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德芳
摘 要:本文在分析了山西省的扶貧形勢的基礎上,闡述了扶貧績效審計的重要性。然后總結了現階段山西省的扶貧資金績效審計情況,發現了現階段扶貧績效審計中的問題。最后根據現階段的問題提出了改進措施,為以后的扶貧績效審計工作提供指導。
關鍵詞:山西省;扶貧績效審計;問題研究
一、引言
為準確進行扶貧工作,國家專門劃定了貧困線。2017年我國農民人均收入2300元定為國家扶貧標準。財政扶貧資金包括:財政扶貧資金、以工代賑資金、老區發展資金、少數民族資金和項目管理費。
績效審計是一種對被審計單位履行其職責過程中使用資源的經濟、效率和效果方面的審計。財政扶貧資金政府績效審計可監督檢查脫貧工作責任制落實情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相關項目和資金管理使用情況,以推動扶貧資金統籌整合使用,促進提高扶貧實效,打贏脫貧攻堅戰。
二、山西省貧困狀況
(1)貧困范圍大,貧困人群收入低。山西省貧困范圍相比其他省相對范圍大。山西省面積15.6萬平方公里,貧困面積占40%多,屬于國家重點貧困地區,農民收入低。雖然2017年,山西貧困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330元,相比全國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2元還是差距很大。
(2)環境氣候惡劣,自然條件差,經濟環境整體低下。山西省貧困地區地質條件差,多為山區,交通不便并且降水稀少,農作物產量低。加之山西整體經濟放緩,國際農產品價格低迷,煤炭企業轉型困難,使得貧困情況更加復雜。
三、山西省財政扶貧成果
1.貧困地區農民收入快速增長
“十二五”時期,山西省把消除貧困作為政府的首要工作,堅持扶植產業、技能、資本和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的“三位一體”的模式,扶貧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果。2017貧困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7330元,增長10.7%,高于全國的增速。
2.貧困地區特色增收產業快速發展
“十二五”時期,許多地方把產業扶貧和“一縣一業”相結合,政府在充分了解當地特色的基礎上,列出產業重點建設產業,最后根據群眾意見決定扶貧的產業項目。如今,壺關、陵川等地大量種植藥材,左權、平順等地種植核桃,呂梁山地區種植梨果,都已頗具規模,成為當地的致富產業,大力推動了當地的脫貧工作。
3.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進展
2016年,省委省政府大力解決貧困地區用電問題,到2017年初使通電村達到99.8%,比2015年提高1.5%。通過實施貧困村飲水安全項目,2016年山西省貧困地區飲水無困難的農戶比重為78.7%,比上年提高4.8%。2016年山西省貧困村接通寬帶的自比重為74.9%,比2015年提高5.9%。
四、山西省財政扶貧績效審計的實施
1.扶貧資金的使用和管理政策
(1)扶貧資金的監督和管理。財政扶貧資金由各省市財政局、扶貧辦、發改委、農委、林業局等合理安排使用,應當圍繞扶貧工作的總體目標和要求,統籌合理使用,發揮整體效益。省市兩級要強化監督責任,雖然審批權下放到縣鎮,但是要定期組織檢查、抽查,對項目的執行情況隨時監督,如有違規情況,及時進行制止并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
(2)扶貧資金的分配。財政扶貧資金的分配采取多因素結合的方法,依據各市縣貧困狀況、政策任務和脫貧成效,并且根據往年和當年的扶貧任務及實際需求適當調整。市縣投入的扶貧資金要納入扶貧總資金,與國家扶貧資金共同審計。國家扶貧資金應重點向特困縣和連片特困地區傾斜分配。
(3)資金使用的投向。財政性專項扶貧資金的主要服務對象為已在省檔案登記的貧困縣、貧困村和貧困戶,主要用于教育、培訓扶植特色產業等支出。進行貸款貼息,建立資產收益扶貧制度,增強貧困地區和人口的自我脫貧能力。財政性扶貧資金在投向上還明確規定了不能用于以下項目的列支,包括:行政事業單位基本支出、交通工具及通信設備、獎金和福利補助、彌補企業虧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扶貧等。
2.山西省扶貧資金安排使用情況
2016年山西省扶貧資金共計計劃撥付62670.11萬元,具體分配為:老區貧困村幫扶9310萬元,易地扶貧搬遷項目25000萬元、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項目3000萬元、省級配套項目管理費380萬元、易地扶貧搬遷后續產業發展項目6000萬元、財政扶貧發展資金18930.11萬元、亞行貸款山西省河川流域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配套費50萬元。2017年扶貧周轉金總額為21.6億元,其中省財政撥款3.6億元,貧困縣統籌整合財政資金按1∶1配套3.6億元,在此基礎上按1:2吸納銀行貸款14.4億元。
