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懷娟
摘要:隨著我國逐漸進入老齡化社會,老人所占人口比例逐年上漲,但我國養老醫療機構服務水平卻不高,養老服務的不受重視,使我國正面臨著巨大的養老問題。尤其是在某些農村地區,醫療衛生設施極其貧乏,而城鄉老齡化差異顯著,農村養老問題迫在眉睫。本文通過文獻分析和研究,結合我國當前城鄉養老醫療體制的實際效果和存在的問題,依據當前醫養結合模式的發展要求,就目前醫養結合下的鄉鎮衛生院發展構建模式提出筆者的一些建議。
關鍵詞:鄉鎮衛生院;醫養結合;構建策略
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已經進入快速增長時期。截至2014年底,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經達到2.12億,占我國總人口的15.50./o。預計21世紀中葉,我國老年人口數量將會達到頂峰。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年輕人轉移到了城市中,所以目前鄉鎮中大多是空巢老人和獨居老人,而兩類人口數量就近1億人,60歲以上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約3500萬人,如何保障和扶持鄉鎮孤寡老人是當前老齡事業的重中之重。
結合我國當前老齡化嚴重的國情,國家提出了“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醫養結合”是指醫療資源與養老資源相結合。在大城市,這項養老結合模式是比較容易實行的,在醫療康復保健服務、醫療咨詢服務等方面,大城市都擁有充足的資金與較好的資源。但是在鄉鎮地區,這項模式實行起來卻是困難重重,有許多問題阻撓著醫養結合模式的實施。只有結合鄉鎮發展的具體情況和實際問題,才能更好地在鄉鎮找出進行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措施,才能真正提高鄉鎮老人的生活水平。
一、“醫養結合”模式下鄉鎮衛生院發展的問題
1.醫療服務收費高,服務不健全
相對于普通的養老機構,“醫養結合”養老機構不屬于社會福利性機構,一般是由養老和資金相結合的模式,由企業進行投資和管理。在這種模式下,機構對于服務的對象定位較高,收費較貴。而鄉鎮人口平均收入水平卻較低,即使老人有意愿到機構享受服務,也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來支付。而且,對大多是失能和半失能的老人來說,經濟方面更是無法承受的。這樣的實際情況就導致了普通養老機構床位“一床難求”,高端養老機構床位“供大于求”的現象,導致醫療養老資源嚴重失衡。而且在“醫養結合”模式下的養老機構中,醫療服務只停留在診察階段,并且養老和醫療各自由不同的部門進行管轄,這就導致了資源信息無法及時共享。一旦有老人生病或突發疾病,就不得不頻繁往來于醫院和養老機構中,不僅加大了老年人的身心負擔,也增加了病人家屬的經濟負擔。
2.政府職能不清晰,有些部門出現職能交叉的現象
在我國,是由民政部門審批和管理養老機構,而對于“醫養結合”模式的養老機構卻涉及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衛生民政等部門。管理部門眾多,難免會出現職能交叉的現象。而且,由于各個部門對政策認識、管理落實等方面不一致,就會導致模糊職責界定,有問題互相推諉的現象發生,嚴重阻礙了養老事業的發展。尤其是在籌資這一塊,“醫養結合”模式下的養老機構對醫療器械的要求較高,所需資金較大,單靠政府是很難籌集到足夠資金的,這就需要各部門進行協調配合,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3鄉鎮衛生院醫療資源貧乏,醫療服務體系不完善
我國城鄉發展正處于上升階段,但鄉鎮衛生院醫療資源配置卻處于較低水平,其原因正是由于政府的不重視,資金、人才投入不足而造成的。我國鄉鎮衛生院的總資產僅為城市綜合大醫院的130./o。在差距如此懸殊的情況下,鄉鎮“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很難得到發展。再加上我國鄉鎮人力資源存在數量不足、素質水平不高、配置不合理等問題,導致了鄉鎮衛生院對醫療服務體系認識不清晰,對“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理解不完善、不能使鄉鎮的老人們在衛生院得到很好的醫療服務,促使他們去大城市求醫養老。
二、“醫養結合”模式下鄉鎮衛生院發展的方向及構建策略
