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璐欣
【摘要】核心素養是學生進入社會的必備素質,初中音樂教學中需要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完成新時期的教學改革。而本文緊緊圍繞核心素養,從重視課程、豐富內容、創新模式、多媒體應用等方面探討初中音樂教學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初中音樂;核心素養;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一、重視音樂教學
在初中音樂教學過程中,由于藝術科目相對于文化科目的弱勢,存在課時被占用的情況。在無法保證教學時間的情況下,教學質量提升難度較大,教學效果也會存在不良影響。音樂是需要通過長期的藝術素養培養的學科,在教學管理方面必須重視音樂教學的作用。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現代教育改革中,新課程改革已經融合到了當前教育環境中。音樂能夠通過美的感受,調節聽眾的情緒,從而完成心理調節以及改善情緒的作用。初中學生的性格特征中可能存在任性、叛逆、敏感等因素,容易出現不良心理問題。而音樂教育可以通過音樂的美進行教育,完成對學生素養的培養與情操的陶冶。初中教學管理中必須提高對音樂教學的正確認知,以教育部的課程要求為依據嚴格執行音樂教學計劃。在保證音樂課程時長的基礎上,需要增加硬件設備的支持,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
二、豐富教學內容
音樂教材是音樂知識的基本載體,可以作為課程教學的范本,但是不能代表音樂教學的全部。在《愛我中華》歌曲的教學過程中,可以與學生充分的交流溝通。在為學生表演示范演唱之后,帶領學生完成共同演唱,之后根據學生演唱中表現的主要問題,讓學生一起思考、練習。同時在多媒體教學技術的支持下,可以對學生演唱的歌曲進行錄像,通過回放讓學生對自己歌曲的演唱有直觀的認知。這樣的方式能夠豐富音樂教學的內容,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教師與學生保持良好的教學溝通。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對歌曲中的意境、場景進行想想,感受歌曲創作過程中的情感表達。同時還可以選擇繪畫、故事、律動的方式讓學生充分表達接收到的歌曲中的情感內容。
三、創新音樂教學模式
在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指導下,初中音樂教學需要積極改革教學模式,讓音樂課堂能夠充滿動力與活力。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將合作教學的方式進行積極融合,也是核心素養培養的關鍵問題。在實際教學中可以通過分組的方式進行合作,在小組成員的互相支持、互相幫助情況下,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在充分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培養學生積極合作的良好素養。在小組合作教學模式實施時,可以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通過輔助的方式完成教學活動。這樣可以最大程度上鍛煉學生互相合作的意識和能力,在合作取得成果的同時,獲得成長的喜悅。在《故鄉的云》歌曲教學中,讓學生對歌詞進行閱讀和理解。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回答歌曲的主題與特色。在學生了解到歌曲的內容是表達對故鄉的思念后,對于歌曲意境的理解更加豐富。之后讓學生通過分組討論的方式對歌詞進行分析,更加深入地感受音樂中豐沛的情感。
四、積極利用現代化教學技術
鄧小平曾言“創新是科技發展的第一生產力”。在音樂教學中,創新同樣也是重中之重。而如何創新就成為了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從相關研究中可知,師講生聽的教學方法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為了加深學生的興趣,我們還應探究更好的方法。例如應用軟件,發展智能空間和角色模擬,啟迪自省智能[2]。如果將這些方法用于教學可以為學生營造更好的學習環境,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學內容分析過程中,以多媒體的方式為學生播放提前準備的相關資料,從音樂特點、風土人情、地方習俗等方面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提高音樂學習的有效性。
五、積極組織課外活動
音樂不是單純的室內歌曲演唱,是可以在任何環境下的情感體驗與抒發。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走出教室,在課外充分體驗自然的美,并以歌曲演唱的方式融合到周圍環境中。在課外活動中,可以充分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音樂形式,讓學生可以感受到生活中的音樂美。在豐富音樂教育資源的同時,還可以讓學生逐漸接受地方音樂的傳承,為音樂文化遺產的保護創建有利的環境。
六、結束語
音樂教育是美的直接體現。而美育又是新時代下素質教育所倡導的。音樂課程不能只流于形式,還應將其全面落實。這正是保障學生素養、情操得以提升的前提。學校、教師、家長、學生應共同重視起音樂的教學,讓新時代下的學生更好地感悟人世間的真、善、美,并以此來提高自身的素質。
參考文獻
[1]楊敬娟.淺析如何在音樂課堂培養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J].黃河之聲,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