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應試教育的市場在慢慢縮減,素質教育是未來教育的方向,音樂是素質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門科目,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藥方”。然當下初中音樂教學尚存在諸多問題,不利于素質教育的發展,本文以此為研究視角,展開對初中音樂教學改革的探究。
【關鍵詞】素質教育;初中;音樂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一、初中音樂教學的問題分析
(一)音樂課程形式化趨勢嚴重
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過渡期,應試教育觀念仍然占據主流,音樂課程流于形式在中學并不是個例。為了提高學校的升學率,音樂課被其他課程占用,更有甚者,直接取消了音樂課程,這對于對音樂很敏感的孩子們失去展現音樂天賦的機會。[1]據相關數據統計,我國有近三分之二的中學對音樂課程不重視,甚至存在中學不開設音樂課的情況,這些成為學生音樂細胞缺失的關鍵性因素。
(二)重理論輕實踐
在實際教學中,音樂教師并不能很好地去關注學生的感受。音樂來源于生活,并不是作為獨立的存在,教學中忽視音樂體驗,過度重視音樂教學內容,并不是說教學內容不重要,而是教學內容應該要結合實際生活。脫離實際的東西是不可能長存于生活的,教學中音樂缺少了它原本的有趣性,放大音樂教學中的理論。這樣的后果是,學生不喜歡枯燥的音樂理論,音樂也不能陶冶學生情操,教師也并不能帶學生去感受音樂本身的魅力。音樂教學的關鍵是,教師通過音樂這個介質,和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讓學生真正喜歡音樂,而不是作為一項課程負擔,這嚴重偏離音樂教學的本質。
(三)教學設施跟不上教學需求
學校的音樂教學設施是較為落后的,尤其是一些偏遠地區的學校,中學生們聽著老師天馬行空的講述鋼琴,講述巴赫,盡管生動活潑,但是相應的教學設施卻是很缺乏的[2]。沒有音樂教室,沒有漂亮的鋼琴,就連樂譜也沒有,教學設施是制約初中音樂教育的物質性因素。其次,缺乏專業的師資資源,學生無法通過教師的指引通向音樂的殿堂,學校現有的音樂教師專業水平參差不齊,教學方式死板,不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些都是作為教學基礎設施的關鍵性設施。音樂教學設施的配套更能讓學生體驗音樂,而不是成為泛泛之談的空大理論,如果理論不結合音樂設施,初中素質教育的發展將會是遙遙無期。
二、素質教育背景下初中音樂教學的應對策略
(一)端正教學態度,合理調整教學結構
中學要順應教育發展趨勢,重視素質教育在中學階段教育的發展,要兼顧素質教育的培養。在觀念上,要改變傳統的應試教育觀念,正視音樂對于拓展學生素質的重要作用,把音樂課程納入到教學目標中,并嚴格限制其他課程占用音樂課程,形成音樂進校園,讓學生有學習音樂的機會,通過開展音樂活動,增加音樂在學校的影響力,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學習音樂之中。
(二)游戲教學,完善教學設備
中學生音樂素養不高,根源在于教師教學方式的單一,過于注重理論的必然結果。因而可以推廣游戲教學,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活躍課堂氛圍。比如,在進行歌曲《我愛祖國》演唱,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分配不同的樂器,每個小組之間要選擇不同的唱法來進行演唱,讓學生自己去動手參與。通過這樣的活動,能夠激發學習的思維,提高他們在音樂上的創造性。不同的演唱方式搭配上不同的樂器,會得到別樣的音樂體驗,只有學生真正參與期間,才能真正體會到音樂的魅力。通過游戲教學的方式,對于豐富課堂教學有很大的改善,學生在潛移默化的游戲中提升自己對于音樂的領悟和創造。
(三)拓展教學內容,激發學習興趣
音樂并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與其他學科有著緊密的聯系,在實際教學中應該融入其他科目,豐富學生的思維。音樂本身具備很強的畫面感以及文學情感。比如在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播放歌曲,讓學生安靜地聆聽,然后用文字或者畫畫的方式將音樂勾勒出來,這樣的方式,是聯想教學的成果。音樂教學要結合其他科目進行,因而音樂教師可以同時是語文教師,專業之間往往也是需要共鳴的。
三、結束語
音樂對于人類就像魚對于水,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任何一門學科都不能代替的。中學音樂教學問題是普遍存在的,不是一味研究就能解決得了的。只有社會形成對音樂的重視,學生們才會樂意去學習音樂。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更應該為音樂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實現學生全面綜合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蕊.素質教育背景下初中音樂教學的應對策略探析[J].新校園旬刊,2016(03):44.
[2]李春香.淺析素質教育背景下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的問題及對策[J].考試周刊,2017(58).
作者簡介:黃召暉(1979—),女,漢族,重慶市萬州區人,中學二級教師,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