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總結了中國歌劇推廣與傳播的經驗和教訓,提出一些具體的推廣與傳播的措施,從而讓更多的人了解、接受和喜愛中國歌劇,讓中國歌劇藝術得到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中國歌劇;推廣;傳播
【中圖分類號】J822 【文獻標識碼】A
一、中國歌劇誕生以來的推廣與傳播途徑
(一)萌芽時期
二十世紀初,歌劇傳入中國,黎錦暉借鑒其創作手法創作了第一部兒童歌舞劇,如《麻雀與小孩》《葡萄仙子》等,內容大都以自由平等、民主科學為主,可以說是中國歌劇的開拓者。雖然不能完全用來闡釋歌劇,但已經具備了歌劇的基本內容,這是中國歌劇的雛形。
(二)形成時期
中國民族歌劇歷史上第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歌劇是《白毛女》,之后也誕生了很多優秀的歌劇作品,如《洪湖赤衛隊》等,當時的很多作品都具有政治色彩,取材于民間,符合時代發展的主旋律,所以深受群眾喜愛。
(三)新中國成立后至今
新中國成立初期,相繼建立了很多歌劇表演團體,作曲家對創作歌劇的方法、技巧運用越來越熟練,歌劇的發展步伐加快,涌現出許多優秀的中國歌劇,并把它們拍成電影,如《洪湖赤衛隊》《紅珊瑚》等。這些歌劇大都取材于民間,貼近人民群眾的生活,深受群眾的喜愛。
二、推廣與傳播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其他藝術形態的沖擊
改革開放以來,推崇鼓勵“百花齊放”的戰略,鼓勵多元文化的發展,尤其是通俗音樂的迅速發展,使得中國歌劇藝術的發展受到了很大的沖擊。
(二)劇本和音樂創作乏味
中國歌劇大多取材于歷史故事、小說、抗日愛國等題材,內容與人物刻畫比較單一,這就很難得到年輕人和一些海外人士的青睞。另外,音樂創作也越來越西方化,缺失了本土特色,這樣也很容易流失掉一些歌劇愛好者。
(三)輿論支持力度不夠
在現代網絡媒體如此發達的時代,幾乎世界各地發生的所有事情以及想了解的任何內容,大家足不出戶便可知曉。然而,很少能夠看到中國歌劇的有關資料。
(四)表演團體數量、質量不夠
要想很好地闡釋一首歌劇,擁有一個優秀的表演團隊是至關重要的,對于歌劇演員的專業素質要求也極其嚴格。如今,缺乏高質量的歌劇團隊,而且很多的歌劇演員在技術水平上都非常的優秀,但對于歌劇情感的把握以及整個劇本的劇情發展表現還缺乏張力。
三、推廣與傳播的具體方略
(一)劇本和音樂創作不斷創新
現今,很多中國歌劇可以說是把戲劇簡單音樂化了,多是可以脫離劇情而存在的宣敘調、詠嘆調唱段,這樣就缺乏了音樂的感染力,僅僅是簡單的旋律線條。所以說,在音樂創作上,在遵循創作原則的基礎上,要更加具有感染力,比如說,一個具有地域特色的歌劇,就不在音樂創作上為了所謂的“高大上”而全盤用西方式的音樂手法,而忽略了劇本原本應該有的音樂內容。
(二)加大歌劇表演的宣傳力度
隨著社會的進步,中國歌劇的發展也應該緊跟時代的步伐,學會運用主流媒體這一新時代的媒介,借助這個平臺讓更多的人了解歌劇。也可以將歌劇排成電影、電視劇,讓普通觀眾更容易接受。
(三)普及藝術教育
現在的高校聲樂教育,大多以美聲、民族唱法為主,所以,僅僅是專業人士比較喜歡歌劇,很多外專業的人并不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歌劇。這就需要從小學、中學開始普及藝術教育,豐富大家對歌劇的認知,才有可能讓中國歌劇得到更多人的青睞。
(四)表演團體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軍營
打破歌劇只能在劇院演出的觀念,歌劇表演團隊可以更加近距離地把中國歌劇展現給觀眾,讓一些沒有條件到歌劇院觀看的人也可以看到歌劇。
四、結語
中國歌劇發展從誕生之日起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過程,我們應該正視發展至今取得的優秀成果,總結其發展的經驗和教訓。作曲家可以認真創作真正優秀的劇本;歌劇表演團隊不斷健全,并提高自身修養;國家扶持,主流媒體加大宣傳力度;培養新一代的歌劇欣賞者,從而讓更多的人尤其是普通民眾真正了解、熟悉并喜愛歌劇,讓中國的歌劇藝術發展得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1]錢苑,林華.歌劇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2]宋春燕.歌劇藝術的發展與賞析[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楊焜(1996—),女,山西省晉中市,北華大學,2017級碩士,研究方向:聲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