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月芳
【摘要】小學是義務教育的關鍵階段,良好的小學教育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當前教育模式下,小學教育過程中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并不重視,這對小學生的成長來說是十分不利的。本文在深入分析小學教育特點的基礎上,較為詳細地闡述和分析了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重要性,并給出了相應的教育策略。
【關鍵詞】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在小學教育實踐中,受傳統教育理念的深入影響,小學教育一直以應試教育為主,在當前的教育發展形勢下,這種傳統的教育觀念已經無法適應時代發展的實際需要。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各方面的綜合能力能夠全面發展,其中,行為習慣的養成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從當前的小學教育情況來看,老師在小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過程中還存在較多的問題,這些問題如若不能及時解決,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小學教育的整體質量,制約學生以后的成長和發展。
一、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重要意義分析
小學生正處在成長的關鍵階段,各方面能力在逐漸形成,因此小學教育對學生的發展非常重要。行為習慣是小學教育過程中應該給予重點關注的內容,良好的行為習慣也是小學生綜合素質的直接體現,對小學生以后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總體來看,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主要有以下幾方面意義:
(一)養成規范的行為習慣,為綜合能力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直以來,受傳統教育理念的深入影響,老師在教學實踐中以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一切教學計劃的設計和實施也圍繞這一目標展開。學校在評價教師教學質量時,學生的學習和考試成績對評價結果具有決定性作用。因此,受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響,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完全以應試教育為主,忽視學生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對小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并不是十分關注。小學是學生學習的基礎階段,也是能力和習慣養成的關鍵階段,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學生以后學習和發展的重要保證,在小學教育中重視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可以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弊端,幫助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將學生的注意力充分集中到課堂上,遵守學校規章制度,使學生能更好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調動學生學習知識的積極性,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小學教學過程中,老師采用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灌輸式教育貫穿于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小學教學同樣也不例外。在當前的教育發展形勢下,這種教學方式已經無法適應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升是毫無益處的。對小學生來說,他們正處于成長階段,各方面的能力尚未完全形成,這種單一、枯燥的教學形式很難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長此以往,將會使小學生產生一定的厭煩心理,這對后續教學的開展是十分不利的。在小學教育實踐中開展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變這種枯燥的教學形式,有效調動小學生學習知識的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使小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從而促進小學教學質量不斷提升。
(三)有利于全面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傳統的小學教育模式下,應試教育過于強調學生的考試成績,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和發展并不是十分關注,這對正處于各方面能力全面形成階段的小學生來講,并不是值得提倡的教學方式。小學生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尚未形成,而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養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小學教育中重視行為習慣養成,可以改變學生一直以來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讓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進而更好地投入到學習中,獲得一定的參與感和成就感,這對學生情感和態度的養成是非常有利的,并且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也符合素質教育的本質要求,達到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小學教學目的。
二、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主要策略
(一)對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給予重點關注
一直以來,影響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質量的主要原因就是學校的重視程度不夠,因此,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學校首先應該對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給予足夠重視。在教育實踐中,學校和老師應該針對小學生的學習和成長特點,結合小學生學習實際情況,制訂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方案,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對行為習慣教育進行規范,保證教育效果的高效性。在教學方案制訂過程中,老師應該重點考慮以下幾方面問題。首先是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目標,明確的教育目標可以有效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其次是習慣養成教育的具體實施計劃,每個階段的小學生具有什么樣的行為和心理特點,應該進行怎樣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這些是應該認真給予考慮的,這也是保證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實效性的有效方式。
(二)將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貫穿到小學教育的全過程中
行為習慣的養成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因此,在小學教育實踐中,要想使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就應該將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貫穿到小學教育全過程。具體來說,在小學教育實踐中,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應該是潛移默化的,應該在教育過程中不斷滲透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老師對小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應該制訂明確的預期目標,然后根據每個學生的實際學習和成長特點進行針對性的改進,通過一段時間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讓每個小學生能有所成長和發展。在此過程中有必要明確老師和家長的日常行為習慣對小學生也會產生非常明顯的影響,因此在教學實踐中,老師應該規范自己的言行,時刻注重自身的形象,給小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和標桿。在家庭生活中,家長同樣應該對小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給予足夠重視,注重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在日常言行中對孩子進行良好的教育。只有經過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小學生才能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以后的成長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三)建立科學完善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教學評價機制
教學評價機制是保證教學質量的有效促進手段,在教學過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同樣也不例外。因此,除了以上兩個主要的方法,學校還應該及時建立健全科學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評價體系。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與其他學科教育是不同的,因此在教學評價機制制訂過程中,老師也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特點,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制訂出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以便更好地促進教學質量提升。教學評價應該經常進行,這樣可以及時了解和掌握小學生的學習情況,一旦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就及時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決,從而保證教學的順利開展。同時老師對平時表現優秀的小學生可以給予適當的獎勵,這樣一方面能夠鼓勵小學生更加努力學習,另一方面可以對其他小學生產生激勵作用,這對小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是非常重要的。
三、結語
在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實踐中,要想有效提升教育質量,老師應該把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貫穿到小學教育全過程,不斷創新和改進教學形式,制訂科學完善的教學評價機制,幫助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參考文獻
[1]張麗春.淺談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7(9).
[2]李洪偉.淺談農村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7(30).
[3]付向榮,栗書紅.一年級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J].讀寫算(素質教育論壇),2015(14).
(編輯:張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