1.政府實現職能轉化,發揮主導作用
鄉鎮各級政府應該重視“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發展規劃,將“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納入到鄉鎮養老事業的進程中。各級部門應該統一觀念,為養老事業發展而齊心協力。細化各個部門的職能分工,強化監督管理力度,每個月實行監督考核政策,提高“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實施效率。鄉鎮政府要根據當地老年人口和醫療衛生資源分布等實際狀況,合理調整衛生院的規模數量和功能定位,出臺相應的實施辦法,推進鄉鎮衛生院養老服務和醫療服務的有機結合,實現鄉鎮衛生院和養老服務的一體化。
2鄉鎮衛生院應在“醫養結合”養老模式中發揮主體作用
我國農村老年人中失能、半失能和孤寡老人占了很大的比例,如何盡可能關照到每一位老人是鄉鎮衛生院當下面臨的主要問題。鄉鎮衛生院應為老年人提供專業、及時、方便的醫療服務,滿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對于健康的老人,衛生院可提供健康資源和健康體檢等服務,建立健康檔案,定期要求對其進行健康檢查,及時更新數據。對于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應提供上門服務,在家中進行例行體檢和基本的診療措施,盡可能保證每一位失能老人的身體健康。對于孤寡老人,衛生院應派心理醫生進行心理上的輔導,保證老人的身心健康。同時,鄉鎮衛生院還可增加護理、大病康復、臨終關懷等服務,提高老人患病時期的生活水平。另外,鄉鎮衛生院應建立應急預案,每當發生老人突發疾病的危急情況時,能第一時間趕到醫院得到專業的救治。
3.加大鄉鎮衛生院的醫療資源供給力度,廣納人才,鼓勵社會力量的援助
鄉鎮政府需要加大對鄉鎮衛生院的財政投入,提高衛生院設施和服務能力,促進鄉鎮衛生院醫療資源和鄉鎮養老資源的有效對接。在加大鄉鎮衛生院醫療資源力度的方面,政府應該積極推行“國家+企事業單位+個人”的籌資模式,擴大籌資途徑和規模,在降低醫養結合養老機構的資金使用成本上發展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既可以增強社會資本投資的安全感,又可以將社會資本引進鄉鎮地區發展養老服務事業,減輕政府的財政負擔,更能為失能老人積累長期的醫療服務資金,在危急的情況下發揮出作用。在廣納人才方面,一是鄉鎮醫院可以和大城市的醫院進行交流學習。大城市醫院可定期派志愿醫生到鄉鎮衛生院進行指導和交流工作,不僅可以增加志愿醫生的工作閱歷,還可以提高鄉鎮衛生院醫務工作人員的工作水平,提高鄉鎮醫療服務水平。二是大力培養和扶持培訓機構,動員社會力量參與辦學。在相關學校中增設老人健康護理、養老護理、醫療保健等學科,培養養老服務的專業人才,提升長期照料、護理康復和日間照料服務的供給能力和水平。在社會宣傳力度方面,鄉鎮衛生院應做好積極宣傳活動,讓鄉鎮老人信任鄉鎮衛生院,愿意到鄉鎮衛生院享受養老服務,還應動員社會輿論,讓人民群眾積極參與,投身到養老事業中來,為老年群體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老一輩們對中國社會主義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理應受到全社會的尊重和關愛。讓他們“老有所依,老有所養”是我們應盡的義務和責任。正因如此,加快“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能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晚年生活和養老品質。希望筆者的拙見能夠對鄉鎮衛生院的醫養結合模式的構建問題有所幫助,也希望讀者能持續關注中國老齡化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楊景亮.建立老年人醫養結合服務模式的冷思考.中國勞動保障報,2012-09-21.
2.中國市長協會,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15).中國城市出版社,2015.
3.鐘要紅等.經濟發達地區象征衛生院開展養老服務的可行性研究.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7,7(7).
(責任編輯:蘭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