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客家民間音樂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十分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本文嘗試著從民俗、民性兩個層面對客家傳統民間音樂的審美特征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并且就如何提升客家音樂文化的審美趣味性展開了深入的探討,希望能夠有效促進客家傳統民間音樂文化在當代社會的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客家文化;傳統民間音樂;審美特征;藝術分析;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民間音樂在客家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體現了當地文化與中原文化的完美融合。在客家民間傳統音樂中,山歌占據了很大一部分,絕大部分的山歌都是用當地客家語言來吟唱的,因而具有很濃郁的地方特色,充分體現了客家人民敦厚、淳樸、熱情好客的民俗民性。客家語言通俗、生動,吟唱起來朗朗上口,相對而言,初學者能夠較好地把握其中的內涵和訣竅。
一、客家民間音樂在民俗方面的審美特征分析
民俗是指某一特定區域內的人在長期生活和生產實踐中所逐漸形成的一種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集中體現了當地人民的生活習慣、宗教信仰、情感價值觀等,隨著時間的遷移而根植于人們的思想意識形態中,成為后輩子民日常生活中所恪守的行為準則之一。客家傳統民間音樂是隨著人們社會生活不斷傳承和發展的,承載著客家人民質樸的民俗風情,其藝術審美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熱情好客、友愛互助
客家人素來以熱情好客、友愛互助著稱,幾乎每個家庭都會從小給子女灌注這方面的思想觀念,潛移默化地培養他們形成團結合作、無私奉獻的高尚品德。客家婦女們平時喜歡吟唱的一些歌謠中也大多滲透了這種精神,如兒歌《擂茶謠》《螞蟻扛蜻蜓》,以純真、質樸的歌詞從小教育孩子們要友善待人,學會與他人分享美好的事物,主動幫助有困難的人等良好品質。這些客家民謠既充滿了生活氣息又十分富有哲理,對于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具有十分積極的教育意義,我們在分析客家傳統民間音樂審美特征時,應注重從中提煉出這類有價值的信息,以更好地應用于當代文化事業的建設。
(二)自律自強、看重名節
客家人民在漫長的遷移過程中,始終保持著濃郁的中原文化特色,并不斷地與當地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滲透、共同生長,最終形成一種全新的客家文化體系。因此,在客家民間音樂文化中,還包含了客家人自律自強、看重名節的精神內涵。在絕大多數客家人的心目中,個人名節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無論面臨什么樣惡劣的困境,都會時刻鼓勵自己要堅持下去、自強不息。客家人還將這種精神通過山歌、民謠等音樂形式,一代又一代地傳承給子孫后代,告誡他們:遇到困難挫折,不要輕易放棄,唯有勤奮和克服才能戰勝眼前的困境。除此之外,客家人民還創作了一些反面題材的音樂內容,用來諷刺那些不思進取的人,強調自律自強、重視名節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作為一名客家人要自覺承擔起繼承和發揚我國優良傳統文化的職責。
(三)重視禮節、尊敬祖宗
客家音樂文化主要來源于當地民間人們的日常生活,歌詞中包含了許多原汁原味的方言,這些內容沒有經過太多的雕琢和修飾,整體的音樂風格顯得清新又活潑。客家人對于祖宗文化和傳統民俗十分重視,在社交場合和日常生活中時刻不忘祖訓,這一點也體現在他們的民間音樂文化中。在客家山歌中,很多題材都是關于尊老愛幼、夫妻和諧的,如《十勸郎》《孝敬父母歌》《善與惡》等,均提倡人們要自覺遵守社會倫理道德,共同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此外,客家人還擁有較為強烈的宗族觀念,當地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只有千年的家族,沒有百年的親戚”,可見他們對于祖宗的崇拜和敬仰之情,尤其是在一些與傳統節日相關的民間音樂題材中,這種宗族意識體現得尤為明顯。
二、客家民間音樂在民性方面的審美特征分析
所謂的民性是指一個民族或種群所特有的群體性格,區別于其他的族群部落。客家傳統民間音樂除了蘊含著鮮明的民俗特色外,還集中體現了客家人的民族性格,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誠信仁愛、勤儉奮斗
在客家教育文化中,誠實守信、善良仁愛是永恒的主題,許多民謠中都深刻地體現了這一思想。客家人特有的遷徙文化,賦予了他們勤儉節約、仁愛善良的良好品格,也使得客家人的民性具有鮮明的變異性、包容性以及傳承性等特征。正是由于這種獨特的民族文化經歷,使得絕大部分的客家人都擁有吃苦耐勞、團結、真誠、敢于拼搏的優良品質,他們還將這種美好的信念融入到民間音樂的創作中,通過山歌、民謠傳唱等方式一代代傳承下去。
在音樂作品《拖木號子》中,描繪了客家人在山區樹林中辛苦勞作的場景,歌詞“山上路滑要小心呀!咳嗬,嗨嗬!”強調了當時環境的惡劣,體現了客家人遷徙他鄉、謀求生存的艱苦與不易,而后面歌詞中緊接著有一句:“同吃同住同扛木羅!咳嗬,嗨嗬!金腳銀肩齊出力呀!咳嗬,嗨嗬!”則可以看出在當時惡劣的環境條件下,客家人民團結合作、相互扶持、共同前進的美好品質。通過對這首當地民間再尋常不過的勞動號子的賞析,我們不難看出客家人民勤儉奮斗、團結仁愛的民族性格。客家人民熱愛勞動、歌頌勞動,并且將他們的這種文化審美充分融入到山歌等民間音樂作品的創作中,在這些以勞動為主題的山歌中,我們可以鮮明地感受到客家人對于樸實無華生活的追求,而這一品質恰恰是我們現代音樂作品創作中所缺失的。
