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偉 夏茜

【摘要】本文從器樂學習在家庭教育中的價值探索展開,綜合分析了其人文價值、教育價值和感染價值三個維度的重要性,并且就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子女器樂學習的價值探析等三個層次:激發興趣,培養審美情趣——保持興趣,形成審美格調——增進興趣,樹立審美理想進行了立體剖析,把如何在家庭中注重并落實子女器樂學習的問題進行了舉例和闡述。
【關鍵詞】器樂學習;家庭教育;價值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一、人文價值
器樂教育對于提高人文素養、增強審美價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中明確提出音樂課程的性質首先是“鮮明而深刻的人文性”[5]。人對音樂所產生的感悟與創造表現能力可以說是與生俱來的,不受民族、不受國界的阻隔,是一種具有傳承性、歷史性、世界性的獨特文化。
國際上著名的“委內瑞拉音樂救助體系” 誕生于委內瑞拉,創立于1975年,由阿布萊烏博士發起,后作為一項政府項目在持續推行,設立之初是以接收當地貧困家庭的孩子為主,今天已經發展為覆蓋學齡前兒童、待就業青少年等更大范圍的群體,為他們提供全面的音樂教育特別是器樂教學,針對貧民階層的兒童,不僅為需要救助的孩子提供生活上的保障,還提供以樂器為載體的音樂教育,讓每個救助體系中的孩子都擁有一件屬于自己的樂器,可以同其他孩子在廣義的家庭教育中一起在樂隊里訓練。
這個被毒品、貧困、暴政等社會問題常年困擾的拉美小國的“文化產品”,40年來,正以不可思議的能量向世界傳遞著革命性的音樂器樂教育與推廣模式。而從實踐層面把音樂從美育教育層面和家庭層面提升到國家社會福利與救助層面,正是“體系”價值觀被歐美主流國家接受并推崇的原因。[4]
由此可見,音樂對這個國家所做的,是一個民族品質的塑造。
二、教育價值
器樂學習對于開發子女智力、培養合作精神、陶冶情操方面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歷史上很多大師都有學習器樂的經歷,在德國有超過三成的人都曾經學習過某種樂器,有人曾形象概括愛因斯坦的一生經歷是“欣賞音樂-學小提琴-學物理-研究相對論”。通過樂器的學習,可以有效調動人發散思維,增強多向性思維與協調性能力。
與聲樂的單獨性不同,樂器演奏更注重于“整體性”,樂器演奏通常以樂隊、樂團的形式來呈現。這種團隊性的表現形式不僅能夠促進學習者之間有效交流,提升表演水平,潛移默化地培養其合作精神和團隊感。
在陶冶情操方面,通過器樂的學習可以增進人對于樂曲的理解與認識,能夠更為深刻地感受音樂作品所具有的魅力。
在器樂學習的過程中,當遇到困難或練習枯燥的時候,往往有些學生會中途放棄。曾有人介紹某位鋼琴琴童,由于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及時沒有疏導他學琴的負面情緒,因厭惡學琴,居然拿菜刀把自己的手指給剁掉了。這是一個悲劇,責任在于家庭教育中缺乏對學琴的價值教育和興趣的保持。可那些在家庭教育的正確疏導下,克服困難并堅持下來的孩子,除了收獲一門技能,一門特長,更重要的是,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培養起堅毅的性格。養成有始有終的好習慣。這將是孩子受用一生的寶貴財富。
三、感染價值
器樂教育可以增進對音樂的理解和熱愛,以濃厚的感染力使人建立積極向上的價值取向。很多學習過樂器的人都有這樣的體會,當聽到一段旋律時往往會不自覺地用手指跟著敲動,下意識地思考自己應該如何用樂器表達,是器樂學習所帶給人的改變:從一個被動的“接收者”向一個主動的“思考者”轉變,使人能夠更充分、更深入的理解音樂作品的內容。優秀的音樂作品本身就具有著巨大感人力量,而樂器為人與音樂作品建立了溝通的渠道,可以通過手中的樂器演繹和詮釋音樂作品所表達的情緒,汲取音樂帶來的精神養分。
在家庭教育里,親子之間可以通過樂器的相互協作與配合,增強親子之間的互動和交流。通過共同演繹作品,提升家庭幸福指數。
例如父母可利用周末或節假日時間,在家里自制簡易打擊樂器如:沙錘、碰鈴、響板等。不同的樂器演奏不同的節奏型,共同為某一首音樂作品進行伴奏。在伴奏的過程中,培養親子間的默契。親子間通過相互配合最終完成演奏,拉近親子距離,培養共同語言,相互感染。
如果說器樂學習在家庭教育中具有以上重要的價值,那么,如何在家庭教育中落實這些重要的價值,是值得我們音樂教育工作者深入探究的。
國務院在2015年頒布的《全面加強和改進美育工作的意見》中提出“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美育課程要注重激發學生藝術興趣……要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審美趣味、審美格調、審美理想。”家庭教育雖然貫穿于子女培養的一生,但對于器樂教育來說,義務教育階段最為關鍵,要充分把握這個階段的培養重點,與學校教育做到相得益彰。具體教育的實施措施包括以下三個階段:
(一)激發子女器樂學習興趣,培養審美情趣
