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銳章
【摘 要】數學教育以理性思維的探索、數學概念的滲透、舉一反三能力的培養為主要教學目標,力求能夠在學生的初級階段加強對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因此,本文提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個性化的發展、加強課堂教學的交流、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學評價的重要性的教學要求。
【關鍵詞】以人為本 數學課堂 小學高年級 有效性
在教學中不僅要關心學生的學習態度還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感受,將教學課堂變得更具有人情味,讓教師以平等的姿態進行教學而不是居高臨下的方式。因此,通過將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融入小學高年級數學課堂,以拋磚引玉的方式促進小學數學課堂的轉變。
一、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因為自身的邏輯性問題經常是導致學習產生厭學心理的主要學習科目,有與小學生的思維邏輯感沒有形成模式,就會使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沒有對教學內容的學習熱枕。因此,小學高年級的數學教師就要開動教學思維,將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深深根植與小學數學教學內容。在教學中將小學生對數學的思考作為教學研究的主旨,并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手段對小學生進行教育。例如,當教師進行小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簡單方程》的教學時,可以這樣進行課堂的設計:
教師:“哪位同學能夠說出自己和自己父親的年紀?”
學生A:“我父親今年38歲,我今年11歲。”
教師:“學生A的年紀與他父親的年紀相差了27歲。我們能夠知道當學生A1歲的時候,他的父親是27歲;當學生A2歲的時候,他父親是28歲;當他三歲的時候,他父親的年齡是29歲;當學生A4歲的時候,他父親是30歲,以此類推,學生A年齡變化的時候,他父親的年齡也跟著變化。但是唯一不變的就是他們之間的年齡差。那么同學們思考一下,怎么樣用一個式子表達出學生A和他父親任意一年的年紀么?”
學生B回答:“學生A的年紀+27就等于他父親的年紀。”
教師道:“很好,我們假設學生A的年齡為a,a+27=父親年紀。所以我們只要知道a的數值,就能夠計算出父親年齡。這就是用字母表示數的一種方式。”
接著教師讓學生以自己和父親的年齡差異為基礎,得出自己與父親的年齡表達式。通過這樣的方式讓高年級小學生將數學知識與自身的生活融為一體,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促進學生個性化的發展
新課改的要求教師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在進行普遍教育的時候,重視并承認學生自身的差異,尊重差異,不要采取“一刀切”的態度,積極鼓勵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例如,當教師進行習題訓練的時候,進行這樣的一個問題設置。
“在奧運會中,我國運動健兒們一共取得了100塊獎牌,其中金牌占7/10,銀牌占2/15,銅牌占1/6。請問,我國運動健兒一共獲得了金牌和銀牌數量一共有多少?”
在計算中正確簡單的解法就是,就是用金牌:100*7/10;銀牌:100*2/15。在分別得出獎牌數量之后,在進行相加。但是由于學生的思維方向不同,在實際計算中就是發現有的學生是這樣計算的:100*(7/10+2/15),因為異分母相加的計算過于繁瑣,導致學生在計算中非常容易出現錯誤,但是這種解題的思路是正確的。教師首先要充分給予學生肯定,并向學生解釋為什么這種方式在這類題型中不適用的方式。
三、加強課堂教學的交流
一個生動活潑的課堂對于小學生來說是受用無限的,傳統教學課堂要求學生在教學中“坐正、背手”聽講,在形式上就對學生進行束縛,導致學生的受限 ,及時對教師的教學產生疑問也不敢詢問。以人為本就是重視學生的感受。通過有效的課堂溝通能夠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疑難點,從而找到教學的側重點。例如,教師采用課堂合作的方式將全班學生以6人為一組分組,以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分數知識為例,提出這樣的問題:
“將一條長3米的繩子裁剪成每段為1/2米,能夠裁剪成幾段?和將一條長3米的繩子裁剪成1/3段,每段多少米?并對這兩個問題的內容加以分析。”
學生在研究談論的時候會發現這兩個問題十分相似,小組學生依據問題分為兩部分,3個人進行第一個問題的解答,3個人進行第二個問題的解答。在進行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從答案入手,看似兩個相似的問題但是答案卻截然不同。這是學生會發現,第一題主要考察的是“將繩子以1/2米為一段,能夠分幾段的問題”;第二題就是考察的是是分數問題。通過這樣的觀察和討論,學生能夠從兩個相似問題中找到問題的差異自出,從而解決問題。學生減少了單一學習的工作量,能夠將自己的想法與他人的想法進行溝通,找到差異之處,客觀的對問題進行分析,從而學習知識。
四、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很多人認為小學高年級數學教育是一個基于書本上的教育,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小學生受到自身的發展能力的影響,導致在對動手操作的實驗更感興趣,只有親身體驗,才能夠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高年級數學教師在教育中,通過實驗的方式能夠幫助學生進行知識遷移。例如,當教師進行小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中《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學習時,教師可以這樣進行授課:
教師;“同學們都玩過積木么?”
