扶貧的效果。
3.3 機遇(Opportunity)分析
3.3.1 國家政府大力支持,互聯網金融發展迅速。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新動能的若干意見》不僅規定了有關傳統金融機構創新的幾個方面,同時還提出了要求借助互聯網技術來加強金融服務,文件明確指出:鼓勵金融機構積極利用互聯網技術,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小額存貸款、支付結算和保險等金融服務。如今,互聯網金融基礎設施已經逐步深入到農村基層,發展農村各類經濟、扶助農民脫貧致富等都需要有“互聯網+金融創新”的形式來予以支持和推動。國家政府大力支持,更是有助于互聯網金融在金融扶貧中作用的發揮。
3.3.2 傳統金融機構積極進行互聯網金融創新。面對互聯網金融創新的浪潮,我國傳統商業銀行逐步認識到自身各個體系和平臺之間分散化的特點,由傳統金融機構掀起了一波金融互聯網創新潮流。現在多家商業銀行汲取了以BAT(即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為代表通過構建互聯網產業生態體系進行互聯網金融創新的經驗,也逐漸開始構建以商業銀行為主導,利用互聯網移動終端提供快速便捷金融服務的創新型服務模式,將傳統商業銀行的存貸款匯兌業務和迅速發展的理財產品業務靈活地整合在體系之中。例如,中行廣東省分行構建了“中銀開放平臺”金融生態圈,在這個平臺之上、該分行陸續開發了“移動管家”、“金融易管家”、“網絡通寶”等多款手機APP應用,并且創辦了“中國銀行為銀行”公眾號,客戶可輕松獲取理財產品購買、交易即時通知等服務。目前傳統金融機構正積極進行金融創新,為互聯網金融助力農村金融扶貧帶來了發展機遇。
3.3.3 以BAT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積極參與農村金融扶貧。目前,農村金融扶貧是中央政府的一項政治任務,同時以BAT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也在努力推進金融扶貧。截止到2016年9月阿里巴巴村淘共覆蓋全國的29省300多個縣的近1.8萬村點,有近2萬農村淘寶合伙人和淘幫手。村淘的這種下沉,給其他業務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借助村淘體系,螞蟻金服面向三農(農業、農村、農民)的金融服務業得到了巨大的本地化支持,從線上貸款模式逐漸走向“線上+線下熟人”模式。在村淘覆蓋的地區中,截止2016年6月底,已經有25省250縣近6000個村點可以開展農村貸款業務。螞蟻金服累計服務超過2200萬三農用戶,累計提供了約2800億元資金。互聯網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為農村金融扶貧提供了互聯網金融新動力。
3.4 威脅(Threat)分析
3.4.1 不可抗力因素可能導致農作物大幅減產。自然界中的不可抗力因素如泥石流、臺風、洪水、干旱等會對農業地區的農作物生產造成巨大危害,這些自然因素是農村偏遠地區農戶難以預測的,因而農村地區普通農戶對風險采取的防范措施不足,并且事后的補救措施不到位。再者,農村地區農業生產大多呈現分散化、小規模等特點,災區的重建工作展開受地理位置、經濟條件等的限制,導致農村經濟的可持續性差。
3.4.2 我國互聯網金融法律法規制度不夠完善。盡管我國中央政府積極推進互聯網金融助力能存地區的金融扶貧,但是我國的互聯網金融作為一門新興的金融創新形式依然沒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作為保障,農村地區的精準扶貧工作也需要一套健全的法律機制。但我國互聯網詐騙等事件頻發,農村地區的勞動人民受教育程度低,他們對互聯網金融風險辨別能力相對較弱,這在一定程度上將會使人們產生對互聯網金融安全問題的質疑,威脅到互聯網金融精準扶貧的開展。
3.4.3 農村地區互聯網金融機構內生動力不足。我國農村金融扶貧中大部分農村金融機構是以外生金融模式成長起來的,這類金融模式一般由政府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建立,是一種政府主導、政策移植的金融成長,金融組織機構或微觀金融企業處于被動地位,甚至會在當地農村受到排斥,金融扶貧進展緩慢。而我國農村地區缺少的就是一種當地經濟與文化環境的內在機制下自覺形成的內生金融成長模式,這種模式是基于微觀經濟主體的參與和貢獻,這一過程中,政府只是在企業和個人自主活動的基礎上介入金融成長過程。
4 進一步促進我國農村互聯網金融扶貧的對策建議
4.1 政府完善法律和監管體系,普及互聯網金融知識教育
