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
【摘要】基于“和樂文化”的小學音樂課程構建,需要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從不同視角整合和樂教學資源,為學生學習創造和樂學習環境,這樣可以幫助教師順利構建和樂型課程,為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條件。小學音樂課程有較大可塑性,教師可以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對課程展開整合式構建,以滿足學生學習實際需要。
【關鍵詞】小學音樂;和樂文化;課程構建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一、整合和樂教學資源,構建育智型課程
“和樂文化”具有主動性、差異性、協調性和創新性等特征,教師在課程資源整合構建時要進行多元搜集和篩選活動,對相關課程資源展開優化處理。小學生對音樂有特殊情結,如何提升音樂課趣味性、娛樂性,這是教師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音樂課程不僅給學生帶來身心愉悅感,還是一門重要啟智課程,增加課程育智要素,自然成為教師的共性追求。教師要在歌曲選擇、樂理傳授、技法展示等方面有所考慮,讓學生在音樂學習感知中形成音樂素質。
整合和樂性教學資源,教師要對教學課程進行多重優化處理。如蘇少版小學四年級音樂上冊《藍天白云》,教材安排了欣賞內容《藍天白云》《朝景》《放風箏》,在學唱歌曲內容設置時,選擇了《我愛我的家鄉》《美麗的黃昏》《捉泥鰍》,操作內容為豎笛《小白船》。從教材內容組成情況看,操作內容比較單一,為給學生提供更多實踐操控機會,教師在課程設置上給出了調整,《放風箏》和《捉泥鰍》都作為豎笛訓練內容,從網上下載歌曲《草帽歌》《北國之春》為欣賞歌曲,《禮貌歌》《我愛老師目光》為學唱歌曲。經過這番調整,學習內容增加了,給學生帶來的學習感知機會也豐富起來,學生在學習實踐中獲得了更多“和樂文化”的熏陶,樂理認知也得以歷練。
二、創建和樂教學氛圍,構建育德型課程
育德是“和樂文化”課程的重要屬性追求,教師在和樂文化課程構建時,需要適度增加德育教育內容,讓學生在娛樂學習過程中實現思想品質成長。在音樂課程中滲透德育成分,可以為音樂教學創設更多教育契機,所謂寓教于樂,正是對育德型課程的正確詮釋。音樂課程呈現育德性,并非要求對學生進行說教,課程體現也是通過音樂作品完成的,精選有教育意義的音樂作品,可以為學生帶來“和樂”式學習體驗。
第二單元為“唱游在森林”,在學唱《綠色的祖國》這首歌曲時,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歌曲音頻材料,讓學生跟唱歌曲,學生很快就掌握了歌曲旋律。在歌詞解讀時,教師引入了德育教育:歌曲里有各種樹木,還有鳥類,特別提及了涼爽的空氣,這里你會想到什么呢?自然是環保內容。《綠色的祖國》強調“綠色”特征,但現實并不樂觀,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建立環保意識,為祖國的“綠色”保持貢獻一份力量。如果讓你對歌詞進行修改,引入環保內容,你會做出什么樣的創編呢?學生聽說要改編歌詞,都顯得特別有信心。經過一番操作,學生都順利完成了修改任務。教師讓學生通過演唱歌曲展示自己的創編成果。發動學生改編歌詞,為學生提供創新實踐機會,學生表現很積極,課堂學習氣氛濃烈,說明“和樂”文化滲透順利。
三、優化和樂教學規程,構建育才型課程
對學生傳授音樂技能,培養學生音樂素養,這是音樂課程的重要教育訴求。作為音樂教師,需要從專業成長視角展開教學設計,通過音樂常識、音樂技能等培養,提升學生音樂感知,為學生音樂綜合素質塑造創造良好條件。育才是音樂教學的重要目標,以“和樂文化”為基礎理論,從音樂專業角度構建課程,符合學生音樂學習主觀訴求,其操作效果會更為顯著。
第三單元為《采金秋》,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豐收之歌》時,為學生設計“集體舞”操作活動。這首歌曲旋律靈動歡快,帶有濃郁的鄉土氣息,以小組為單位創編集體舞,并在班級展示舞蹈。任務布設之后,教師深入到學生群體之中,解決學生的個性問題。學生小組互動氣氛熱烈,小組成員獻計獻策,排練場面非常的和諧。課堂展示開始,教師組織學生現場給學生表現打分。學生登場,雖然很多學生動作還不能整齊劃一,但學生的表情是非常鮮明的,充滿朝氣和活力。教師對學生表現給出具體評價,指出存在的問題,給出改進的意見,師生互動呈現和諧性。學生大多好動不好靜,對這樣的活動是非常歡迎的,在具體活動時,學生專業技能得到有效提升,育才目標達成度自然會很高。和樂文化具有豐富社會屬性,構建和樂文化式音樂課程,不僅能夠為學生快樂學習創造良好條件,還可以從德育造視角展開教育和塑造,為學生準備適合度更高課程資源,為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帶來教育契機。小學音樂課程構建需要遵循基本規范要求,篩選和樂教學資源,創設和樂教學氛圍,都能夠為和樂型課程構建帶來便利條件。
參考文獻
[1]張景娟.探究多元文化視域下的小學音樂教育[J].青少年日記,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