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年來,隨著社會傳統音樂文化、市場經濟迅速發展變化的多方面需要,許多地方戲曲音樂傳播者對中國傳統地方戲曲音樂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調查研究與積極實踐,推動了中國傳統地方戲曲音樂的發展。
【關鍵詞】傳統文化;戲曲音樂;理論研究;實踐活動;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H315?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新中國建立之后的大半個世紀,中國傳統地方戲曲音樂藝術的理論調查研究分析和綜合實踐活動在中國傳統地方戲曲音樂藝術漫長而曲折的800多年發展歷程上最為旺盛。中國傳統地方戲曲的創作特點、演唱風格及樂隊演奏技巧等藝術實踐活動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推動了中國傳統地方戲曲藝術的發展。凡是對地方戲劇熱愛者都知道戲曲藝術首要之本是演出劇本,劇本大多來自現實生活,反映當地人民的風土人情,這是劇目能夠吸引廣大觀眾之關鍵所在,而戲曲音樂曲調則是整個戲曲藝術存在的靈魂。在新時期,一個地方劇種能否保持自己特有的、旺盛的生命力和藝術欣賞魅力,戲曲音樂曲調與表演者的實踐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表現之一。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大力發展,文化事業蓬勃興起 ,再度輝煌,中國傳統地方戲曲音樂藝術在尋求新的發展軌跡中,將其自身的改革與發展放在首位顯得格外重要。要做到做好這一點,必須在一定程度上將音樂理論與實踐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才是真正的文化藝術。
與此同時,在傳統地方戲曲藝術領域豐富實踐活動的基礎上,政府積極搶救保護,將多年來不常上演的小劇種重新展現。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在這方面起著相當大的作用,一批批得到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批準的地方劇種進一步發展,無論是基礎性項目研究、劇種、劇目的應用性探索分析,還是新移植的創造性開發利用,都取得了可喜的豐碩成果。這都在于中國傳統地方戲曲音樂曲折地經歷了實踐與理論互相影響、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過程。多年來未在舞臺上演出的老藝人也積極參與,他們希望當地的民間戲劇音樂文化能夠得到長存與發展。
據調查可知,中國傳統地方戲曲音樂理論文本幾乎瀕臨失傳,前人留下的原始資料又常常不好發現,有的甚至原本就沒有留下文字性資料,這給我們戲曲音樂傳播者帶來很大的困難,比如,我國文化搖籃、戲曲之鄉的山西朔州的大秧歌、繁峙奮地秧歌、右玉道情、應縣耍孩兒等這些小劇種的原始文本資料缺乏,根本就不足以探索到理論的根源。所以,在戲曲音樂藝術低谷的年代里有人認為理論研究探索并不重要,更不需要研究分析,有人片面地認為只有中國傳統地方戲曲音樂新創作作品和實際演出技能才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我們認為,脫離理論研究的實踐活動是不可取的,是沒有依據的,應及時糾正這種錯誤傾向。中國傳統地方戲曲音樂實踐之樹要保持永遠常青,事實上離不開理論研究的幫助與支持,因為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地方劇種如同國寶珍貴 ,因此,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成立相當及時,應該盡最大可能發揮理論研究的積極作用。
多年來,隨著社會傳統音樂文化、市場經濟迅速發展變化的多方面需要,許多地方戲曲音樂工作者將中國傳統地方戲曲音樂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活動作為一個重要內容進行全方位、多角度調研,從中國傳統地方戲曲音樂的理論與實踐著手探討戲曲音樂的發展與未來。
