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偉榮 胡婕 胡旭東 王海波 胡白石
摘要 瓜類果斑病是瓜類生產上的危險性病害之一,江蘇是西甜瓜的主要生產區,瓜類果斑病傳入的風險很大。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從氣候條件、寄主植物、人為因素、防控難易程度等方面分析了瓜類果斑病入侵江蘇省的風險,并提出了相應的管控措施。
關鍵詞 瓜類果斑病;風險分析;管控對策;江蘇地區
中圖分類號 S41-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8)17-0155-03
Abstract Bacterial fruit blotch (BFB) affects cucurbit plants around the world and can be a serious threat to farmers because it spreads through contaminated seed. Jiangsu is the main watermelon and melon producer. The risks of BFB in there are great. We used the method of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to evaluate the melon fruit blotch intrusion in Jiangsu Province from the host plants and the climatic conditions, human factor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degree of difficulty,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risk control measures.
Key words Bacterial fruit blotch;Risk analysis;Control countermeasures;Jiangsu
瓜類果斑病菌[Acidovorax avenae subsp.citrulli(Schaad et al.)Willems et al.][1]是全國農業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主要為害西瓜、甜瓜、哈密瓜、南瓜、黃瓜、西葫蘆等葫蘆科作物。瓜類果斑病菌主要通過種子進行遠距離傳播。西瓜子葉、真葉和果實上均可被感染發病,果實上典型癥狀是表皮出現水浸狀小斑點,病斑逐漸擴大,邊緣不規則,可布滿整個果面,初期病變只局限在果皮,后期果實很快腐爛,嚴重的可使西瓜等瓜類產量損失50%以上[2]。該病于20世紀90年代傳入我國,目前在我國內蒙古、上海、山東、甘肅、寧夏、新疆等省(市、區)均有發生,江蘇省于2016年首次在鹽城市鹽都區大棚西瓜上查見,發生面積2.4 hm2,當地植檢機構立即封鎖發病大棚,對大棚內的所有發病植株和病殘體進行集中深埋銷毀。目前江蘇地區已撲滅了瓜類果斑病疫情,但其再次傳入的可能性很大。筆者根據瓜類果斑病的生物學及生態學特性,并結合江蘇省的實際情況,對瓜類果斑病傳入江蘇的風險進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管控對策。
1 瓜類果斑病傳入江蘇風險分析
1.1 定性分析
1.1.1 氣候條件有利發病。
在適宜種植西瓜和甜瓜的環境下(25~35 ℃,濕度70%以上),均可能受到瓜類果斑病菌感染而發病。高溫、高濕的環境易發病,特別是炎熱季節伴之暴風雨的條件下,有利于病菌的擴散[3]。江蘇屬溫帶向亞熱帶的過渡性氣候,西瓜、甜瓜等瓜類作物多在夏季收獲上市,此時江蘇地區普遍高溫,時常伴隨暴風雨和臺風,十分有利于瓜類果斑病菌的侵染與流行,病害可在7~14 d快速擴散蔓延,給在田的西瓜等作物果實帶來巨大損失。
1.1.2 寄主植物分布廣泛。
瓜類果斑病的寄主包括西瓜、甜瓜、哈蜜瓜、網紋洋香瓜等,人工接種條件下也可侵染黃瓜、南瓜、苦瓜、絲瓜、西葫蘆等葫蘆科植物及番茄、茄子等[4]。江蘇地區廣泛種植這些作物,其中西瓜種植面積達9.98萬hm2,甜瓜種植面積為2.45萬hm2,西甜瓜收益一般在9萬元/hm2以上,是江蘇省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特別近年來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的進一步調整,西瓜、甜瓜等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也將不斷擴大,瓜類果斑病一旦傳入,全省各地廣泛種植的寄主植物將有利于病害定殖與迅速擴散。
1.1.3 人為因素加大傳播風險。
首先,種子(苗)調運是病害遠距離傳播的主要方式,這是近10年來該病在我國傳播的主要原因。據各地典型抽樣調查表明,江蘇地區90%以上的西瓜種子來自新疆、甘肅等地疫情發生區或者是種子公司生產基地位于疫情發生區,如2016年江蘇省鹽城市首次發現瓜類果斑病,發病田塊的種苗也來自外地。此外,研究發現,嫁接砧木也是病菌傳播的重要傳染源,國內曾有多起發生案例就是由于砧木帶菌導致了瓜類果斑病的大面積暴發[5]。目前江蘇省大多數西甜瓜種植區采用嫁接技術防治西瓜枯萎病等。因此,瓜類果斑病隨種子或砧木再次傳入江蘇甚至暴發的可能性很大。
其次,現在的育苗方式存在風險[6]。為提高生產效率,越來越多的生產商采用保護地育苗的種植方式,高溫、高濕、茂密種植的植物以及溫室灌溉設備為瓜類果斑病的發生和流行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條件。據調查,江蘇省南京、東臺、泗洪等地西瓜種苗生產基地主要在溫室或大棚內育苗,并采用噴灌方式,病苗上的病菌會飛濺到整個溫室,快速侵染健康的幼苗。因此,溫室育苗及噴灌設備會增加瓜類果斑病發生的概率。
此外,農事操作會造成再侵染。帶菌種子萌發后病菌即侵染子葉,引起幼苗發病,有時癥狀不明顯,不易被發現。移栽、整蔓、上架、摘心、授粉、摘瓜等農事操作會造成病菌交叉侵染。
1.2 定量分析
