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少開
【摘要】在語文教學中,閱讀與作文的教學都是課堂教學中重要的環節,此兩種教學之間存在密切的關聯,在教學中具有比較多的一致性。將作文教學以及閱讀教學進行有效整合,可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與寫作習慣,進而使學生更加有效地學習語文知識,達到語文學科中最高的學習境界。但若要將以上兩種教學真正融合,則需要以認清兩者之間的聯系為前提,從積累素材、讀寫模仿以及正確引導等方面著手,使學生的閱讀寫作等能力獲得提升。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作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與寫作是兩個不可分割的教學環節。閱讀是通過文字向外界傳遞信息的渠道,而寫作是一種通過文字向外界表達情感的方式。學生的寫作以及閱讀能力的培養,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內容。如何將閱讀以及寫作進行有效整合?加強學生的訓練,使其養成良好的寫作和閱讀習慣,利用閱讀提升寫作的相關技巧;在掌握讀寫的同時,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涵 養與文化底蘊,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師需要重點研究的課題之一。
一、閱讀與寫作密不可分
(一)兩者有相同的教學目標
語文教學中,閱讀課堂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將文章的表達順序揣摩清楚并試著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基本了解文章中的相關表達。而寫作課堂中的教學目標則是需要讓學生了解寫作的素材、該如何下筆以及這樣寫作是否恰當等問題。因此,兩者的教學目標具有異曲同工之處。
(二)兩者的教學過程存在重合
閱讀教學是一個引導學生從詞句的認讀到文章的理解,進而將其思維想象力打開的過程。閱讀的主要步驟在于對文章或者文字材料的認知與理解。寫作教學首先是需要對文題加以理解分析,它是一個需要運用智力與理解技能的過程,需要對文章確定題目以及中心思想等。比如在閱讀記敘文時,從文字中體會到景物特征描寫,而記敘文的寫作則是從景色中找到合適的文字表達。由此可見,寫作與閱讀之間的教學過程存在著重合部分。
(三)閱讀技能可提升寫作能力
閱讀教學旨在培養學生掌握語文知識,促進其語文能力的提升。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可以積累許多語文知識與素材,還有閱讀的相關經驗等,無論是閱讀經驗還是語言素材,均可為寫作提供良好的基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的就是素材積累與寫作的聯系。
(四)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的相輔相成
在課堂教學中,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是兩個相輔相成的教學環節。閱讀既然可以促進寫作能力的養成,那么作文教學自然也可以促成閱讀教學,這是因為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寫作時,需要大量的語言素材提供支持,語言素材的積累從何而來?自然是要通過廣泛的閱讀,特別是經典名家之作,從中積累寫作材料。另外,在收集素材的同時也要把思考投放于材料的組織與情感表達的體會之上。
二、將閱讀與寫作教學進行整合的意義
(一)兩者的整合是語文素養獲得提升的客觀要求
閱讀與寫作既是兩個單獨的個體,又是兩個存在密切關聯的部分。我國學者認為,閱讀與寫作好比吸收與傾吐,傾吐量的多少取決于自吸納的量。有多少儲備,就會有多少釋放。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時,教師需要將閱讀與寫作進行有效整合,在日常的課堂中進行優化訓練,培養學生達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寫作境界。小學階段的教育是人生中接受教育的關鍵時期,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啟蒙階段,只有在此階段重視對學生的教育,方能促進其健康成長。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與寫作是重點的教育項目,旨在培養學生的閱讀以及寫作能力。如若兩者的教學不能并駕齊驅,則難以收獲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兩者的整合可促進寫作能力的提升
