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亞麗
【摘要】作業批改是每個教師的日常工作之一,它是對課堂教學的一種補充和提高。通過作業的批改,有利于教師對學生的指導、檢查教學效果,更有利于教師及時地調整導學方法。學生的作業得到了老師的肯定和贊揚,他們也會很開心,產生一種成功感,促進他們更加高效地學習。事實上,學生作業的批改,特別是小學中年級語文作業的批改是一種藝術,需要我們進行認真探究、總結,才能充分發揮它的作用。本文就小學中年級語文作業的批改,談談自己的做法和思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中年級;作業批改;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作業批改,對于教師來說是一項極為常規的工作,它雖然是“常規”,但它不“普通”。因為作業的批改,對學生學習的指導、學習效果的檢查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教師導學的反饋、策略的調整具有一定的導向作用,因此,對小學中年級的語文作業批改來講,我們應注意不能就學生的作業簡單畫“√”或“×”,應結合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采取多種靈活的策略批改好學生的作業,使作業的批改成為學生前進的動力,讓學生在一次次的作業批改中有所收獲、有所提高。現筆者利用本文談談小學中年級語文作業的批改。
一、小學中年級語文作業批改的視角應當是多維度的
在過去作業批改的過程中,老師的視角基本都是固定的,僅限于學生所寫的字以及筆畫正確與否、課文填空是否和書上一樣、造句是否合情理……對語文知識以外的幾乎沒有關注。因此,我們必須做好以下幾個“關注”:
(一)關注學生語文的思維過程
新課標背景下的小學中年級語文作業批改,在關注學生習得知識的同時,還應關注他們的作業所折射出來的語文思維過程及其思維的方法。如果我們教師缺乏對學生思維過程的批改,往往會導致學生在以后的作業中“重結果,輕過程”,不利于學生良好思維品質的形成,抑制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所以,我們在小學中年級語文作業批改時一定要堅持從不同的視角來衡量,更加真切地關注學生在作業中飛揚的個性以及他們的成功體驗。
(二)關注學生作業中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學生語文學習的努力程度,是他們情感態度在學習中的體現。我們在作業批改時應關注學生在他們的作業中折射出的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如學生作業的態度是否端正、是否認真,作業是否整潔、是否符合規范,等等。這些作業習慣都是學生做人的起始。就如中年級作文的批改,我們不但要看學生的作文是否文通字順,還要透過作文看他們的生活情趣、價值取向……以備我們引領學生從作業走向生活、走向社會。
二、小學中年級語文作業批改的尺度要縱橫結合
從小學中年級語文作業批改來看,部分教師總是用“橫向”的維度來批改。比如一次作業批改后,誰的正確、誰的方法好、誰的文通字順……接著橫向比較一下,打出優秀、良好……拉開學生作業的檔次,其實,就此缺少了一種來自學生自身的縱向比較的批改方法,沒有重視學生個體的發展過程。學生不要和同學比,還要同他們自己比,超越自我,才能得到發展。比如有些學生的作業向來就比較馬虎潦草,偶有一回作業略顯工整了,我們就應當給予表揚,給他一個“優秀”,肯定他的進步,這就是他超越了自己的表現,說不定這個學生就會因此而改變自己的學習態度。實踐證明,作業的批改,不但要在橫向的比較中找學生的共性問題,進行必要的查缺補漏;還要在縱向比較中放大亮點,褒揚學生,促進學生的進步,關注學生的個性和成功的學習體驗。
三、小學中年級語文作業批改的范圍應作一定的選擇
曾經有這樣的一種認識,認為一個老師對學生的作業批改得越多、批改得越細,這個老師就越負責。誠然,這是一個好的想法。但筆者認為,在小學中年級語文作業批改時,沒有必要去平均用力,去“雕龍刻花”,只要我們想辦法達到學生進行自我反思、實現學生自我評價的目的,即可。所以,課堂作業,我們應堅持精批和略批兩種方式相結合,略批優等生的作業,精批滯后生的作業;家庭作業,我們應采取多種策略,比如抽查抽批、學習小組長協助批改,等等。另外,對學生的作業采取多種策略,有的學生免批,有的學生跟蹤批,有的學生自批與互批。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全面了解班級中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又能增強作業批改的質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把自己從學生的作業批改中解放出來,同時又能讓學生在作業的批改中成長、提高。
四、小學中年級語文作業批改的主體應是多元化
就小學中年級語文作業的批改來講,應當強調:(1)利用激勵性的評價語,讓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中去習得知識;(2)使用具有一定趣味的批改符號,比如笑臉、疑問、哭臉、驚訝……使學生看到就能理解老師指的是什么,這樣既能保護學生語文學習的自尊心不受傷害,還能有效促進他們不斷提升作業的質量;(3)作業批改的主體多元,如學生改、教師改和小組改、親子改,等等;(4)開展各種作業展示活動,比如優秀作業展、進步之星等,從多角度讓學生體驗作業成功帶來的快樂。
總而言之,小學中年級語文作業的方法與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但不管什么方式,我們都根據班級學生的具體情況,采取靈活的批改方法,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語文學業水平和語文素養的提高。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