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霞
【摘要】語文教學及對外漢語教學的教學目的雖有不同,然而其所學內容有所相交,都是在學習漢語這門語言的基礎上,發展思維,進行社會交際。語感教學,其理論和實踐方法在現代雖仍未有定論,本文將從教學實際出發,初步嘗試比較語文語感教學方法及對外漢語語感教學方法,探討其在母語學習及第二語言學習中所發揮的作用。
【關鍵詞】語文;對外漢語;語感教學;比較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根據《中國百科全書·語言文字》所定義的“漢語教學”應當包括“漢語作為母語的教學、國內少數民族以漢語為第二語言的教學(少數民族漢語教學)以及漢語作為外國語的教學(對外漢語教學)。”本文主要探討的是漢語作為母語的教學(即語文教學)及對外漢語教學。筆者由初步探究漢語這門語言的教學實際中所運用的“語感”教學方法,將母語教學及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語感教學方法做一個初步的比較,旨在探討其對語言學習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一、理論簡述
語感的定義在教育界有多重界定,內涵豐富,暫無定論。本文選取了三種頗具代表性的定義作為理論指導。《心理學大辭典》中將“語感”定義為:“一種綜合性的語言吸收能力。指對語言文字的意義和情趣的敏銳感受。普遍存在于聽、說、讀、寫中。”王尚文先生在其著作《語感論》中將“語感”定義為:“語感是思維并不直接參與作用而由無意識替代的在感覺層面進行言語活動的能力。也許可以簡稱為‘半意識的言語能力。”周健先生在其著作《對外漢語語感教學探索》中將“語感”定義為:“對語言規律的直覺感知和把握的能力。”比較三種定義,都將語感定義為一種內隱的語言能力,從感官出發,最終能運用語言進行言語活動的能力。因此,語感的培養與教學關乎著語言的形成、合理地運用及恰當地理解人的言語行為。語感作為一種內隱的語言感知和言語活動能力,對于學生學習語言具有較大的作用。而漢語作為母語和第二語言來學習,必有其共性和差異性。本文將對兩種教學中的語感教學方法比較淺析。
二、現階段教學實際中普遍采用的語感教學方法比較
盡管《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及《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都對語感培養做出了一定的要求,如“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卻并未對語感的教學方法給予具體的指導方向。《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8次提到語感,5次都與“語言積累”放在一起,無疑告知我們語感的培養與語言的積累是分不開的。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則直接要求“學生具有良好的現代漢語語感”“應該繼續關注學生的語言的積累以及語感和思維的發展”,同樣離不開“語言的積累”,由此可推課標所示語言的積累對語感培養的重要性。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現代語文教學者從傳統語文教學中找出了語感的間接體現——“悟”,讓學生如何在學習過程中得“悟”,教師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啟發學生領悟則成為語文語感教學的直接途徑。用吟誦的方式讓學生增加自身學習的早期積累;以誦讀指導增強學生對學習文本的整體感悟;強化學生的讀寫體驗,實施語感的正遷移。語文教學對學生語感培養的重中之重仍在讀寫方面,雖有部分學者及語文教學工作者也有呼吁強化對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然則漢語作為母語,教學的定勢即為聽說乃學生母語習得便自然而然即擁有的能力,無須過多地訓練。對外漢語教學則正好相反。
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更注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然而在特定的語境及特定的文化狀態下,學生學會了語言,卻并未完全掌握真實語境下運用言語的能力。學生或多或少會因缺乏語感而詞不達意,或與交往對象的交流理解不到位。因此,語感教學對學生掌握漢語作為第二語言進行社會交際有重要的作用。如今,越來越多的對外漢語教師也更注重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語感的培養,主要體現在其教學方法的日益改進上。正音不僅為消除洋腔洋調,讓學生的口音更純正,更是為了體味漢語抑揚頓挫間的韻味,有助于學生培養其語音感;理解詞的多重含義不僅僅是為了更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更是為了體會詞義后的隱含意義;句法的活用不僅僅是為了正確使用漢語語言,更是為了領悟漢語的情趣。在語言的背后,了解漢語言文化的淵源才能使學生理解恰當的語境內語言的直接與隱含含義。學習作為第二語言的漢語,學生不僅僅需要聽得明白,說得清楚,也更應在讀人篇章、寫己思想中更好地理解漢語思維,形成自己的語感能力,掌握漢語。
三、語文和對外漢語教學中語感教學的提升
通過比較語文教學和對外漢語教學所用的語感教學一般方法,筆者發現更宜取其長補己短。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多聽多背多練”,正如傳統語文教學中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現代語文教學中,讀寫的訓練方式多種多樣,聽說的訓練卻少了,這就需要教師更多有感情的范讀,學生在課外聽更多的吟誦材料;并將自己的想法口頭表達成文,或用辯論交際的形式產生更多的言語碰撞火花,在對話中交流思想,在闡述中表達觀念。
語文教學中的精讀細讀情境讀,對外漢語教學亦可借鑒。對外漢語教學中,最缺少的即是文化的共鳴。要讓學生理解漢語的“怎么樣”用、“為什么”這樣用,最好的方式即是情境教學,讓學生沉浸在教師所創設或教師帶學生所進入的真實的漢語語境中。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采取更多的聽讀輸入訓練,只有豐富的語言積累,才能更好地產生語感。教師更應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漢語文化體驗。而對于口頭表達及書面表達,則在聽讀積累的基礎上,創造性地表達自己的觀念和思想。語感教學要求教師不僅僅是提點學生將自己的想法用漢語“翻譯”出來,更應代入自己的漢語思維,假設或者真實的自己在特定的漢語情境中,進行恰當的社會交際。學生可以自身母語與漢語的異同比較、體悟自己所積累的漢語材料,理解并嘗試創新。
四、結語
“每一種語言都包含著一個民族認識客觀世界的特殊方式,我們學會一種語言也就學會了該民族的獨特的思維方式。”語感正是掌握該門語言從而能進行言語活動的重要語言能力,因此,語感的培養對漢語作為母語或第二語言的教學具有同樣重要的作用。對應各自教學目的的不同,教學方法上會有一定的差異,但殊途同歸。在教學過程中,不應局限于教學方式的運用,而應從學生的學習出發,綜合運用適合學生學習需要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更好地學習與掌握漢語。
參考文獻
[1]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編.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4.
[2]林崇德,楊治良,黃希庭.心理學大辭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王尚文.語感論(第三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周健.對外漢語語感教學探索[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3
[5]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6]張桂賓.兒童母語習得與留學生漢語語感培養[J].語言與翻譯(漢文),2009(1).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