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如梅
【摘要】伴隨著社會城鄉發展差距的逐漸拉大,國家對農村地區的教育日趨重視,近年來,國家制定了諸多政策并動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推動農村教育發展。例如農村免費師范生計劃,為農村輸送了大批的年輕教師資源。盡管如此,由于地域及經濟因素的影響,農村教育依然滯后于城市教育。因此,農村教師必須充分挖掘農村的教育資源,整合農村獨特的教育資源,以推動農村地區的教育發展。本文主要從農村語文教育資源的可開發點出發,探究農村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關鍵詞】小學語文;蘇教版;農村課程資源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語文學科作為極具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科目,是一門貼近于生活、來源于生活的學科,因此,不論在城市還是農村,都具有豐厚的潛在教育資源等待我們去挖掘。首先,農村課程資源的開發有助于幫助教師將課程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便于學生將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其次,農村課程資源開發有助于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教師可利用的課程資源,提升課堂質量。因此,語文學科對農村教育資源的開發是大勢所趨,是勢在必行的。
一、教師應把握資源的地區差異性,因地制宜開發課程資源
小學語文教師在農村地區可以利用的資源多種多樣,大致分為校內資源和校外資源、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幾個部分。但即使在農村地區,不同地區的資源也有一定的差異,教師應在開發當地課程資源的同時,注意因地制宜的原則,抓住當地可被利用的突出資源,將語文課程上出地方特色,同時也讓課程深入人心,引發學生的上課興趣。例如以江蘇為例,江蘇省位于長江淮河下游,是名副其實的江南水鄉,尤其是在農村地區,農民用漁船捕魚采蓮更是常態,于是在教學《江南》這首詩歌時,教師完全可以結合農村的實際生活向學生講授江南之美,甚至可以在課余時間帶領孩子劃一艘小船去賞荷花、采蓮蓬,教學生辨別東西南北,教學生蕩舟賞荷,幫助學生體味詩人之樂,這是其他地區所難以比擬的珍貴而天然的教學資源。
二、教師應深刻把握教學目標,嚴格篩選教學資源保證資源實用性
在諸多的自然社會人文環境條件下,教師要保證開發的資源切實具有教育意義,且讓學生用之有所收獲,這就需要嚴格把握教學目標,對課堂教學的標準爛熟于心,才能保證教學行之有效,讓學生真正受到優良文化的熏陶。因此,教師應從課標教材內容出發,讓學生通過聯系實際來深入理解課文,無論實踐的實際情況如何,都不能脫離教材,否則會導致教學中心偏離,難以發揮農村教育資源的真正作用,甚至會適得其反。例如在學習有關農村自然人文景象的課文時,比如《水鄉歌》一課,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家鄉的漁歌來理解,教師也可以舉辦一個小型的漁歌演唱會,讓學生演唱一首自己比較熟悉的漁歌。教師還可以將這首詩歌譜上曲調,教學生唱出來,幫助學生記憶課文內容,深刻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三、教師應積極整合資源,實現校內校外資源條理化
農村可利用的課程資源按地域劃分,大致為校內資源和校外資源,校內資源又可進一步分為人文資源,包括教師資源和學生資源。教師作為語文課堂的引領者,是引領學生遨游知識海洋的掌舵人,對于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因此,教師必須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以擔當起為學生人生掌舵的重任。與此同時,教師必須本著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幫助學生在實踐中獨立思考,指導學生主動向知識靠近,而非被動地接受知識灌輸。校外資源主要包括家庭資源和社會資源。家庭資源是學生最重要的知識財富,例如每一位學生的家長都有著豐富的人生閱歷,他們或從事不同行業、處于不同階層,但都或多或少精通于所在的行業。因此,教師可以充分挖掘學生家長資源,邀請學生家長來為學生開展知識講座。例如某位學生的家長精通蘇繡,教師便可以邀請這位家長來為學生講解這門偉大藝術的起源及其輝煌的發展歷程。社會資源則是豐富學生閱歷的重要資源,教師應充分挖掘當地的人文古跡以及可供學生進行實踐活動的實踐基地,指導學生通過親身實踐向歷史追根溯源。
四、教師應利用農村課程資源打造開放性的語文課堂
語文作為一門基礎類學科,重在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與審美意識,在要求學生打下扎實的母語應用功底的基礎上,還要求學生具有發現美、留住美并傳承美的審美觀。中國漢語博大精深,語文同樣也是一個博采眾長的學科,它有著極強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因此,教師應在課堂上盡量擴大講課的范圍,例如如今在國家大力支持下,眾多農村地區的小學皆已安裝了多媒體設施,教師應積極與時俱 進,熟練掌握計算機的使用方法,巧妙地利用先進設備為學生網羅世界各地的獨特教育資源,開闊學生的視野。例如在教學《再見了,北京》這一課時,鑒于大部分學生沒有機會親臨奧運會現場觀看閉幕儀式,或許無法體會作者想表達的激動與不舍的情感,教師可以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閉幕儀式,用盛大閉幕景象激蕩起學生內心的震撼。
五、結語
綜上所述,無論是繁華的城市還是樸實無華的鄉村,都蘊含著無窮無盡的教育寶藏,這需要教師積極求索,用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去觀察學校、學生家庭乃至社會的每一處細節,從生活實踐中發現瑣事中蘊藏的哲理。身為教師,只有熱愛生活、熱愛教育并熱愛教師這一神圣的職業,才能真正發現生活中的語文之美無處不在。愿所有的教師,懷著一顆為人師者的負責之心,為農村學生的未來鋪出一條廣闊而平坦的人生之路。
參考文獻
[1]韋暉.論農村小學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J].河池學院學報,2015(6).
[2]楊秀芹.農村小學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研究[J].課外語文,2016(10).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