(二)樂觀善良、幽默機智
即便是在十分惡劣的環境下,客家人始終都能保持著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這一點與他們幽默機智、善良樂觀的民族性格有關,在他們的傳統民間音樂文化中也多有體現,尤其是一些情歌作品。客家情感的歌詞內容往往既簡單凝練,又風趣生動,經常會利用一些形象的比喻來表達人物內心熾烈的情感,充分展示了客家青年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和追求。受早期環境因素影響,客家人整日在山間勞作,大山自然而然地成為孕育愛情的搖籃,見證了一對又一對年輕人的美好情感,也因此,客家的青年男女們喜歡通過山歌來表達自己的心意,例如山歌《有心戀郎莫講錢》《新繡荷包兩面紅》《心上沒樹變荒心》等,均體現了客家青年豐富的內心情感世界。
音樂作品《藤樹歌》是客家情歌的典型代表作之一,歌詞用樹與藤之間相互纏繞、緊緊相依的關系來描述兩個人至死不渝的愛情,表達了戀人之間相互扶持、甘苦同行、生死相依的堅定決心,將整首歌曲的情感推向高潮,給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歌詞畫面久久回蕩在腦海中。此外,在革命戰爭時期,客家人還創作了大量優秀的民間音樂作品來表達對中國共產黨的擁護和支持,如《韭菜花開》《雞心嶺上金燦燦》《十送紅軍》等。
三、客家傳統民間音樂的傳承與發展對策
現代化社會背景下,我們要想實現對客家傳統民間音樂的傳承與發展,需做好高度重視保護和挖掘工作,一方面,要將客家音樂文化中包含的民俗、民性發揚光大,另一方面,則應當在繼續保留這類音樂作品中所蘊含的獨特的藝術審美特性的基礎上,將客家傳統民間音樂與現代文化相結合,為其傳承發展源源不斷地注入新鮮動力。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采取相應的策略:
(一)深入民間群體,收集優秀的客家傳統音樂作品
客家民間音樂作品的形式多種多樣,題材涉及的內容范圍也十分廣泛,其中以娛樂類、勞動類、革命類和情感類最為常見。山歌是客家人民普遍青睞的一種音樂形式,每年都會舉辦一次或多次山歌比賽,具有較強的互動性和競技性。許多優秀的客家山歌歌手在長期的比賽、表演生涯中會將一些山歌的歌詞進行提煉修改,摸索不同聲韻的規律性組合,從而創作出具有鮮明客家特色的“詞話”,充分保留了客家民間音樂的精華。因此,現代藝術工作者要想挖掘出真正有價值的客家民間音樂作品,就必須要回歸民間,深入當地民眾群體中,與他們共同生活一段時間,用最原始的紙跟筆隨時記錄下勞動人民口中吟唱的小調、旋律,不斷積累素材,從而為現代音樂藝術的創作提供足夠寬闊的空間。此外,當地的中小學也應當將山歌教學納入音樂課程體系當中,讓學生們從小便充分體會到客家傳統民間音樂文化的博大精深,自覺肩負起傳承和發展我國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職責。
(二)拓寬客家傳統民間音樂的傳承渠道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山歌、民謠等傳統的音樂形式已然不吸引當代年輕人的興趣,不利于客家傳統民間音樂的傳承與發展。因此,新時期背景下,我們應積極拓寬傳統客家音樂的傳承渠道,充分運用先進的多媒體技術對這些音樂作品進行不同方式的改造包裝,使其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情趣。我國著名的詞作家閆肅認為,客家山歌意境含蓄、曲調豐富,具有極大的藝術價值和開發潛力。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客家山歌的音樂旋律,來創作與時代發展相兼容的全新音樂作品,將客家傳統民間音樂文化發揚光大。例如,上世紀40年代由廣東梅州文工團創作的《回心轉意》《花轎臨門》等舞臺劇作品便是在客家山歌曲調的基礎上改編而來,通過視聽結合的方式實現了對客家傳統音樂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互聯網技術的普及發展,不僅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也改變了音樂文化的傳播媒介,我們在傳承和發展客家音樂文化時可以利用先進的網絡技術,成立專門的客家傳統民間音樂文化交流平臺,讓更多的人了解到客家音樂文化的藝術特色。同時,還可以舉辦各種演唱比賽,鼓勵有才華的年輕人以客家傳統音樂為主題來創作出新形式的音樂作品,從而達到傳承與發展客家音樂文化的目的。
四、結語
本文認為研究客家音樂文化時,應當將自己置身于真實的客家民間音樂的意境當中,體會當地人民熱情淳樸、友愛互助、自強不息的民俗文化以及善良誠信、樂觀機智、勤儉樸素的民性,深入了解音樂背后所包含的文化特質,從而準確把握不同形態客家音樂文化的多元化藝術審美特征,并積極思考在當今社會新時代背景下,應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以增強客家傳統民間文化的趣味性,使其實現更好的傳承與發展,進而促進我國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皇甫華麗.淺析廣西博白客家山歌的藝術特征[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3(10).
作者簡介:朱芳(1975—),女,江西永新,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