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茜
【摘要】語文課堂教學需要教師用精練的語言加以點撥,啟迪學生思維,提高課堂效率,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提高。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點撥;啟發;突破難點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葉圣陶先生說:“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令學生運其才智,領悟之源廣開,純熟之功彌深,乃為善導者也。”葉圣陶先生告訴我們,教師是課堂教學的“善導者”,應相機點撥誘導,啟迪學生思維。
一、何謂“點撥”
所謂點撥,就是教師針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知識障礙與心理障礙、思維障礙等,用畫龍點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啟發學生開動腦筋,自己進行思考與研究,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從而達到掌握知識并發展能力的目的。所謂“點”,就是“點”要害,抓重點;所謂“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
二、為何“點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但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與思考。”在閱讀教學中運用點撥, 符合《新課標》的要求。閱讀教學中的點撥,使學生從中學會閱讀的方法,學會思考的方法,學會明辨是非的方法,學會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使學生創新思維得到拓展,視野更開闊,能力得到提升。
三、如何“點撥”
點撥的手段是多種多樣的,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尤其是教師突破重難點的時候,當學生遇到思維障礙、心理障礙、知識障礙時,我們可以運用以 下幾個策略來點撥引導,提高課堂效率。
(一)追問
三年級的《帶著鬼子捉迷藏》一文的教學中,教學目標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是“體會強子機智勇敢,學習他的愛國之情”。在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仔細品味并且最終有所感悟,往往讓很多學生覺得束手無策,也就是課堂教學目標中最難完成的任務。
教學中,整體感知全文之后,設計了統領全文的問題:強子是個怎樣的孩子?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可是,當這個問題拋出來之后,大家都沉默了。大多數同學能回答出“強子是個勇敢的孩子”,卻說不出理由;還有的同學不知道如何體會人物的情感、品質。
認識到同學們在思維上遇到了瓶頸,于是我加以點撥:“同學們都認為強子很勇敢,那到底什么是‘勇敢呢?”我想通過打破砂鍋問到底,讓同學們能把思路理清,最終能用流利的語言把自己的想法說清楚,啟迪思維,練習表達。這個方法很奏效,同學們紛紛舉手,發言踴躍,他們結合課文中的描述,侃侃而談。我又接著追問:“你怎么覺得他熱愛祖國呢?”追問之后,同學們的思維非常活躍,一直在探究人物的內心和人物的品質,很好地實現了教學目標,突破了難點。
在需要實現體會人物情感、品質時,可以多追問,打破砂鍋問到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清思路,并通過清晰地表達自己想法,最終理解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二)換位思考
四年級《父母心》一課教學中,教學難點是體會父母對兒女濃濃的愛。教學中設計了一個問題:這對夫妻三次送孩子,三次要回孩子,你從他們的語言中體會到了什么?這個問題也有難度,有的孩子機械地認為父母真的就是想換一個孩子送過去。我發現這一思維障礙后,點撥同學們:“如果你把自己的東西送出去又要回來,八成是因為什么?”同學們恍然大悟,“因為我還需要它,它不舍得把它送給別人。”同學們受到啟發,仔細琢磨,明白了人物的想法。此外,還有同學站在故事人物的立場說出了自己的體會。教師通過點撥,請學生換位思考,站在人物的立場想問題,能很快體察人物的內心,實現體會人物情感的教學目標。
(三)明知故問
在四年級《未來城參觀記》一文的教學中,教學的重點是掌握分號的用法。可是,直接把分號的用法告訴學生肯定不會主動思考,難以實現教學目標。于是,我是這樣設計的:先出示句子:有的房子像蜜蜂窩,叫“蜂窩醫院”;有的房子像大樹,取名“大樹飯店”;還有的房子像豌豆莢,叫“豆莢公寓”。然后提問:“大家讀了這個句子,有什么發現?”有的同學只發現是排比句。為了調動同學們的興趣,激活思維,我點撥了一下:“那這兩個分號,我換成逗號,或者句號,行不行?”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不行。”我于是明知故問:“為什么不行呢?”同學們發現自己說不清,弄不明白。我趁這個大家產生疑惑的時機,插入了《分號的用法》這個微課,獲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明知故問法,可以激起同學們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提高教學效率。
四、結語
點撥,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是多么重要。同樣,在課堂上,教師應在關鍵處和疑難處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對學生進行點撥,引導學生順利高效學習,使教學達到最佳效果。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學集論[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80.
[2]蔡澄清.我的語文教學觀與方法論[M].蕪湖: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雷岳文.關于點撥法教學的幾點思考[J].太原教育學院學報,2004(6).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