3.山西省扶貧資金審計監督現狀
山西省每年都采取交叉審計的方法對扶貧資金的使用和分配情況進行審計。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在國家和各級審計部門的監督下,全省扶貧資金管理逐步進入了規范化建設的軌道。但各市、縣對扶貧資金的監管重視程度不一,擠占挪用、弄虛作假等問題依然存在,需要繼續進行規范。
五、山西省財政扶貧績效審計存在的問題
1.審計機構獨立性弱
由于我國審計部門的設置原因,審計受到當地政府機構的干擾較多,很難起到對同級部門的監督作用。為了克服本地審計的獨立性弱的問題,經常采用異地審計的方式,但是對于一些小型項目,不可能任何時候都需要異地審計,同樣會出現本地審計不嚴的問題。
2.審計監督不能面面俱到
扶貧資金涉及政府的各個部門,包含教育、醫療、衛生、環境保護、交通、建設等多個部門,資金的來源用途廣泛,缺乏統一監督,容易被挪用擠占,難做到全面監控無死角。扶貧資金的使用大部分在落后的農村,并且各種資金交叉投入,導致審計過程繁雜,從省到村中間需要層層審批,各部門配合困難,導致審計難度加大,審計成本增加,并且審計人員不足導致難以對所有扶貧資金全部審計。
3.審計方式落后,不能充分利用先進技術
由于我國審計制度比較落后,并且審計條件較差,沒有將先進技術充分利用到審計過程之中。特別是在落后地區,相關部門在扶貧資金和項目管理過程中不能形成完善的數字化信息化系統,為高效審計造成了一定的困難,需要盡快進行改進。
4.審計體系和指標不夠完善
審計的前提就是有完善的評價指標和體系,只有評價指標完善,才能在審計過程中減少人為干擾。但當前我國在扶貧績效考核方面尚無完善的指標體系,導致不同的審計部門對績效評價的結果也就不同。并且審計結果透明度不夠,群眾監督機制不完善,無法起到其應有的作用。
六、完善山西省財政扶貧績效審計的對策建議
1.深刻認識扶貧資金績效審計的深遠意義,強化績效審計意識
要做好扶貧資金的績效審計工作,首先要認識到其深遠意義。第一,財政扶貧資金的績效審計關乎扶貧資金是否能保質保量送到群眾手中,關乎是否能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目標。第二,財政扶貧資金的績效審計關乎地方政府的執政理念。如果連扶貧資金都不能良好利用,那本地區的領導的執政理念也就值得商榷。第三,財政資金的績效審計關乎地方的長治久安,困難群眾的溫飽不能解決,就會民心不穩,造成政府公信力下降,給其他工作的開展形成阻力。所以扶貧資金績效審計是利國利民的重大工程,需要每一位審計工作者加強認識。
2.完善財政扶貧審計標準和法規
財政扶貧審計的標準和法規是扶貧審計的準繩,只有建立完善的標準才能對扶貧審計進行合理的評判,才能對政府的扶貧工作進行合理的量化和監督。扶貧審計也需要在遵守法規的條件下進行,財政扶貧資金績效審計時,完善審計標準規范,才能保證工作開展有規可循,標準統一,才能保證審核的科學性和一致性,保證考核結果能夠真實地反映出扶貧工作的效果。
3.將扶貧資金績效審計與財政審計、經濟責任審計相結合
第一,將績效審計和跟蹤審計相結合。可以有效實現審計關口前移,實時發現資金使用過程中的問題,便于提前防治,以免事后審計雖然發現問題但是扶貧資金損失難以挽回。第二,將扶貧審計與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相結合。可以避免扶貧過程的人浮于事和為迎合考核搞突擊扶貧的行為。第三是將扶貧績效審計納入財政審計。通過審計可以發現預算管理的側重點以及單位年度工作目標的主體方向,如果發現方向有問題可以隨時更正。
4.開展績效審計監督及評價,強化績效審計深度及力度
打鐵還需自身硬,績效審計人員的工作情況能夠通過其審計報告體現出來,如果不能充分履行審計職責,績效審計的結果也將大打折扣。績效考核管理的被監督并不意味著績效審核獨立性的降低,而是指其他單位可以通過指派項目相關人員參與考核評價,使考核過程更加專業,使考核結果更為合理科學。
5.提高審計結果公開力度和結果利用水平
審計結果的公開一方面能反映政府在扶貧工作總的成績和不足,體現審計工作監督作用。另一方面,對于促進政府實行公開透明的工作制度具有重要作用。審計結果也能作為政府人員的考核標準,通過審計結果對政府工作人員起到激勵作用,也能使扶貧工作更有動力。
參考文獻
1.賈云秋.LX縣財政扶貧資金績效審計研究.蘭州理工大學,2016.
2.王善平,金妍希.反貧能力導向的財政扶貧績效審計研究.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7(3).
3.寇永紅,呂博.財政扶貧資金績效審計工作現狀及改進措施.審計研究, 2014(4).
4.宋新瑩.財政扶貧資金績效審計工作現狀及改進策略.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 2017(7).
(責任編輯:王文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