作為大教育的基點,家庭教育對兒童幼年時期的器樂學習啟蒙產生著重要的影響,作為家庭教育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態,從激發興趣開始,使兒童產生對于器樂學習的自覺意愿。興趣的支點在于內心的驅動,有些家長覺得學西洋樂器更好,有些受“升學”“考試”影響而替子女選擇,這些都違背了以內心為驅動的原則。
作為家庭教育的主體,父母要樹立起正確的音樂培養觀,在激發興趣階段,父母切記不可有“揠苗助長”的心態,以目標導向要求兒童在規定時間內必須達到某個目標階段,當兒童對于器樂學習剛剛接觸時,過于的干涉會使其產生抵觸或厭倦情緒,從而放棄對器樂學習的興趣。當兒童接觸器樂學習的第一個階段是培養審美情趣,在這個階段,家長所承擔的最重要的作用時,排除一切功利得觀念,遵從孩子的內心,把他帶入音樂的殿堂,讓他感受到音樂所帶來的美感。
比如家長在家和子女用簡單的打擊樂器合奏《北京喜訊到邊寨》時。在充分理解樂曲的創作背景即北京是我們的首都,1976年當粉碎 “四人幫”的喜訊從北京傳到西南邊寨時,作曲家用這首作品表達了那里的人民狂歡喜悅的場景。為了烘托這樣的氛圍,家庭成員可以每人選一個打擊樂器加入。比如,鼓(1件)、镲(1件)、木制樂器合奏如下:
镲:X O O O∣O O O O ∣ O O O O ∣O O O O ∣
鼓:X O O O∣X X X X ∣ X X X X ∣X - - - ∣
木制樂器:O O O O∣X X X X∣ X X X X∣O O O O ∣
經過這種簡單的合奏訓練,既能夠培養子女學習樂器的興趣,又能增強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對培養子女的音樂審美情趣具有非常重要的鋪墊作用。
(二)保持子女器樂學習興趣,提升審美格調
當兒童對器樂學習已經產生了興趣,表現出有主動學習器樂的意愿,這就進入了器樂學習的第二個階段,對于已經產生的器樂學習興趣進一步鞏固。兒童對于新鮮事物總是充滿好奇心,對于樂器學習也同樣如此。作為父母,要尊重子女成長的客觀規律,引導孩子將一時的興趣變成持續性的興趣,細心呵護在孩子心中產生的對于樂器學習的萌芽。注重科學的學習方式,不強迫孩子長時間進行機械式訓練,而是與孩子一同建立更為有效的學習規范。可以根據孩子的特點制定少量多次的學習方式,還可以與家庭活動結合起來,比如家庭才藝表演,帶孩子多走出去參觀博物館了解傳統文化與樂器歷史,在室內或車內放一些適合兒童欣賞的樂曲等,逐步鞏固子女的學習興趣,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審美格調。
(三)增進子女器樂學習興趣,樹立審美理想
當兒童已經順利度過了前兩個階段,對于器樂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基礎,那么家長就要引導子女進入第三個階段,以培養審美理想為目標,加深子女對于器樂學習內涵的理解。
很多年齡小的兒童最初學習樂器的興趣就是好玩,進而是為了獲得他人認可的滿足感和自信心,而到了第三階段的培養,家長要注意從人格培養出發,培養子女內在品質的完善。家長可以有意識的結合孩子練習的曲目多給孩子講一些音樂家的故事,一些音樂作品的故事,鼓勵孩子多表達,增進孩子對音樂的熱愛之情,讓樂器成為孩子生活、思想中的一個伙伴,伴隨他們一同成長,在成長過程中不斷感悟樂器所帶給他們的改變,建立屬于自己的審美理想。作為審美素養中最高層次的審美理想,緊抓住“母語音樂文化”的根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
在此基礎上,可以引導學生用豎笛吹奏歌曲主旋律并且進行編創,如請用豎笛吹奏旋律用不同的力度表現從遠處走過來的小螞蟻。子女就會試著從改變音樂的力度來表現場景,這個時候家長可以應和著進行體態的表演,跟隨子女的力度強弱進行表現,這樣,子女的表現欲望和成就感就逐步得到肯定,比起單純的家長權威式教學效果更好。
這樣的器樂學習既圍繞了音樂本體豐富了家庭教育內容,又把母語音樂文化進行了創造性的體驗教學,在潛移默化中陶冶了學生的情操。
綜上所述,家庭教育在器樂學習中承擔著重要作用,父母作為家庭教育的主體要堅持把握興趣發展的“三階段”,把握每個階段子女不同的特點和培養方式,與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一同,引導子女通過器樂學習不斷完善審美修養,塑造健全人格。反過來,健康向上的家庭器樂學習,對提高子女的專業素養、增進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具有重要的人文價值、教育價值和感染價值。二者相輔相成,互為支撐。
文獻參考
[1]繆建東.家庭教育社會[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許洪帥.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器樂教學發展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7:(05).
[3]石凱定,廖應文.中小學器樂演奏的教育價值[J].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