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優秀的作曲家們開始熟知這件樂器,并為其創作了許多帶有我國音樂元素的作品。這些作品在旋律素材寫作、調性布局、節奏節拍等方面均來源于我國民間音樂,并在此基礎上汲取了西方傳統音樂的曲式結構、和聲織體等音樂形態精華,形成了具有濃郁中國風格的長笛作品。以長笛這件起源于西方的樂器作為載體,推動我國民間音樂登上世界的舞臺。
【關鍵詞】長笛;傳播;民間音樂;旋律;節奏;織體;曲式結構
【中圖分類號】G676 【文獻標識碼】A
一、旋律形態特征
旋律是樂曲的靈魂。江定仙先生說過:“樂曲的風格表現在一首樂曲的有機整體,其中讓我們感染的最鮮明、最生動的首先要推曲調和節奏。”
(一)取材
賀綠汀先生的《幽思》,其旋律來自于美麗江南無錫地區的吳歌,音樂題材優雅、婉轉、清麗。旋律巧妙地將《無錫景》當中旋法依次下行的級進的特色。與江南戲曲黃梅戲的唱腔緊密聯系在一起,具有十分鮮明的江南小調特色,很好地表現了我國的民族風格。
譜例一:《小小無錫景》
(二)加花裝飾手法
裝飾手法好比是大樹的枝葉,好的樂曲不僅要有強壯的根基,茂密的枝葉也是十分重要的。
作品《幽思》中用了我國民族典型的環繞式裝飾手法,以一個音為主干在其周圍上下環繞,通過附點的寫作手法,縮短音符時值以達到裝飾樂曲的效果。除此之外,我國民族裝飾手法多種多樣,有打音、滑音、短顫音、顫音、特殊模仿式等。例如,中國近現代作曲家黃虎威老師為長笛創作的《陽光燦爛照天山》中的快板樂段用短顫音來體現新疆人民載歌載舞的民族風情;作曲家賀綠汀先生在《牧童短笛》中表現鳥兒與牧童和諧的一連串的打音運用;在現代作曲家趙季平老師《大凈》中的擊鍵、呼氣且吹等特殊的裝飾。這些裝飾手法不僅表現出長笛靈活的演奏技巧,而且更好地突出了我國民族音樂風格。
(三)節奏、節拍織體形態
我國的民族音樂具有鮮明的節奏節拍特色。例如新疆地區民歌節奏多采用小切分、附點節奏;陜北地區民歌大多都以八分、二分音符作為樂曲主要節奏。節拍上多為強拍不固定,并且非均分律動和散板在我國民族音樂中最為常見,一般來說強拍等于板,弱拍等于眼。但在戲曲音樂中則是明顯不同,即強拍不等于板,弱拍不等于眼。《幽思》這首作品中節奏為典型的江南水鄉風格,極具民族特色。
二、調式調性及其布局
調式調性是樂曲的精髓,我國民族音樂根據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流派之間的極大差異自然地將我國的民族音樂調式區分開來。如:美麗江南地區以徵調式為主、豪放的東北地區以宮調式為主、少數民族聚集的新疆地區則以小調音階為主等。正因為有了這些調式情感的不同,在我們欣賞音樂的時候一瞬間就可以抓住其獨樹一幟的風格
三、和聲織體形態特征
我國民族音樂大多為單聲音樂形態,是一種橫向“線”形音樂。在進行音樂創作的時候十分注重旋律線條的表現,即單聲旋律的優美性。樂曲的伴奏則是后期為了更加豐富的音響效果對其進行的和聲織體補充,并且這些和聲織體仍然是對主旋律進行的加花變奏。在中國樂曲《幽思》前奏中,鋼琴伴奏的部分已經完成了對主旋律的訴說,緊接著長笛吹奏主旋律,鋼琴伴奏的和聲不論左手還是右手都會表現旋律的加花變奏,與旋律緊密結合起來,織體的形態單一,沒有過多的變化。單獨拿出長笛分譜來演奏也會是一首完整的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長笛樂曲。
四、結語
長笛作為一種外來的西洋樂器,要想植根于我國并在中國有良好的發展那么旋律取材至關重要,并且還要結合我國的民族調式,和聲語言來寫作,這樣才會使長笛這件西洋樂器在我國的發展產生更多的共鳴。現在,我們身處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中國音樂要走出國門僅靠本土樂器是不夠的。所以,給西洋樂器“中國情”的創作與傳播帶來了更大的挑戰。
作者簡介:李璐璐(1991—),女,太原,山西大學,碩士,音樂與舞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