近些年來,傳統文化事業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在中國傳統地方戲曲音樂藝術理論領域中相繼出現了一些專業學術價值較高的理論研究新成果,如各種曲牌、唱腔、地方劇種音樂的源流與分布、創作特色、民俗特點、伴奏樂器的增減等。在我們的實地調查中發現,各省地市戲劇界研究機構都進行了認真的探索研究與分析,這對弄清各劇種聲腔、各劇種音樂發展的歷史源頭、各劇種的流變、各劇種的傳播與發展規律、大小劇種的比較,以及探索中國傳統地方戲曲音樂未來的發展走向都頗有意義。改革開放以來,戲曲音樂理論工作者,不管是戲曲藝術專家,還是業余愛好者,他們及時收集資料,進行加工對比,或者組織小團隊共同哼唱、記錄、整理、保存,提供了可供后人參考的文獻資料,這是有史以來中國傳統地方戲曲音樂理論探索研究活動中收獲最大的文獻,并編纂出版《中國地方戲曲志》和《中國傳統戲曲音樂集》等系列性叢書,大大壯大了中國傳統地方戲曲音樂理論人才隊伍和提高了專業學術水平。
經過總結與分析,我們將中國傳統地方戲曲音樂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大體上分為兩個方面:一是關于中國傳統地方戲曲音樂發展史及走向研究;二是關于中國傳統地方戲曲音樂的劇本采集、音樂體制、句式結構、表演風格,調式、調性、伴奏樂器的編制等形態學方面的研究。前者屬于基礎性探索研究;后者屬于創造性開發研究。這都是戲曲音樂研究中的高、精、尖端課題的大開發、大傳播、大創造,為中國傳統地方戲曲音樂家們積極開展戲曲文化事業開辟了無限廣闊的天地。
中國傳統地方戲曲音樂是傳統文化發展的繼承創新,是時代發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在我國戲曲音樂歷史長河中不斷地發展壯大。追溯起來,早在四五十年代就有一些音樂戲曲藝術家在創作中進行了探索。80年代以來, 隨著改革開放的文化教育政策和中國傳統地方戲曲音樂適應新時代的需求,有的地方還多次舉辦地方戲曲比賽活動或者聯賽活動,比如,每年的節慶日地區性小范圍內組織演出團進行對賽或比賽,給本地區的戲迷多一次欣賞娛樂的機會,對推動中國傳統地方戲曲音樂形式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著書出版的學者們通過收集、整理改編、加工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先后出版《秦腔音樂》《山西幫子音樂》,后來各省、地市相繼設置了戲曲音樂研究室(所),隨后音樂院校也將戲曲音樂作為重要的內容納入了教學,比如:中央音樂學院的戲劇系開設了戲曲專業,戲曲音樂理論被作為一門重要課程傳授給學生。漸漸地戲曲音樂這門學科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地逐漸建立起來。今天,藝術類高校戲曲音樂研究方向的碩士與博士點逐年增加,這為培養新時代戲曲音樂專業性人才提供很大的空間。他們中大多數是理論研究骨干,多次到劇團進行田野調查,與當地戲曲音樂愛好者座談,并對各劇種的老藝人采訪錄音,獲得最新的資料,以適應中國傳統地方戲曲音樂要求,因為每一劇種不僅劇本內容要反映當時生活時代,而且音樂也應具有地方特色。因此,中國傳統地方戲曲音樂的理論與實踐顯得相當重要,是中國戲曲音樂史上很值得分析研究的問題。
文藝大發展,時代處處春。中國傳統地方戲曲音樂也揚眉吐氣地在這一歷史潮流中扮演了一個新的角色。山西省的《走進大戲臺》欄目、河南省的《梨園春》欄目的創辦與成功演出吸引了大批的戲曲愛好者,對地方戲曲的發展與提高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這幾十年來,中國傳統地方戲曲音樂試圖在繼承與創新的時代奮力前進,在這個過程中,盡管中國傳統地方戲曲音樂曾一度滑坡,落于低谷中,但一些執著的戲曲音樂家仍然一如既往,沒有間斷對本地區傳統戲曲理論的探索與研究,面對自己熱愛的事業,他們甘心與困難交鋒。他們的追求和理想使整個中國傳統地方戲曲音樂在低谷中看到了未來的希望和美好的前景,再現中國傳統音樂戲曲事業的輝煌前程。
我們相信,中國傳統地方戲曲音樂理論工作者這支研究隊伍將繼續肩負起時代賦予他們的歷史使命,不斷探索,勇往直前,取得更大的成績,推動中國傳統地方戲曲音樂走向美好未來。
參考文獻
[1]李堯.朔州民間文化[M].太原:三晉出版社,2009.
[2]麻文琦,謝雍君,宋波.中國戲曲史[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
作者簡介:常金花,女,碩士研究生,山西藥科職業學院講師,主要從事音樂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