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碧芳
【摘 要】在從事小學數學教學工作以來,對小組合作學習進行了一點嘗試,雖然還沒有取得令人滿意的階段性成果,但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體會。在這里僅從合作學習時機的恰當選擇這一方面向大家做簡單介紹。怎樣才能選擇好小組合作學習的恰當時機呢?下面淺談一下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關鍵詞】小學數學 小組合作 課堂教學 合作學習 恰當時機
新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新課標提倡的合作學習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學習方法之一。但如果教師只是為了追求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而設計一些無關緊要的問題,隨意地安排學生在組內討論、研究的話,那小組合作學習便起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那么如何組織學生合作學習,在什么時候選擇合作學習就是擺在教師面前的一個課題。在這里我僅從合作學習時機的恰當選擇這一方面向大家談一點做法和體會。
一、思維訓練時開展合作學習
教學過程中,當老師提出問題以后,學生們總是急于探究結果。他們會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語地探討,都想由自己來得到答案,但每個人又從別人的發言中得到啟發。有限的課堂時間不能讓每個學生暢所欲言。這時教師適時地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分成小組進行討論,從而使每個學生都能夠盡量表達自己的看法。他們相互交流,相互探討,在合作中共同解決了問題。這樣就很好地激發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學習“射線和角”一課時,當認識完射線的特征后,就可以讓學生們仔細回憶和聯想,在我們的生活中,從什么地方可以找到射線呢?學生們有的說手電筒,有的說太陽,他們開動腦筋,積極發言,都很興奮。最后仍然意猶未盡,不肯罷休。于是我就讓他們進行小組合作,把自己想到的和看到的說給自己的同學聽。于是他們又一次興奮起來,在小組中暢所欲言,與大家分享自己的發現。
二、探索困難時進行合作學習
多用在出現了新知識,需要新能力處。如在教學十幾減9的退位減法時,教師出示課件,一個小猴子在賣桃,盒里放了十個,盒外有3個,小猴子說:一共有13個桃子,小兔說:我買9個,白菜老師問:還剩幾個?小猴子抓耳撓腮想不出來,老師說:同學們能幫幫小猴子嗎?學生興致高漲,紛紛動腦筋,想辦法。獨立思考了幾分鐘后,有的同學眉頭緊鎖,面露難色,教師趁勢說:小組的同學可以合作,大家一起出主意,想辦法。同學們一聽,立刻又活躍起來,你一言我一語的交流著各自的看法。其中一小組的討論最熱烈。有的說:我想可以從13個桃中一個一個地減,減去9個,還剩4個;有的說:我想,可以先從10個里先減去9個,再加上盒外的3個,得出還剩4個。我想的有道理嗎?其他的同學認真思考了一會兒,肯定地點了點頭,表示同意。
平時反映稍慢的同學,對于怎樣解題還沒有思路,看到同學們熱烈地討論,感到自己成了被遺忘的角落,情緒會低落。這時就可以發揮組長及小組的作用。,大家主動幫助,邊拿出學具擺放,邊耐心地解釋,不一會兒,反映稍慢的同學臉上的表情就會由陰轉晴,繼而露出燦爛的笑容……看著同學們你幫我學的感人場面,老師怎能會不高興呢。可見,教學中處理好獨立思考與合作學習的關系,選擇學生有困難需要幫助時組織合作學習,小組合作定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三、意見不一時組織合作學習
現在的學生爭強好勝,有一定的競爭欲望,渴望自己的觀點被肯定,但又不善于有理有據地闡述自己的觀點,一旦有不同意見,浮于表面的爭論較多,說服力不夠,理性分析欠缺,思維深刻性不夠。此時教師如果對有爭論價值的疑點適時下放到小組中,讓持有相同意見的學生一起合作,與對方爭辯,在辯論中明晰正誤。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合作精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時,教師為了讓學生深刻地理解“平均分”,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把一個圓分成兩份,每份一定是這個圓的二分之一。對嗎?話音剛落,全班同學已經分成兩個陣營,對錯各半,老師沒有裁決,而是讓持不同意見的雙方合作商量后再發表意見。正反兩方同學各自聚在一起,商量對策,討論過后,各隊推選出代表,小小辯論會開始了。正方代表把手中的圓平均分成兩份問道:我是不是把圓分成了兩份?反方代表點頭:是,是。正方當然不讓:既然是二分之一,為什么不同意這種說法?只見反方同學順手從圓形紙片上撕下一片紙,指著其中的一份問:這是圓的二分之一嗎?正方由底氣不足到服氣地站到了反方的隊伍里。老師緊緊地握著反方同學的手說:祝賀你們,你們精彩的發言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又深情地握了握正方同學的手說:謝謝你們,正是因為你們問題的出現,才給同學們帶來了一場有意義的爭論!同學們開心地笑了,老師也笑了。在這場別開生面的辯論會中,既有緊張激烈的辯論,又有相互間的尊重與理解,課堂氣氛緊張卻又其樂融融。可見,意見不一時,組織小組合作,即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又可以增強競爭意識,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打下堅實地基礎。
四、教學重點時進行合作學習
在教學中,教師應在知識的關鍵處、思維的轉折處設計合作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探索知識、發現問題的能力。例如:《圓錐的體積》公式,既是教學的重點又是學習的難點,在教學時,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分小組探索圓柱、圓柱體積之間的關系,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四組圓錐、圓柱(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既不等高又不等底),經過觀察、操作、比較、分析,順利發現了圓錐和圓柱之間的關系,從而推導出圓錐的體積公式。在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處組織學生合作學習,能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引導學生有層次地進行分析、比較,對規律的探索做到循序漸進、水到渠成,真正讓學生積極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準確地把握開展合作學習的時機,讓學生感受到合作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體驗到合作中共贏和互補的愉悅感和成就感,使學生真正地接納、主動地參與到合作學習中來,有效地促進學生數學學習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曾小紅,小學數學合作學習時機選擇淺談,《數學學習與研究》,2016;
[2]黃喜紅. 小學數學課堂中小組合作學習的研究. 《學子:理論版》 ,2016 (16)