參照蔣青等[7]提出的風險性評估體系及多指標綜合評估計算方法,構建了危險性有害生物風險評估標準(表1),對瓜類果斑病傳入江蘇的風險進行定量分析。
將有害生物危險性綜合評價的風險值(R值)分為4級(表2)。如果P1或P31為0,則R=0,即不再進行評估。
對瓜類果斑病傳入江蘇的風險進行評分,R=Pi=(P1+P2+P3+P4+P5)=6+10+23+23+13=75,結果分值為75分,風險較大。
2 管控對策
2016年江蘇省發生瓜類果斑病疫點后,由于發現及時、處置迅速、措施有力,疫情被及時鏟除,疫情未在江蘇地區定殖擴散。但綜合考慮西甜瓜種子來源、寄主植物種植及氣候條件因素,瓜類果斑病再次傳入并定殖擴散的風險依然很大。今后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瓜類果斑病管控。
2.1 強化監測與調查,發揮阻截帶作用
2008年起農業部啟動沿邊、沿海重大植物疫情阻截帶建設,江蘇省在全省范圍內設立200個監測點,發揮了疫情監測的“哨兵”作用。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應在重點風險地區(如東臺、南京等地西瓜種苗生產基地和冬季西瓜大棚連片種植地區)加密布點,按照技術規范適時開展監測;并在生產關鍵時期,組織技術人員對重點地區、重點區域、重點作物進行拉網式調查,對新發、突發疫情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阻截”。
2.2 依法檢疫與監管,阻止病害傳播蔓延
嚴格引種檢疫審批,對從美國、日本、韓國、中國臺灣等地區引進的西瓜、甜瓜種子加強疫情監測與檢疫監管。加強本地西甜瓜種子(苗)生產基地的產地檢疫,有條件的地方可派檢疫人員赴新疆、甘肅等西瓜種子繁育基地進行實地檢查。對調入的西瓜種子進行復檢,查驗相關檢疫手續。對違規調運行為進行嚴厲查處,杜絕未經檢疫的西瓜、甜瓜種子流入江蘇。
2.3 開展宣傳與培訓,提升疫情監控水平
從多年的生產實踐看,目前江蘇省種子經銷商、種苗生產者和西甜瓜種植戶對瓜類果斑病的認識仍有待提高。各地應利用電視、報紙、電臺、網絡、自媒體等媒體廣泛宣傳瓜類果斑病的危害性,提高種子經銷商、種苗生產者和種植戶的檢疫意識和防控主動性,避免盲目引種;結合農民培訓工程、農業科技入戶等項目,在西甜瓜種苗生產基地和集中種植區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技術培訓與現場觀摩,全面提升基層農技人員和農民的防控水平。
2.4 落實過程控制和防控關鍵措施
分析瓜類果斑病的生物學特性,在西瓜種子調運、集中育苗、嫁接生產、田間管理等環節存在較大的傳播風險,對不同環節應采取針對性的防控措施。對從疫情發生區調入的西瓜種子進行帶菌率測定,保證采用無病種子,目前南京農業大學已研制出瓜類果斑病菌快速檢測技術;在育苗或播前使用鹽酸、過氧乙酸、次氯酸鈣等進行浸種處理,可有效降低種子帶菌率[8];溫室或大棚內集中育苗時,應采用滴灌和潮汐式灌溉,避免頂部噴灌;對嫁接工具進行消毒,防止病菌人為交叉傳播;及時清除發病植株進行集中銷毀,發病田塊應實行葫蘆科作物與非葫蘆科作物輪作換茬。
2.5 實行聯防聯控,形成防控合力
農業部門應制訂瓜類果斑病防控預案,明確相關部門(單位)職責,制定疫情處置流程,一旦發生新疫情,及時啟動響應;加強與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的聯合研究,做好病害檢測、監測、處置和防控技術儲備;建立聯防聯控工作機制,加強區域(包括省間、省內)和部門聯動,做到信息互通、工作互動、優勢互補,形成防控合力,對新發、突發疫情(疫點)堅決予以及時、科學的檢疫處置,對那些新傳入、面積不大、有撲滅可能的疫情堅決予以鏟除,切實將瓜類果斑病傳入風險控制在最低限度。
參考文獻
[1] SCHAAD N W,POSTNIKOVA E,SECHLER A,et al.Reclassification of subspecies of Acidovorax avenae as A.avenae(Manns 1905)emend.,A.cattleyae(Pavarino,1911)comb.nov.,A.citurlli(Schaad et al.,1978)comb.nov.,and proposal of A.oryzae sp.nov.[J].Systematic and applied microbiology,2008,31(6/7/8):434-446.
[2]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植物檢疫知識百題問答[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3] 王守聰,鐘天潤.全國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手冊[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
[4] 趙廷昌,孫福在,王兵萬.西瓜細菌性果斑病研究進展[J].植保技術與推廣,2001,21(3):37-38,36.
[5] TIAN Y L,ZHAO Y Q,HU B S,et al.First report of seedling blight of watermelon caused by Acidovorax citrulli transmitted from rootstock of pumpkin in China[J].Plant disease,2013,97(3):420.
[6] DUTTA B,SCHERM H,GITAITIS R D,et al.Acidovorax citrulli seed inoculum load affects seedling transmission and spread of bacterial fruit blotch of watermelon under greenhouse conditions[J].Plant disease,2012,96:705-711.
[7] 蔣青,梁憶冰,王乃揚,等.有害生物危險性評價指標體系的初步確立[J].植物檢疫,1994,8(6):331-334.
[8] 金志娟.西瓜種子干熱處理控制細菌性果斑病初步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