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健
【摘要】生活中,美的事物總是能夠讓人感到愉悅,舒心,所以人類從來沒停止過追求美的腳步。要認識美,就需要有一定的審美能力,審美是人們主觀上對事物的美丑做出評判的過程,范圍比較廣泛,存在于生活的各個角落。初中生思想意識處于正在形成重要階段,加強審美能力的培養不但能夠幫助學生提升審美情趣,還能讓學生不斷完善自己。初中生大多喜歡聽音樂,而初中音樂教學能很好地幫助學生提高審美能力,所以教師應該有意識的在音樂課堂上,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關鍵詞】初中音樂;審美能力;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J602 【文獻標識碼】A
一、提升學生審美能力意義
初中生受年齡和人生經歷的限制,思想意識和思維模式都還不完善,處于形成階段,情緒波動會比較大,容易浮躁。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聽一段舒緩安寧的音樂,讓學生靜下來,沉住氣,不再心浮氣躁。音樂教學不但能引導學生去發現美,感知美,進而提高學生審美能力,促進學生藝術修養的發展,還能幫助學生塑造良好的性格和品質,建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二、培養審美的策略
(一)利用情境,讓學生通過音樂感知美
音樂有許多種類,不同風格的音樂帶給人的感知也大相徑庭。靜靜聆聽一首舒緩的音樂,能讓人沉靜下來,變得平和安寧;旋律歡快的音樂能讓人感到歡喜,激動;搖滾能讓人感受到力量、狂野、信仰……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鑒賞音樂之前,可以試著多渲染氛圍,或者介紹一下音樂創作背景,有助于學生在欣賞音樂過程中,能夠更加深入的去感知音樂美,聯想情境,讓每一首音樂學生都能真正從內心深處產生共鳴,和音樂創作者達到思想的高度統一,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從音樂教學中產生審美的情感認知,能夠激發學習熱情,積極主動去欣賞音樂,潛移默化之下,學生的審美能力也會得到提升,藝術修養更高。相反,如果在欣賞音樂之前,學生對音樂作品一無所知,教師生硬地切入,直接欣賞,會讓學生無法投入到音樂欣賞中,那么整個欣賞過程會變得乏味枯燥,學生提不起興趣去欣賞音樂的美,那么審美能力的培養就無從談起了。比如在欣賞《海港之夜》之前,先介紹作者簡介,從他創作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導入,介紹作品的創作背景,然后談到作品對于當時列寧格勒保衛戰的重要意義,讓學生腦海中形成畫面感,讓學生投入到音樂情境中,再搭配《海港之夜》,激發學生和創作者在音樂上的感情共鳴,從而對于作品的理解更為透徹。
(二)以學生為主體,培養美感
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需要讓學生提升感知美的能力。表現在音樂教學中,首先要讓學生動起來,教師講的不管多么深情投入,學生沒有感同身受,達不到思想的共鳴,體會不到音樂美感,培養審美能力只能是一句空話。所以,應該是學生為切入點,讓學生主動欣賞音樂,感知音樂美的行為中,教師發揮引導的作用,適時開導學生,讓學生能夠按照自己的思維模式和情感的處理方式,最大化的合理想象音樂情境,和音樂中所要表達的情感,提升學生審美情趣的能力,以達到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作用。比如在涉及到現實中會出現的響聲時,可以讓學生借助身邊的道具,進行聲音模仿,模仿最接近的,給予學生鼓勵和贊美,提升學生的參與度,激發學生欣賞音樂的動力,學生喜歡欣賞,欣賞的多了,就可以區分不同音樂風格的特性,能做到腦中有畫面,心中有情感,提升音樂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感知能力。
(三)音樂需要創造
學生能夠通過欣賞音樂,通過畫面想象和情感的傳遞,從中感知音樂獨有的魅力,形成一定的音樂審美能力。但在實際的教學中,音樂教師往往過多地把教學重點放在了音樂教材和音樂基礎知識的傳授上,課堂以教師為主導,忽視引導學生進行想象聯想,進行音樂再創造,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審美能力。長此以往,學生會漸漸失去對于音樂的興趣,想象力和創造力都會被抹殺。任何學習,都是為了學以致用,能把學到的東西變為自己的,音樂當然也不例外。教師應該在引導學生進行音樂學習時,能夠全方位把培養學生音樂創造力融入到教學中。
三、總結
總之,隨著教育改革步伐的深入,音樂教學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音樂學習,從小的方面說,能提升學生自身的才藝,讓學生獲取更多的自信心;大的方面,則關系到學生感知美,提升審美能力的問題。社會在不斷的進步,對人才的要求也日益苛刻,良好的審美能力,能讓學生更全面、更健康的發展,初中音樂教學擔負著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重擔,教師需要打破舊的授課模式,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進行音樂鑒賞,提升學生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張彬,王靜.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策略[J].科普童話:新課堂,20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