我國互聯網金融行業處于“無門檻、無標準、無監管”發展狀態,容易產生網絡詐騙、網絡營銷欺騙等犯罪活動。此外,農村居民的金融常識匱乏,網絡應用能力薄弱,風險識別能力以及風險防范意識欠缺等。因此,需要中央政府出臺互聯網金融管理條例,建立健全與傳統金融監管不同的互聯網監管體系,營造良好互聯網金融法律秩序。同時,政府要與農村地區各層級干部密切合作,加強農村地區互聯網金融知識的宣傳;可以給農村地區金融機構有效的激勵約束,促使其加強對農村地區互聯網知識的普及力度;利用互聯網的網絡效應和平臺優勢引導農村居民自覺學習金融知識,提升我國農村居民的金融能力。
4.2 完善農村地區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
農村地區一般處于偏遠地區,受地理環境的限制,很多農村地區的寬帶設施和金融的基礎設施不足甚至嚴重缺乏。然而,寬帶覆蓋和4G網絡是推進互聯網金融普及的必要設備,建設金融機構網點和征信服務等非金融機構是提供互聯網金融的必要機構。因此,為了全面促進互聯網金融助力農村金融扶貧,政府應該采取查漏補缺策略,與當地村委會等基層組織通力配合解決農村網絡信號覆蓋問題和偏遠地區的金融營業網點設置問題。
4.3 建設農村金融綜合信息服務平臺
通過互聯網平臺優勢能夠篩選、整理農戶網絡交易過程中的交易、支付、投融資行為等信息,為農村地區建立完善的征信體系,提升農戶個人信用記錄搜集的效率,極大地減少了發放貸款的阻力。政府統籌規劃搭建一個綜合林業、土地、房產等與農村農業相關的具有綜合性、多層次性的信息服務平臺,打破農村地區金融機構信息來源渠道單一的孤島,促進農村地區實現信息流、資金流、商品流的“三流合一”。
4.4 推廣實施互聯網涉農保險
農村地區的農作物、林業、畜牧等受當地氣候影響大,農民風險防范意識欠缺,容易因為惡劣的天氣、農作物傳染病等導致資金周轉不足,甚至產生嚴重虧損。而農業保險可以保障農戶增收脫貧,彌補農民虧損,減少“返貧”現象發生頻率。我國在2007~2015年,保險提供的風險保障水平從126億元增長到1.96萬億元,平均每年增長幅度達到57%。在此基礎上可以充分發揮互聯網平臺優勢,將涉農保險產品與互聯網信息技術融合,避免傳統農業發展模式的缺陷,解決傳統農業保險存在的地域分散、保額有限、農戶金融保險意識欠缺等問題,從而減少農村地區的金融服務欠缺問題。
4.5 促進金融扶貧項目與農村互聯網電商密切合作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我國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網絡化、信息化特點尤為顯著,已經有很多農村居民開始從事微商。農村地區的金融扶貧項目大多數是發揮本地特色蔬菜種植、畜牧業產品等農林牧副漁產品,不僅要做到線下與采購商加強合作,還需要借助互聯網平臺進行線上產品推廣,同時要利用農村電商平臺來實現線上的多渠道營銷。在新金融惠農模式方面,基于電商衍生服務和P2P服務及一些農業供應商等正在出現并發展,正好可以帶動農村電商的迅速發展。農村電商的發展有利于農村地區農產品經營者降低銷售經營活動中的運輸成本、信息獲取成本,為農村地區小規模經營者節省資金。同時,農村電商的發展能夠帶動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有利于促進農村金融扶貧工作的開展。
[參考文獻]
[1] 駱伽利,蔡洋萍.我國農村金融機構扶貧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科學與管理,2017,(02):60-64.
[2] 曹珍.我國農村互聯網金融扶貧路徑的選擇[J].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0(03):68-71+82.
[3] 李耀清,黃瑞剛,覃丹婧.基于“互聯網+”思維的新時期金融精準扶貧模式研究[J].區域金融研究,2017,(05):12-19.
[4] 方勝,吳義勇.互聯網金融在金融扶貧中的角色定位[J].農村金融研究,2017,(03):56-60.
[5] 董玉峰,劉婷婷,路振家.農村互聯網金融的現實需求、困境與建議[J].新金融,2016,(11):32-36.
[6] 閆世達,鐘成春.互聯網金融支持精準扶貧的可行性分析及路徑探討[J].黑龍江金融,2016,(07):27-29.
[7] 鄒文寬.精準扶貧SWOT分析——以進賢縣為例[J].老區建設,2016,(10):14-16.
[8] 張元琦,朱慶.我國農村金融扶貧工作現狀分析與對策措施[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9(02):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