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芬
【摘要】教學需要情境,音樂教學也需要情境,小學音樂教學更需要情境支撐。音樂情境是多元的,音樂情境的應有也是比較靈活的。作為一線教師,需要針對具體的課程內容和具體的校情和學情思考情境的問題。本文所做出的小學音樂教學模擬情境思考值得人們借鑒。
【關鍵詞】模擬情境;小學音樂;教學思考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一、圖畫復現模擬情境,促進小學音樂有效教學
小學音樂教材所編排的教學內容,一般都有一定的畫面,但受教材版本的限制,往往顯得不怎么完整和具體,其視覺效果也不是怎樣的好。再之,我們所教學生的音樂,一般都是宛轉悠揚,旋律優美的。但對小學生而言,產生不了比較美好的感受。如果在音樂教學課堂比較簡單地讓學生進行視唱,讓學生隨著老師去練唱,也顯得比較干癟,形成不了煥發學生課堂生命活力的氛圍。從如此之意義上去思考,作為小學音樂教學,需要利用相關手段去復現與音樂具有一定聯系的圖畫,讓學生能夠在圖畫的耳染目濡下,增進音樂學習的興趣,提高音樂學習的水準,增強音樂學習的效果。如教學蘇少版音樂教材的第三冊第七單元中的一首德國兒童歌曲《小鞋匠》。《小鞋匠》這首歌,從平時的教學看,小學低年級學生還是比較樂意接受的,也是相當容易接受的。因為整個歌曲結構顯得比較簡單,曲風也顯得相當的明快。但也不等于一點困難就沒有,如低年級學生的沒有修鞋的體驗,更沒有小鞋匠修鞋的體驗,從一定意義上說也就不可能產生小鞋匠修鞋之勞動快樂的情感。學生沒有這樣的情感,《小鞋匠》的學習肯定是要打折扣的。為了不讓學生的學習打折扣,教學時,利用多媒體去呈現小鞋匠修鞋的情境,學生欣賞著小鞋匠的“叮叮當當”,欣賞著小鞋匠的“穿——拉——穿——拉”,欣賞著小鞋匠的“刷刷刷、刷刷刷”,與小鞋匠產生著共同的享受,產生著勞動的快樂之情,產生著獲取勞動成果的興奮之情。在學生進入如此情境意義上的《小鞋匠》歌唱時,顯得極為快樂,也顯得極為到位。實踐證明,音樂教育應當努力做到根植生活,應當切實做到以美育人,和諧發展。
二、氣氛渲染模擬情境,促進小學音樂有效教學
小學生學習引領,模擬情境的方法也完全可以是某種意義上的氣氛渲染。氣氛渲染也是多方面的,可以是語言表述型的,可以是師生互動型的,更可以是音樂型的。曾聽一教師教學《茉莉花》,教學《茉莉花》如果比較死板地從課堂伊始到結束就是教師引領學生去唱著《茉莉花》,那教學效果肯定是不甚理想的。音樂教師這樣安排自己的教學活動:首先讓學生進入品茶的境界,老師特地給學生帶來茉莉花茶,學生一個個泡著茶,品賞著茶的濃香。當學生品賞到茶的濃香時,老師用詩一樣的語言對茉莉花茶進行相關意義上的點贊。學生嗅到茶的香,聽到老師的贊,對茶之贊美油然而生。老師不僅僅去贊美茶的香,還贊美茶的藥用價值,特別還介紹著茉莉花茶在戰爭年代所發揮出來的特殊作用。孩子們對茉莉花則產生由衷的贊美之情。當一個個學生都對茉莉花去欽佩,去青睞,去羨慕時,那學生去歌唱《茉莉花》就顯得是相當的情有獨鐘。人們可以去做這樣的設想,學生對歌情有獨鐘了,那學生唱歌的表情和神情該會是怎樣?也就在老師所教學的這堂音樂課上,學生是那樣的活躍情感,情感因素的活躍在音樂審美過程中得到相當充分的體現。汲取相關的經驗,在平時的音樂教學中,根據相關曲子所具有的情感因素,思考著課堂教學所必須思考的氣氛渲染,也就在課堂教學中予以比較充分的氣氛渲染,實現著音樂課堂教學的有效。
三、角色扮演模擬情境,促進小學音樂有效教學
小學音樂教學,學生應當是學習的主體。堅持將以學生為主體貫穿于音樂課堂教學的全過程,符合新課程教學的理念,符合當今學生的學習需求。為了讓學生能夠享受比較完整的教育生活,在課堂教學中多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促使學生能夠真正進入音樂學習的角色,促使學生能夠真正進入歌唱的角色。如音樂是有節奏的,學生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需要比較能夠自主地去掌握節奏,小學生的能夠掌握節奏,沒有一定的自主體驗和體會節奏的過程,是永遠也不可能掌握住節奏的。學生的不可掌握節奏,肯定不可能將歌那優美的旋律唱出來,也肯定唱不出自身的情感。為了突出學生的自主,我們在音樂課堂教學中不妨多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學生所能扮演的角色還是比較普遍的。我們可以讓學生去扮演歌詞的作者,歌詞都是在充滿激情地贊美著所贊美的景和物,如果學生能夠像譜詞者一樣對其景和物充滿一種無限的情懷,那對歌詞就產生一種青睞情,產生一種贊美情。如讓學生比較自主地制作相關的打擊樂器,首先必須建立起學生對大家樂器之不解的情感。而所建立起來的如此情感,可以讓學生利用打擊樂器進行訓練,可以讓學生能夠利用他人所親手制作的看似根本就不是什么打擊樂器進行訓練。這個時候學生所產生的情是多方面的,如對打擊樂器的打擊情,對打擊樂器的自主制作情,利用打擊樂器進行自我表現的情,利用打擊樂器去自主傳遞情感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