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英

【摘要】目的:探討居家腹膜透析患者接受社區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的112例居家腹膜透析患者,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定期對其進行社區健康教育,內容包括心理咨詢、護理指導等,對比社區健康教育前后的自我管理水平。結果:接受社區健康教育后,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明顯提高,與干預前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社區健康教育能改善居家腹膜透析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提高其治療依從性。
【關鍵詞】腹膜透析;健康教育;社區管理
健康教育能夠提高患者的依從性,使患者糾正自己的行為偏差,改善自己的心理狀態,進而促進疾病的康復,提高生活質量。腹膜透析(PD)是當前治療終末期腎病的主要方式,很多患者選擇居家自我治療,但治療效果受個人依從性因素影響較大,不依從的現象也普遍存在。本次研究選擇了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的112例居家腹膜透析患者,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定期對其進行社區健康教育,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的112例居家腹膜透析患者,納入標準:1)在正規醫院進行腹膜透析置管手術,手術順利,出院后在家接受腹膜透析;2)知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3)神志清晰,能正常溝通和交流,并配合完成研究。112例患者中,男49例,男63例,年齡52~83歲,平均(65.7±5.8)歲,合并癥包括高血壓65例,糖尿病28例,透析時間10~29個月,平均(21.7±2.4)個月,透析液為美國Baxter公司生產的PD-2雙聯系統腹膜透析液,葡萄糖濃度1.5%,2.5%,4.25%,每日透析3~4次。
1.2教育方法
1.2.1教育形式1)個體教育,每個月安排專職護士前往患者家中查看患者在治療中存在的問題,并采取解決措施,給予針對性教育;2)群體教育,每個季度組織患者及家屬來醫院進行集中教育,利用講課、宣傳冊、錄像等方式開展教育。
1.2.2教育內容 1)洗手,教會患者在操作前后按照六步洗手法的要求用洗手液洗手,并用消毒紙巾擦干,告知患者不要用手抓出口處的皮膚和血管;2)操作,向患者講解無菌操作的意義,告知其做好無菌處理,預防感染;3)透析管管理,一是要用膠帶順著導管垂下的方向進行交叉固定,不要讓管道扭曲。二是預防導管阻塞,在導管未完全阻塞時將生理鹽水(可添加肝素)充入透析袋,加壓沖洗。三是導管移位后,引出量會少于灌注量,告知患者做腹部按摩,多活動活動,增強胃腸蠕動,也可以少量服用瀉藥。四是要定期更換導管,一般每隔半年更換一次外短管,若外短管破裂則要立刻更換;4)飲食運動指導,告知患者多食高維生素、高蛋白質、粗纖維、低鹽、低磷食物,保持大便通暢,避免大便干結、腸道蠕動異常導致導管移位;5)心理護理,長期患病和腹膜透析會逐漸降低患者的身體機能,患者的心理狀態也會大受影響,護理人員要耐心安慰、勸導和鼓勵患者,解除其心理壓力,讓患者產生居家治療的安全感;6)用藥指導,向患者講解在用藥后有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副作用,并提供緩解建議,叮囑患者堅持用藥;7)家屬支持,居家腹膜透析需要家人的配合和支持,護理人員應做好患者家屬的溝通工作,假期醫生、病人、家屬溝通的橋梁。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自我管理水平。
1.4評價標準
自我管理水平調查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包括基本知識(7個題目)、腹膜透析態度(11個題目)、行為認知(8個題目)、腹膜透析依從性(10個題目)4個維度,每題5分,分值36~180分,分值越高提示自我管理能力越強。本問卷經檢驗,Cronbachs α系數0.87,信度0.88。
1.5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8.0處理數據,對干預前后的數據進行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接受社區健康教育后,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明顯提高(P<0.05)。見表1。
3討論
健康教育是人文關懷的重要內容,也是患者接受相關治療知識的主要途徑,有效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的知識知曉率、遵醫行為,進而有效促進疾病康復。
居家腹膜透析患者缺乏醫務人員的監督和管理,治療效果受個人因素影響較大,如果患者缺乏相關知識,或是自我管理能力不足,就會影響透析效果。從本次研究來看,在健康教育之前,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評分為(100.4±2.9)分,在基本知識、行為認知等各個方面都存在很大不足。對此,我們以社區醫院為中心對患者實施健康教育,教育內容涵蓋了洗手、透析管管理、操作、心理護理、飲食運動護理等各個方面。從效果來看,健康教育后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明顯提高,評分為(158.2±2.5)分(P<0.05),與同類研究結果相近。
綜上所述,結合本次研究結果可以認為,社區健康教育能改善居家腹膜透析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提高其治療依從性,應對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