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碩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日漸突出,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成為了教育的最終目標。綜合素質不僅包括了專業知識和技能,還包括了在實踐中運用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能力。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學方式、方法的科學性和先進性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就高校音樂專業為例,從高校音樂教學的現狀入手,對現有教學情況作出了簡要分析,并提出了體驗式教學方式在高校音樂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音樂教育;體驗式教學;應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高校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在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具有其特定的群體心理特征。以往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很難適應學生群體特征的客觀要求。音樂專業的學生在這個群體中的占比較少,大部分學生的思想觀念較為時尚、前衛。如果教學方式沒有創新,很難激發他們對音樂專業知識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在實踐中運用也就更無從談起了。
一、體驗式教學的含義
體驗式教學的關鍵是將學生的體驗作為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教學主體在不同的成長時期具有不同的心理發展特征,對于知識的理解、學習、掌握和運用的能力也不盡相同。體驗式教學就是把學生帶入到預設的環境當中,使學生在預設的環境中更為具體地接觸到教學內容,增強學生的參與性和體驗性,從而潛移默化地學習并掌握知識點。體驗式教學是現代教學改革的重要產物,能夠很好地適應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并得到了積極的反饋。
二、我國高校音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觀念落后
從以往我國高校專業設置來看,音樂專業在高校中是非常少的,大部分的專業設置是基礎性學科,導致近年來音樂專業在我國高校中沒有獲得較好的發展,高校對于音樂專業的重視程度較低,我國音樂人才的培養也很難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即便是在高校中設置了音樂專業,也無非是想通過學科設置吸引一些藝術類考生,借此提高生源,帶動高校的經濟收益。
(二)教學體系不合理
音樂專業是一個專業性極強的學科,要求高校在學科建設和體系構成方面都要做到科學、合理。而事實上,我國部分高校在音樂專業的體系構建上缺乏對專業本身性質的思考和衡量。音樂專業教學不僅要從基礎性的樂理展開,還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個性化的特征進行發掘,幫助學生更好地發揮出自身的天賦。同時,部分高校在音樂專業教學中忽視了學生的理論實踐,樂理知識固然重要,但也需要實踐來充分展示專業技能,在實踐中感知自身的不足,有的放矢,教師也能夠通過實踐了解學生掌握專業知識的能力和進度,以便更好地規劃教學方案。
三、體驗式教學在高校音樂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嚴格控制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隊伍在音樂體驗式教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教師是學生獲得新知的重要途徑和媒介,因此,嚴格控制高校音樂教師隊伍建設勢在必行。教師隊伍的整體專業技術水平越高,則教學質量就越高,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高校在開設音樂專業時,首先要提高教師的任用條件,聘請專業技能水平較高的教師;其次,要定期對現有教師的業務水平進行考核,考核的重點要放在體驗式教學的實際操作上,從而督促教師在教學中不斷提升自身專業能力。此外,教師隊伍建設不能夠僅僅依靠高校的學科制度來實現,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師自身能夠主動參與到教學研究和教學實踐活動中,不斷充實和完善自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把先進的教學形式帶入課堂。
(二)重視學生的個性化特征
我國高校音樂專業的學科建設時間并不長,還沒有形成完備的教學體系,仍然在探索中緩慢前行。教學質量的提高不僅要依靠師資隊伍整體素質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教師要尊重并發掘每個音樂專業學生的天賦和特點,幫助學生在學習中更好地發揮出自身的優勢因素,運用體驗式教學,讓學生在多種教學情境下,體驗不同的音樂形式,從而達到提升學習效果的目的。高校學生的年齡決定了他們都具有普遍的個性化特征,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中安排學生參與不同音樂情境的體驗,包括不同樂器的學習和嘗試,不同曲風的演繹和表現,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并在不同情境中逐步發現自身的優勢所在,找到學習和努力的方向。
四、結論
體驗式教學方法在高校音樂專業的開展,不僅要求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過硬,從根本上講,教學理念上要改變,不能墨守成規,要把眼界打開。同時,高校也要配合教師,鼓勵學生走出校園,參與到社會實踐當中,親身感受和體驗音樂所帶給他們的魅力,從中吸取經驗,幫助自身學習和提高,這才是體驗式教學的初衷。
參考文獻
[1]王媛.多元文化發展背景下的高校音樂教育探索——評《文化與音樂教學》[J].高教探索,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