寫作能力的培育在于教會學生利用文字表達情感,使用文字進行思想的交流。學生能寫、會寫,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目標之一。學習小學語文的經驗,便是學生學會閱讀與寫作相結合。一篇文章的誕生依靠的是學生的日積月累,學生的習作是他們知識、語言以及思想的綜合體現。倘若學生沒有經過大量的積累,那么他的寫作就像無根源之水,沒有生機,更談不上膾炙人口。在教學中需要牢記“下筆有神”的前提是“讀書萬卷”,優秀的習作需要大量的素材支撐。
三、閱讀與寫作教學整合的有效途徑
(一)注重模仿,掌握技巧
小學階段的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啟蒙階段。在此階段,學生需要獲得良好的教育,語文教學與我國國民素質有著重大關聯。因此,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可作為該階段學生 進行寫作臨摹的范本。在指導學生寫作前,教師需要讓學生熟讀教材,并每天練習仿寫。比如有學生在學習了《桂林山水》之后,將其中描寫山水的“綠、清、靜”等特點以及句式應用于課間操的描寫中,將同學們做課間操的“快、靜、齊”特點以同樣的句式描寫出來。另外,也有部分學生將母親的手用此種句式進行人物形象的刻畫,以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情感。再如學生熟讀《我愛家鄉的楊梅》這篇文章后,將“楊梅”改寫成“芒果”或“橘子”等,仿寫而成文章《我愛家鄉的芒果/橘子》,將文章中的主體換成身邊熟悉的事物,有目的地進行針對性仿寫,有利于學生積累寫作素材,練就寫作技巧。
(二)豐富素材,扎實基礎
古語有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厚積薄發”,這些都說明了積累的重要性。因此,在閱讀與寫作整合過程中,教學需要引導學生進行大量閱讀,以積累名詞妙句,或者較多了解一些典故名段,流傳于民間且膾炙人口的典籍故事,如此一來形成了習慣,在習作時便能自然而然形成語感,落筆成章,一氣呵成。不僅如此,學生在做口頭表述時也不會覺得詞窮,而是出口成章,甚至妙語連珠。學生通過大量積累素材后,寫作用詞便會變得豐富,表達變得生動形象,自然在造句以及文章布局時也會有所考究。這樣一來,一篇優秀的創作很容易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學生進行詞語的積累時,也可以對詞語展開聯想,還可以選擇摘抄以及背誦等。
(三)挖掘教材,刺激情感
小學階段的語文教材所涉及的內容較為豐富,大部分來源于生活,是生活中的縮影。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了解教材文章中蘊含的深刻含義,讓學生能夠明白其中包含的深刻內蘊,激發學生內心深處最柔軟的情感,在教導其閱讀寫作之時還可以教導其人生的道理,充分體現教書育人的職能。如在引導學生閱讀《媽媽的賬單》時,以“你們在幫父母做事時有沒有獲得報酬”提問,引發學生積極參與回答后,再次提問:“為什么母親沒有酬勞?”引發全部學生的深入思考,教師可趁機布置作業,并對作業做出以下要求,以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為例,描述一件事突出媽媽的愛。這樣學生可發掘自己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感受,創作出具有真情實感、打動人心的好文章。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經常開展以閱讀與寫作相結合的綜合訓練。如此,可使原本枯燥無味的課堂變得妙趣橫生。
(四)正確引導,促成習慣
常言道: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的職責在于給學生進行方法的傳授以及答疑解惑等。小學教育作為啟蒙階段,對學生往后的發展具有重大的影響,因而在此過程中需要對學生進行良好習慣的引導。比如不動筆墨不讀書,要讓學生明白寫作與閱讀之間不可分割的聯系,使學生在往后的學習中做到閱讀應有所感悟,寫作要突出內涵。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結合實際生活中的案例,讓學生對周圍的生活有所關注,形成從生活中發現美的習慣。
四、結語
總而言之,閱讀與寫作好比人的兩條臂膀,既可相互獨立,又密切相關,在平日里雖然也可獨立完成一些工作,但是總體而言,兩者的聯合使用才使得工作高效完成。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時需要將閱讀與寫作進行有效整合,使用不同的方法促使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不斷獲得提升。
參考文獻
[1]柳玲. 讀寫結合 提升素養——淺淡小學語文閱讀和作文的“并軌”教學模式[J]. 考試周刊,2017(97).
[2]張瓊. 探析新課改下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課外閱讀的重要性[J]. 中華少年,2017(30).
[3]魯約. 淺談課外閱讀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重要性[J]. 課外語文,2017(27).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