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川北燈戲是嘉陵江流域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戲劇,其生存土壤已經嚴重缺失,而且一直未見行之有效的保護措施。若照此發展下去,它只會越來越沉寂,甚至走向消亡。本文筆者通過調查走訪,試圖探尋影響其生存與發展的主要問題,研究其延存的策略。
【關鍵詞】川北燈戲;音樂;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一、川北燈戲的現狀分析
(一)演出區域有較大局限性
語言是地方曲藝的特色之一,川北燈戲的是四川的地方特色曲藝,無論是其歌詞還是念白全部采用四川方言。據赴北京和廣州演出過的燈戲藝人介紹,川北燈戲曾應邀到北京、上海和廣州演出,雖然現場觀眾反應很熱烈,但實際他們只看得懂畫面,根本聽不懂劇中的對話,因此對劇情知之甚少,所以在這些地方無法推廣。只有在西南以四川話為方言母語的地區,川北燈戲才有天然的生存土壤。
(二)觀眾萎縮,演員青黃不接
因為缺乏對川北燈戲的了解和觀看川北燈戲演出的機會,觀看川北燈戲的年輕人少之又少,而大多數中老年觀眾對川劇情有獨鐘。川北燈戲的觀眾數量急劇萎縮,川北燈戲的演員也是青黃不接,許多傳統的老藝人年事已高,有的已經不能登臺,而年輕一代寧愿學習川劇、川北大木偶戲甚至四川清音也不愿意學習川北燈戲。
二、川北燈戲保護與發展的對策
據南充市川劇團的川北燈戲老藝人透露,川北燈戲雖然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重點的保護,但受歡迎和受重視程度明顯不如川劇、川北大木偶等姊妹戲曲藝術。川劇因其劇目種類豐富,聲腔特色明顯,行當齊全,所以有相當數量的固定觀眾群體,且川劇還有被四川省政府所資助的川劇研究院,專門從事川劇的研究與創作,是保護與發展川劇的堅實后盾;川北大木偶戲和皮影戲,用木偶和皮影代替真人進行表演,有虛有實,再結合聲、光、電等現代科技的表現手段,視覺效果突出,音樂也豐富多變,包容性強,再加上豐富的劇目,深受各個年齡段的觀眾歡迎。川北燈戲及其音樂的保護與發展不能完全照搬其他姊妹戲曲的模式,應根據其自身特色制定針對性的舉措。
(一)成立川北燈戲研究會(所)
川劇有四川省川劇研究所、成都市川劇研究所等專門從事川劇創作與研究的機構。川北燈戲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傳統且獨立的地方劇種,應受到學術上的重視與保護。筆者建議在地方文聯、音樂家協會及南充本地的高校中,特別是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新聞傳播學院和音樂學院的共同支持下成立該機構。文學院和新聞傳播學院可發揮文學研究與戲劇創作方面的優勢,音樂學院可以發揮音樂研究與創作的專業優勢,積極申報與川北燈戲相關的科研項目,傳承和發展傳統燈戲劇目,改編和創作新的具有時代感的新燈戲作品。
(二)利用科技手段,發展外地演出市場
川北燈戲的一大特色就是使用四川方言進行對白。曾經有外省的觀眾看到燈戲后,雖然對劇中的對話聽不懂,但對燈戲的形式還是非常喜歡,建議燈戲改為普通話對白。但燈戲里面很多的對話因為采用四川方言才精彩,一些川話順口溜如果換成普通話根本不能讓觀眾發笑,而且改變了川北燈戲的語言,不僅失去了方言的魅力,燈戲各方面的表現力也會大打折扣??萍疾粩喟l展,字幕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如果在西南地區以外的區域演出,可以采用字幕技術,將對白的文字跟演員的演唱及對白同步,不僅可以保存川北燈戲的語言魅力,還可以讓喜愛川北燈戲的外省觀眾獲得完整的享受,一舉兩得。
(三)在旅游景點打造以川北燈戲為核心的大型實景演出
本人曾經在閬中古城實地考察中,發現廣場上在節假日不定期地表演川北燈戲和皮影戲,有大量游客駐足觀看,現場氣氛熱烈,不時迸發出熱烈的掌聲和歡樂的笑聲,說明川北的民間戲曲還是深受民眾歡迎的。川北地區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如閬中古城、小平故居等,這些景區均沒有打造像云南麗江“麗江印象”、廣西桂林“印象劉三姐”之類的大型旅游文化演出項目。據說,很多游客甚至是因為某些著名的大型情景演出才去旅游觀光的。假如聯合川北燈戲、川北大木偶戲等民間戲曲,結合現代的舞臺表現方式,打造一臺推廣川北優秀民間戲曲的大型演出,不僅可以增加川北地區景區的知名度,還可以推廣和傳播優秀的川北民間戲曲文化。
參考文獻
[1]李曉明.四川省民族民間音樂研究文集[M].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8(04).
作者簡介:但夏(1980—),女,漢族,湖北荊州人,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聲樂教育與研究,現為西華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