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翠芳
【摘要】作為素質教育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音樂教育對于學生德智體美勞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音樂教育是一種審美活動,具有極強的感染力,能夠提升學生對音樂的鑒賞力、創(chuàng)造力,也是素質教育發(fā)展及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強大助力。本文著重對音樂教育與素質教育關系進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以音樂教育推動素質教育的有效策略,為音樂教育改革提供參考。
【關鍵詞】音樂教育;素質教育;關系;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一、音樂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
(一)音樂教育提升學生道德水平
音樂教育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長期的音樂熏陶不僅有利于學生心理及人格的塑造,而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對于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有著重要的意義。音樂主要表達的是善的內容,并以美的形式呈現出來,學生在學習中能夠潛移默化地感受到音樂的魅力,體驗音樂中的真善美,進而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對真善美有自己的辨別能力,有利于學生思想道德信念的培養(yǎng)。以大型聲樂曲《黃河大合唱》為例,通過學習歌曲的唱法,體會歌曲情感,掌握獨唱與對唱技巧,展現出歌曲本身種磅礴、宏偉的氣勢,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感受到中華兒女克服一切困難、戰(zhàn)勝一切的勇氣與信心,學生的愛國情懷也能夠隨之得到激發(fā)。
(二)音樂教育培養(yǎng)學生完美人格
作為一門情感表達的藝術,音樂教育外在表現載體為悠揚動人的曲調,而內在是深刻淳厚的情感,能夠對學生起到感化作用,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心靈,有利于學生完美人格的形成。初中生正處于人格培養(yǎng)、性格形成的重要時期,音樂的節(jié)奏感能夠將學生帶領到和諧、清新的環(huán)境下,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轉化為一種高尚、正義的力量,對人生充滿自信。長此以往,學生的人格能夠逐漸形成,這也是音樂教育的教化作用。如歌曲《父愛如山》,學生學習該歌曲,能夠從歌曲中的父親聯想到自己的父親,大多數學生聽后都十分感動,感受到了父親的愛,對父親有了更多的理解,從而好好學習,回報父親。
(三)素質教育豐富音樂教育形式
近年來,我國素質教育不斷深化,這也為初中音樂教學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zhàn)。音樂教育工作者必須順應素質教育的發(fā)展要求,認識到音樂教育的重要性,充分調動音樂教育的能動性,對音樂教育進行一系列新的創(chuàng)新,為素質教育發(fā)展奠定基礎。素質教育理念下,學生的學習是主動的,學生處于學習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鼓勵學生參與到課堂中,啟發(fā)學生智慧,實現多元化音樂教育。
二、以音樂教育推動素質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培養(yǎng)學生音樂認知能力
音樂教育要從素質教育目標出發(fā),從音樂教育實際情況及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出發(fā),合理安排教學。首先,要注重對音樂基本知識及音樂技能的傳授,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藝術的審美能力及鑒賞能力。其次,在音樂教育中要注重對歷史文化知識的滲透,向學生講解音樂的創(chuàng)作背景及思想內涵,豐富學生的認知體驗,這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夠培養(yǎng)學生對待生活的積極態(tài)度,使學生尊重藝術,增強對音樂的體驗與感知。
(二)豐富音樂教育課堂形式
素質教育要求對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進行優(yōu)化與改進,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提升課堂效率。在音樂教育中可以采用體驗教育法,除了聽、看、思考外,還要參與到音樂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音樂體驗,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見解及感受,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為了增強學生對音樂的鑒賞能力,可以采用比較法,將兩種風格不同、題材不同的音樂進行比較,提升學生對不同音樂類型的感知能力。也可以在音樂課堂上融入不同題材音樂文化,組織學生欣賞,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三)積極開展課外音樂活動
在音樂教學過程中,除了在規(guī)定的課時中展開教學外,還可以適時地開展課外音樂活動。課外音樂活動可以豐富學生課余生活,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是擴大學生音樂視野,拓寬知識領域,豐富音樂經驗,鞏固和提高課堂音樂教學所學知識和技能的有效方式,也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是發(fā)展和培養(yǎng)音樂人才的搖籃。
三、結束語
音樂教育與素質教育兩者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其對素質教育的影響具有多元化特征。在音樂教學活動中,學生的音樂知識能夠得以鞏固,學生音樂欣賞能力及審美能力能夠得以提升,這正是素質教育對音樂教育的內在要求。
參考文獻
[1]劉俊茹.淺談中學音樂教育中的素質教育[J].學周刊, 2011(24).
[2]封文波,董光音.試論音樂與素質教育的關系[J].現代教育科學,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