學生異口同聲的回答“玩過。”
教師;“那么大家在玩完積木的時候都要將積木原原本本的放在積木盒子里,下面老師就拿出幾個“積木”,看看哪一位同學能夠將積木放在盒子中。”
教師準備多個正方體和長方體方塊的教學道具,并拿出一個盒子:“哪一位學生能夠將這下些方塊全部整齊的放在盒子中?”
學生們爭先恐后的嘗試,在實踐中已經有很多學生能夠將木塊還原到盒子里。
教師:“那么為什么木塊還原到盒子里啊?”
同學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這時教師拿出一個杯子,在杯子里注滿水,教師將一個土豆放進水杯中,水杯中的水溢出來了。
教師接著提問:“為什么水杯長的水溢出來?”
學生B回答:“因為杯子已經滿了,裝不下了。”
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出教學內容:“因為杯子已經滿了,所以再放入土豆,就會溢出超多杯子能夠藏滿的部分。就像將積木放進盒子的道理一樣的,因為這些小積木的體積與整個大盒子的體積相同,所以通過一些巧妙的順序排列,就能夠將這些積木放進盒子里。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烏鴉喝水,因為水杯沒有裝滿,所以丟進石子,水位就會上升,直到石子填滿了杯子,水就會溢出來。因此,我們故事和實驗中的杯子的“滿了”,就是杯子的容量,就代表杯子能夠裝有多少水,因此我們就可以稱之為杯子的體積。由此,就能夠得知物體的體積,與杯子的體積、積木的以及有著一樣的含義,就是通過判斷其容量,就是所占空間來表示體積。”
五、教學評價的重要性
對于作業方面,教師在進行作業的批改時,要求學生在進行解題的時候,將思考過程羅列在作業本中。教師能夠學生的解題步驟明白學生的思考方向,找到學生在思考中哪一部分知識出現了混淆,并進行記錄,加強對這名學生這部分知識的校正。
對于成績方面,教師不要以一次的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標準,對于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在學習上的付出就全盤否定,教師在評價中可以詳細的描述學生哪一部分知識的不足,并提出改進方式,積極號召家長關心學生學習,家長也可以教師的反饋中明白學生的欠缺之處,加強家庭教育。
除此之外,教師要進行定時的意見反饋,通過觀察學生某一點時間的上課表現、作業情況、和成績,綜合的對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行總結。如果學生子啊這一段時間內出現上課走神、不能夠集中注意力,作業應付了是,成績大幅度下降的問題時,教師就要對學生進行重點關注,通過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的方式,幫助學生解決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以成人的角度提出意見或建議。
六、結論
在此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個性化的發展、加強課堂教學的交流、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學評價的重要性的教學要求的提出,能夠不斷的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呂新忠.論以學生發展為本,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小作家選刊,2017(24):15-16.
[2]劉金鳳.以學生發展為本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J].祖國,2017(8):230-230.
[3]趙靜.提升小學數學高年級教學提問有效性的策略[J].軟件:電子版,2017(6).
[4]江玲玲.從無效到有效的飛躍——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缺失的原因及對策[J].新課程:小學,2017(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